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十岁则诵古文"

    五、"年十岁则诵古文" (第2/3页)

》。"所谓"拨去古文",指废去古文,推行小篆。汉代又进一步进行文字改革,推广隶书。小篆、隶书皆称今文。再者是指用古文书写的先秦典籍。王国维《史记所谓古文说》云:"凡先秦六国遗书,非当时写本者,皆谓之古文。"上引《史记》中所载古文书正是如此,有《春秋》、《国语》、《五帝德》、《帝系姓》等儒家典籍,也有《谍记》、《历谱谍》等百家之书。这些均是古文书写的先秦典籍。

    司马迁年十岁是"诵古文"而不是"书百文"。诵,是阅读诵习;书,是认字练字。"诵古文"之前,心先"书古文"。认字练字称小学。秦时的小学蒙童课本有李斯所作《苍颉篇》,赵高所作《爱历篇》,秦大史令划母敬所作《博学篇》。汉兴,将三书合为一书,称《苍颉篇》,凡五十五章,每章收六十字,共三千三百个常用字。《苍颉篇》是今文字书。古文字书有周史官所作《史籀篇》。一般人读书识字,只学《苍颉篇》。如果要想出仕做官,就必须加学《史箱篇》。虽然秦废去古文,但当时离古文的时代未远,国家藏书大多古文所写,引经据典,离不开古文。《史记·封禅书》记载:"群儒既已不能辨明封禅事,又牵拘于《诗》《书》古文而不能骋。"说明古文本的《诗》《书》还具有权威性。西汉成帝时大规模整理图籍,国家藏书一律用今文写成定本,这才给今文的深层推广奠定了物质基础。在司马迁时代,蒙童八岁入学,高才而欲出仕者,不仅学今文,还要学古文。《汉书·艺文志》有生动记载。其言曰: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汉兴,萧何草律,亦著其法,日:"太史试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吏。又以六体试之,课最者以为尚书御史、史书令史。吏民上书,字或不正,辄举劾。"六体者,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篆、虫书,皆所以通知古今文字,摹印章,书幡信也。

    汉时小学教授蒙童识六书,习六体,要能背诵并能写九千字以上,每一个字能写出古体、异体、小篆、隶书、篆刻印章(缪篆)、草书(虫书)等六体,这不是一朝一日的功夫所能成,也不是一般的普及本只识今字的《苍颉篇》。达到上述要求应是指高级人才的培养,这就要求有家学渊源和师承,非一般农家孩童所能诵习。司马迁聪明绝伦,在十岁时他不仅已经过了"书古文"的学习,而且能够诵习古文,阅读古文书籍,故自豪他说:"年十岁则诵古文。"这里的"则"字透出了司马迁得意的神色。

    司马迁在什么地方学习古文,王国维《太史公行年考》认为:司马谈仕于建元、元封之间,"公或随父在京师,故得诵古文矣。"郑鹤声《司马迁年谱》在建元三年司马迁七岁时系年云:"当随父至京,住茂陵诵读。"至于主张司马迁生于建元六年说的学者,只能让司马迁进京读古文。因司马迁元朔二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