第一章故里、家世及少年时代 一、司马迁故里

    第一章故里、家世及少年时代 一、司马迁故里 (第2/3页)

创始,奠定了今日韩城之规模,历唐宋元明清而至于今,已有近一千四百年的历史。

    2.司马迁故里华池高门。

    按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落叶归根,人死归葬故里。司马迁祖茔在韩城西南十七里的鬼东乡华池、高门两村巍,故此为司马迁故里,即入秦少梁的司马氏所定居之地。《太史公自序》云:"自司马氏去周适晋,分散,或在卫,或在赵,或在秦。""在秦者名错,错孙靳,葬于华池。""靳孙昌,昌为秦主铁官。昌生无泽,无泽为汉市长。无泽生喜,喜为五大夫,卒,皆葬高门。"华池、高门两地紧邻相连,同在高门原。如今华池有南北两村,高门有东西北三村。司马迁伺墓在韩城南二十二里的司马坡上,如今属芝川镇,在镇南二里。《括地志》云:"夏阳故城东南有司马迁家,在高门原上也。"可见,司马坡在古代也泛称高门原。司马坡与华池、高门相距约四公里,古夏阳城在两地之间。《水经注》记载甚悉。陶渠水(即今芝水)注云:"水出西北粱山,东南流逞汉阳太守殷济精庐南,俗谓子夏庙。陶渠水又南逞高门南,??又东南逞华池南,他方三百六十步,在夏阳城西北四里许。??溪水又东南迳夏阳故城南,又东南迳司马子长墓北。"又嵋谷水(即今据水)注云:"溪水又东南迳夏阳县故城北少粱也。秦惠王十一年,更从今名矣。"更名,实为新筑。少梁旧邑经过大战而残破,秦从魏手中夺回少梁后更名而另筑新城。在今司马迁词正北约四公里有西少梁村,在司马迁祠东北三公里有东少梁村,东西少梁相距约二公里。西少梁村即古少梁邑①。夏阳新城在西少梁西南六里,位于司马迁祠与华池、高门之间。夏阳在司马迁伺西北约四里;华池、高门又在夏阳西北约四里,与西少梁东西相对。汉承秦制,置夏阳县,遗址在今嵬东乡堡安村,有"夏阳旧址"石碑。在堡安村的古城楼上,镌刻着"韩原要冲"四个大字。

    司马迁的生地,学术界有五种说法。其一,生于芝川说。因司马迁祠墓在芝川镇,故郑鹤声《司马迁年谱》和季镇淮、郭维森两家传记《司马迁》,以及多数论文作者主其说。其二,生于华池说,司马迁第六世祖司马靳墓葬于此,故玉国维《太史公行年考》主其说。其三,生于高门说。司马迁三世近祖墓均葬于此,故康熙年间《韩城县志》康行僴主其说。其四,生于龙门寨说①。其五,生于夏阳城内说①。其四、其五两说是近年来提出的新说,缺乏根据,不可信。司马迁生地,我们只能依据《太史公自序》所载祖茔地华他、高门来加以确认。但现今的华池、高门己无司马迁祖茔坟冢,幸喜尚有历史遗迹和民间遗风可资左证。藉此,略作记述,以存一史影。

    华池司马靳墓。今华池南北两村,相距约里许。北华池村以马姓为主,南华池村无马姓。北华池村;日有"司马书院",相传为司马谈设帐授徒处。村东有华池遗址,相传为司马氏家花园。《水经注》记载,"池方三百六十巍 山主峰今在韩城市西南合阳县境内。韩城境内梁山主峰在韩城西南十九里,位于司马迁故里高门原南。① 华池距韩城十七里,高门距韩城十八里。华池、高门两村相距一里。

    ① 少梁邑在今西少梁村,这是依据《水经注》记载的方位推得,也是乡邑人习惯的说法。据实地考察,东少梁村有古城遗址,或古少梁邑也。

    ① 龙门寨,地名,在西高门村南一里许,地属高门村。此说为对"迁生龙门"新提出的一种解说,见高健《韩城胜迹之冠》一文,载《文物大地》1982 年第6 期。寨、村、镇以"龙门"为名的,各地都有,不足以为"迁生龙门"之证。

    步",现在的华池,只是一个小小的涝池,已非昔日风姿。在涝池北约百米,原有土坟一座,相传为司马靳墓。 1958 年以前,村中父老在清明节还去扫墓。1958 年"大跃进"平田整地,历经二千余年风雨的司马靳墓才被平整消失。

    高门司马昌、无泽、喜三世墓。高门原,西枕梁山,东对黄河,地势高平,土地肥沃。原上有东高门、西高门、北高门,三座村庄巍然鼎立。在东高门村南洞门楼上,嵌有石刻"太史故里"四个大字。在东西高门之间,有清薛廷仿等所立司马迁祖茔双碑。双碑立于东高门村西南约数十米,座西向东。双碑并立,相距数尺。其南碑上首横刻小字"汉太史先圭",中间竖刻大字"汉太史司马公高门先圭",左边竖刻小字"儒学增广生员薛廷枋立。"碑阴"汉太史司马公高门先茔记",曰:"汉至今数千余载矣,其先茔犹辉映于梁山之野,人人见司马公之遗泽长,而子长公显扬者大也。??昌以下葬者三冢,今则巍然者仅存。自斯以往果何如乎!"立碑时间为"嘉庆十七年岁次壬申十月谷旦。"据此可知,当年此处有三家。此间父老相传,原来三家宛如鼎峙,就是司马昌、司马无泽、司马喜三世墓家。抗日战争时期邑人王捷三(时任陕西省教育厅长)回韩城省亲,见太史公先茔为大路所侵,坟头平夷,为不使湮没,命人筑土墙保护。群众遂将三家合为一家。本世纪五十年代尚有地二分,1958 年在平坟运动中被夷为农田,故今只有双碑并立于田野。

    司马谈墓。司马迁祖茔双碑,其北碑上书"汉先太史司马公墓",立碑时间为"咸丰岁次王子菊月谷旦",即咸丰二年九月一日。这虽是后人所立之碑,但相传原有司马谈墓冢。虽然《太史公自序》未载司马谈墓,不过可从司马靳"葬于华池",司马昌、无泽、喜"皆葬高门"这一行文连贯语势,可推知司马谈之卒,应葬于故里,是不言而喻的。假如司马谈葬于茂陵显武里,《自序》必作特别书出。《自序》不书司马谈葬所,因司马迁与之为父子,奉先人遗骨干故里,是理所当然之事。在高门村西六里有徐村,世居冯、同两姓,世代相传为司马迁后裔,每年清明节都要到高门村司马迁祖莹双碑前祭奠,至今以为俗。

    司马迁归葬故里,但未人居祖莹地高门原,而在芝川同马坡,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今天司马迁祠墓所在的芝原村一带,据考古研究正是秦汉时夏阳县的墓葬区。司马迁因受宫刑体肤不全,自愧于见祖先②,故归葬故里在先人墓冢之侧,自选葬地在夏阳城东南的司马坡上,西望祖茔,东望黄河,司马坡突拔伟立,是一形胜要地。司马迁长眠这里,是符合他那好奇而又豪放胸怀的。

    总上所述,以魂归故里的中华民族传统习俗来考察,司马迁生地故里应为祖莹所在地华池、高门。这两地紧相连界,可以看做是一个地方。泛言之,韩城市即为司马迁故里。韩城境内司马迁生地的五种说法,以高门村为中心,方圆不出十公里,在古代都是夏阳城的近郊区。泛言司马迁生地,华池、高门、芝川镇,三者旨有依据;而要相对准确他说司马迁生地,则应为韩城西南十八里之高门村。3.芝川司马迁祠墓。芝川镇在韩城南二十里,靠近黄河。西安至韩城的西韩公路穿镇而过。这里川宽土肥,盛产粮棉,人物殷阜,镇上居民千余家。芝水流经镇旁,故以芝川为镇名。芝水古称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