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受学于董仲舒

    三、受学于董仲舒 (第2/3页)

贤良公孙弘为举首,这之前只有建元元年举贤良,而董仲舒为举首。详拙作《董仲舒天人三策应作于建元元年》,载《兰州大学学报》1987 年第4 期。① 据施之勉《董子年表订误》。

    2、司马迁师承董仲舒。

    《太史公自序》记载司马迁与壶遂问答。壶遂问:"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司马迁答:"余闻董生曰"云云。董生是对董仲舒的尊称。司马迁的长篇答语,即论《春秋》之义,就是化用《春秋繁露》的论述,也就是说,司马迁论《春秋》,本之于董氏今文学。《自序》云:"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见《繁露·俞序》篇。《自序》云:"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见《繁露·盟会要》。《自序》云:"《书》以道事","《春秋》辨是非,故长于治人",见《繁露·玉杯》。"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见《繁露·王道》。"万物之聚散皆在《春秋》",见《繁露·重政》。"《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人,亡国五十二",见《繁露·灭国上》。"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云云,见《繁露·俞序》。"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见《繁露·楚庄王》。孔子作《春秋》以当一王之法,这是董仲舒的核心的思想。《春秋繁露·玉杯》篇说:"《春秋》论十二世之事,人道浃而王道备,法布二百四十二年之中,相为左右,以成文采。"司马迁在《十二诸侯年表序》中说:孔子次《春秋》,"以制义法,王道备,人事浃。"这些都可说明司马迁理解的《春秋》大义,以及孔子创作动机,是依本于董仲舒的思想。《史记·儒林列传》对董仲舒的公羊学作了高度的评价。司马迁说:"故汉兴至于五世之间,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其传公羊氏也。"对希世用世的公孙弘则批评说:"公孙弘治《春秋》不如董仲舒。"从司马迁的思想倾向及感**彩,说明他与董仲舒具有师承关系。

    3、董仲舒对司马迁的影响。

    董仲舒的思想体系是著名的天人合一目的论,基本上是一个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但他并不是一个神学目的论者。事实上董仲舒所讲的天,既有人格神的上帝之天,也讲自然与道德之天①。董仲舒论证的天人合一,目的在于构建天地万物归于一元的统一世界①,为秦汉大一统政治服务。董仲舒提出的三纲五常伦理,无疑地给古代的中国人民套上了神权、君权、父权、夫权的四大绳索,从阶级观点来看,它为封建政治服务,局限性是明显的。但从历史发展的观点来看,在秦汉时期,它无疑又是现实政治人际关系的条理化,为当时的中央集权所必须,起了聚凝的进步作用。客观地说,董仲舒本人是一个进步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讲天人感应遣告说,主观目的是借天的权威来限制君权,避免横暴之君昏乱国家。所以他在政治上提倡仁政,主张新王改制,薄赋敛,省力役,耕者有其田;又提出兴学校,举孝廉,保证贤人从政,宣扬行善得众,贵德重人等思想,这些都是当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