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体现了民主平等精神的师生关系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

    六、体现了民主平等精神的师生关系 (第1/3页)

    孔子私学中的师生关系,是值得敬慕和学习的。如果说孔子在教学方法上体现了民主精神,在师生关系上则表现了平等精神。孔子对学生坦率真诚,学生对孔子敬爱尊重,在师生关系方面为后人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一)一视同仁,平等相待

    孔子出身于破落的贵族家庭,一生以"仁政德治"的主张致力于贵族政治的改良,脑子里有着森严的尊卑贵贱的等级观念。但由于孔子是提倡"仁者爱人"的,认为受教育的人不应有阶级和国别的限制("有教尤类"),所以他对所有的学生包括那些出身贫苦的弟子都不歧视,确实做到了一视同仁,平等相待。例如,他对小于他三十岁的贫寒弟子颜渊极其看重,把颜渊列为德行之首②,并赞扬说:"回的品德多么好呵!住在陋巷卑室中,用竹筒吃饭,用瓜瓢饮水,别人将不胜其忧,回却仍是快乐如常,回的品德多么好呵。"①并且还亲自对颜回说:"有用我的,则将行道于世,不用我则将藏道于身,这只有我和你能够做到呵!"②这已不橡师生间的谈话,而完全是平等的朋友之间的谈心了。又如他三十岁左右第一批招收的学生中有一位叫冉伯牛的,仅小他七岁,是孔子私学中年高望重的老一辈学生,因为生了恶疾(麻风病)不能起床,孔子亲自去问病,将要永诀时,说:"此人丧亡,这是命呀!这样好的人,为什么偏会生这样的病呵!这样好的人,为什么偏会生这样的病呵!"③这是平等对待学生的真实记录,决无历来封建统治阶级歪曲为"大成至圣先师"的尊严得可怕的架势。孔子对所有学生决无任何因个人好恶而有亲疏厚薄之分,他爱学生如同爱自己的儿子一样,真正体现了"一视同仁"的崇高原则。有一次,孔子的学生陈亢碰到孔子的儿子伯鱼。曾带着怀疑的口吻问道:"你在你父亲那里是否还听到一些我们所听不到的特别新异的教导呢?"伯鱼答道:"没有。有一天我父亲一个人站立堂前,我轻轻走过庭院,父亲问道:'你学过《诗》了吗?'我说:'没有。'父亲便说:'不学好《诗》,就不会使言语典雅。'我回来便学《诗》了。又一天,我父亲一个人站在堂前,我又轻轻地走过庭院,父亲又问道:'你学过《礼》了住在陋巷卑室中,用竹筒吃饭,用瓜瓢饮水,别人将不胜其忧,回却仍是快乐如常,回的品德多么好呵。"①并且还亲自对颜回说:"有用我的,则将行道于世,不用我则将藏道于身,这只有我和你能够做到呵!"②这已不橡师生间的谈话,而完全是平等的朋友之间的谈心了。又如他三十岁左右第一批招收的学生中有一位叫冉伯牛的,仅小他七岁,是孔子私学中年高望重的老一辈学生,因为生了恶疾(麻风病)不能起床,孔子亲自去问病,将要永诀时,说:"此人丧亡,这是命呀!这样好的人,为什么偏会生这样的病呵!这样好的人,为什么偏会生这样的病呵!"③这是平等对待学生的真实记录,决无②《沦语·先进》:"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①见《论语·雍也》。

    ②《沦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③《论语·雍也》:"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日:亡之,命也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