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私淑"至圣先师"孔子

    五、私淑"至圣先师"孔子 (第2/3页)

世的某种目的而献身的功利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才使得孔子在政治理想破灭以后,仍不甘心于沉寂无闻,而发愤致力于教育文化事业。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真精神,可以说是司马迁与孔子在人格和个性上的契合点。所以司马迁激昂地写道: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用孔子的话说,就是"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孔子的奋起和努力成功了,他成为人伦的万世师表,成为司马迁学习追步榜样。他景仰,他崇拜,简直到了忘情的地步。司马迁用夸张孔子及其弟子的贤能来表达他无限敬仰的感情。司马迁说,孔子"与闻国政三月",使鲁国大治,移风易俗,道不拾遗,甚至使邻近的大国齐国恐惧,要主动送一大片土地与鲁国修好。司马迁又借楚国令尹子西的口说,楚国的贤人没有一个赶得上孔子的高足弟子,以此衬托孔子的超凡入圣。最后,司马迁禁不住要直接说话了。司马迁说:太史公日:《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刁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②孔子的道德学问,像高山一样使人瞻仰,象大路一样导人遵行。孔子的悲剧,使司马迁伤感,他徘徊在演礼的讲堂,陷入了久久的沉思。孔子不苟合取容的精神,孔子办教育、述《六经》的功业,更使司马迁奋起,使司马迁看到了一代哲人的伟大,啊,孔子是无冕之王!司马迁激动了。在他的眼前仿佛展现出一条金光大道,他也仿佛看到了自己事业的追求与成功,于是他无限深情地① 参阅聂石僬《司马迁论稿》第151-152 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年出版。② 这一节行文及引语,系依据《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

    ① 为行文流畅作了语泽。《孔子世家》原文作:"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大子。夫子盍少贬焉?"② 《论语》第九《子罕》。

    申说要为孔子作世家的理由。

    司马迁说: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己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2、考信于六艺。司马迁对孔子的推尊,不是抽象的,而是十分具体的,即考信于六艺,折衷于夫子。先说考信于六艺。

    "考信于六艺",语见《伯夷列传》。司马迁说:"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六艺,即六经。司马迁述史,考信于六艺,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曰取材,二曰验证。

    取材。明王守仁说:"以事言曰史,以道言曰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①王守仁的"五经亦史论"未引起人们的注意。嗣后清人顾炎武、章学诚提出"六经皆史"的论断,受到了思想界、史学界的高度评价。其实早在西汉,司马迁就以《六经》为史料,撰写《史记》。《殷本纪赞》云:"太史公曰:余以《颂》次契之事,自成汤以来,采于《书》《诗》。"五帝、夏、殷、周诸本纪,三代、十二诸侯两年表,齐、鲁、燕、晋、宋、卫、孔子诸世家,以及仲尼弟子列传等篇,主要以六艺经传为史料。《太史公自序》云:"厥协《六经》异传。"十分鲜明地指出,要把《六经》异传综合起来,吸收到《史记》中去。验证。《太史公自序》云:"论考之行事。"行事,指所述之史,有论有考。《五帝本纪赞》云:"择其言尤雅者","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以古文验证百家之言,这是司马迁考信的原则之一。古文又以《六经》为主要文献,《史记》中作了反复的提示:《司马相如列传赞》:"《大雅》言王公大人而德建黎庶,《小雅》讥小己之得失,其流及上,所以言虽外殊,其合德一也。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淮南衡山列传赞》:"《诗》之所谓"戎狄是膺,荆舒是惩",信哉是言也。??夫荆楚剽勇轻悍,好作乱,乃自古记之矣。"《张释之冯唐列传赞》引《书》曰:"'不偏不党,王道荡荡,不党不偏,王道便便',张季、冯公近之矣。"《货殖列传》:"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使俗之渐民久矣。"司马迁"考信于六艺",《诗》《书》被经常引证。《礼书》叹美礼之用,"宰制万物,役使群众",为"洋洋美德"。《乐书》说:"治定功成,礼乐乃兴。"又说:"凡作乐者,所以节乐。"这是司马迁对音乐价值的一大发现。乐以节乐,抑制纵欲,于是礼乐相通。对于《易》,司马迁说:"盖孔子悦而喜《易》,《易》之为术,幽明远矣。"①又说:"《春秋》推见至隐,幽明远矣。"①《易》的内容讲天道,讲性命,故为幽明之变。《史记》中凡讲幽明的地方,就引用《易》理来说明。田完兴起于齐,卦得《观》之《否》就是例证。《外戚世家》综合依据《六经》讲人伦的夫妇关系。司马迁说:"《易》基乾坤,《诗》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