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陆贾的生平及事业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

    一 陆贾的生平及事业 (第1/3页)

    陆贾,生卒年月不详,主要活动在汉高帝刘邦在位至汉文帝即位初年之间,是西汉前期的一位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楚人。(史记索隐)引《陈留风俗传》云:"陆氏,春秋时陆浑国之后。晋侯伐之,故陆浑子奔楚。贾其后。"这里讲的"陆浑国"也就是《春秋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前638)所说的"陆浑之戎",本为少数民族部落名,居于河南伊、洛一带,陆浑子奔楚,事在昭公十七年(前525)。可见,陆贾之祖先乃移居于中原地区的少数民族。他后来善于做少数民族的工作,或许与这种出身不无关系。

    (一)前期的生平活动

    对于陆贾青少年时代的情况,由于史料有阙,无法详知。清代人唐晏在《陆子新语校注序》中说:"或者谓陆生为苟卿弟子。"此说不知何所据。不过从陆贾的年龄来说,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因为苟子死于前238 年,到陆贾在文帝元年(前179)第二次出使南越,其间不过六十年。如果陆贾二十岁以前从荀子受学,到文帝初年也不过八十来岁。如果陆贾确曾从荀子受学,那么他对儒家经典就应该有比较系统的学习。所以唐晏接着说:"然则陆生固及见全经矣,其视汉初诸儒抱残守缺者何如。故其说经之言与汉人不同,而说《谷梁》者尤精。世以《谷梁》学出申公,乌知申公尚在陆生后乎?今人知重公羊而以董生为巨子,不知公羊齐学也,为历下游士之余绪,《谷梁》鲁学也,为阙里诸儒之雅言。而陆生为《谷梁》大师,又前乎董公,人知重董而不知重陆,傎矣!"因此,唐晏在他编纂的《两汉三国学案》中,将陆贾列于《春秋》学案的《谷梁》派之首。他在自己所加的按语中说:"《汉书·儒林传》,《谷梁春秋》以申公为始,不知尚有陆生也。陆氏《新语》凡引《春秋》者四,其二明出《谷梁》;其一引夹谷之会,未云何传,当是《谷梁》语。然则陆生者,固《谷梁》大师也。而其年岁应长于申公,今列之《春秋》之首云。"唐晏这一作法,是有道理的。近人余嘉锡在《四库提要辨证·新语》一文中指出,申公为浮邱伯弟子,浮邱伯为荀子门人。申公的《谷梁春秋》之学是受之于浮邱伯,而不是如《谷梁传序疏》所云直接受之于苟子。高祖过鲁,申公以弟子从师人见,师,盖即浮邱伯。其时陆贾方以客从高祖定天下,居左右。吕太后时,浮邱伯在长安,楚元王遣子郢客,与申公俱卒业,其时陆贾正为陈平画与绎侯交欢之策。故陆贾与浮邱伯正同时人,又同处一地,其《谷梁》之学,完全可能出自浮邱伯。《新语·资质》篇云:"鲍邱之德行,非不高于李斯、赵高也,然伏隐于蒿庐之下而不录于世,利口之臣害之也。"这里讲的鲍邱即浮邱伯。从陆贾对浮邱伯这种高度称赞态度,亦可见他对浮邱伯的尊敬。其学出于浮邱伯,尤有明征。(《古史辨》第四册,第205-206 页)陆贾的这些经历,表明他在青年时代便奠定了扎实的学术基础。

    在秦末农民起义中,陆贾便以幕僚身份追随刘邦定天下。由于他娴于辞令,口才极好,被誉为"有口辩士"。刘邦对他亦颇为赏识,令其常在左右,出使诸侯。例如,早在刘邦封汉王之前的抗秦斗争中,刘邦为了抢在项羽之前攻下关中之地,便用张良之计,"使郦生、陆贾往说秦将,啖以利,因袭攻武关,破之。"(《史记·高祖本纪》)从而为刘邦先诸侯至霸上创造了重要条件。又如,高帝四年(前203)在楚汉相争的**中,刘邦又派陆贾游说项羽,请他释放被俘的父亲(见《汉书·高祖本纪》)。事虽不成,但却反映刘邦对陆贾是十分信任的。

    (二)第一次出使南越

    正因为汉高帝对陆贾的信任,加之他本人又善于口辩,所以刘邦于十一年(前196)曾派他出使南越。所谓"南越国",是秦朝末年赵忙在岭南地区建立的一个地方政权。我们知道,在五岭以南的今广东、广西、越南等地,自古以来就是越族人的居留地。秦始皇为了统一中国,前后花了六年的时间,即从秦始皇二十八年秋冬(前219)至三十三年(前214),才统一了岭南地区(参见余天炽等著《古南越国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 年版,第4-11页),并设桂林、象郡、南海三郡。桂林郡所辖地区,主要在今广西境内;南海郡所辖地区,主要在今广东境内;象郡则主要在今越南境内。这三个郡当时均由南海尉任嚣节制。任嚣是秦朝从内地派去征服南越的一个武官,统一岭南地区之后,他便被任命为南海尉。随着秦末农民起义的爆发,一些旧的战国时期诸侯王子孙纷纷重打旗号,企图恢复旧国,这时任嚣也想割据南越。但这个计划未能实现,任嚣遂于秦二世二年(前208)得了重病,他便召龙川令赵佗授以计谋。赵佗是真定人(汉高帝改东垣县置,治所在今河北正定南),他是和任嚣一道南下征服南越的秦朝军官,平定南越后任南海龙川令。任嚣对赵佗说:"闻陈胜等作乱,秦为无道,天下苦之,项羽、刘季、陈胜、吴广等州郡各共兴军聚众,虎争天下,中国扰乱,未知所安,豪杰畔秦相立。南海僻远,吾恐盗兵侵地至此,吾欲兴兵绝新道(指奏新修之越道--引者),自备,待诸侯变,会病甚。且番禺负山险,阻南海,东西数千里,颇有中国人相辅(指秦王朝在南越戍守和移民的中原人,约有十多万--引者),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国。郡中长吏无足与言者,故召公告之。"(《史记·南越列传》)任嚣的这种以逸代劳、封关自守的策略是符合当时形势的,因为农民起义的豪杰们正在逐鹿中原,无暇南顾。对于任嚣的设想,赵佗极表支持,于是任嚣便诈作诏书,任忙为南海尉。任嚣死后,赵佗立即命令横浦、阳山、湟溪各关:"盗兵且至,急绝道聚兵自守!"(同上)接着他又杀掉了秦王朝在南海郡所任命的各级官吏,而以自己的党羽取而代之。当秦王朝灭亡之后,赵忙又击破和兼并了桂林和象郡,建立了南越国,自封为南越武王。这就是南越国建立的大体经过。

    南越国与西汉王朝建立的时间大体相同,可是为什么汉高帝到十一年(前196)才派陆贾出使南越呢?这是和刘邦在当时所面临的形势分不开的。在高帝五年以前,刘邦还在和项羽进行争夺中原的战争,自身的前途未卜,遑论南越?战胜项羽之后,刘邦又面;临着异姓诸侯王和匈奴的强大压力,同样无暇南顾。到高帝十一年,异姓诸侯王被刘邦消灭得差不多了,同时与匈奴结和亲之约,使汉王朝的中央政权得以巩固。但是,由于汉初战乱频仍,国力赢弱,所以还是无法用武力去统一南越。这就是《史记·南越列传》所谓"高帝己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的真实含义,也是陆贾出使南越的历史背景。其实,刘邦对南越王赵佗不是"弗诛"。而是不能诛,是想诛而无力诛。有事实力证。我们看、还在高帝五年(前202),刘邦刚战胜项羽,大封异姓诸侯王时。就曾"以长沙。豫章、象郡、桂林、南海,立番君芮为长沙王"(《汉书·高帝纪》)。文颖日:"高祖五年以象郡、桂林、南海、长沙立吴芮为长沙王,象郡、桂林、南海属尉忙,佗未降,遥虚夺以封芮耳。"(同上)可见刘邦对赵佗称王是不承认的。但他面对这个现实又无能为力,于是只好采取所谓"遥虚夺之"的自欺欺人的方法。陆贾出使南越后的第二年,刘邦又封南武侯织为南海王,正如文颖所说,这是"复遥夺佗郡"(同上)。

    尽管刘邦心里很不情愿承认赵佗称王的现实,但为了巩固边防,安定全国,他还是不得不于高帝十一年(前196)五月下诏封赵它为南越王。诏云:"粤人之俗好相攻击,前时秦徙中县之民南方三郡,使与百粤杂处。会天下诛秦,南海尉它居南方长治之,甚有文理,中县人以故不耗减,粤人相攻击之俗益止,俱赖其力,今立它为南粤王,使陆贾即授玺绶。"(同上)这说明刘邦看到了赵佗在秦未汉初时割地自治,对稳定南越地区社会秩序的功绩。

    陆贾到达南越之后,便立即会见赵佗。赵佗一副少数民族的穿着打扮,"箕倨见陆生"(《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可见其态度是十分傲慢的。而之所以如此傲慢,是与他知道汉王朝中央政府无法用武力惩治他分不开的。正是针对赵忙的这种心理,陆贾便施展了他的"口辩"。

    首先,陆贾用中国传统的夷夏之辨和孝道对赵佗动之以情,他说: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反天性,弃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同上)

    中国古代士大夫历来把以夏化夷视为正道,而把以夷变夏视为大逆不道,而赵佗居然"魋结"、"弃冠带",又置先人坟墓于不顾,这当然都是违礼的。这些指责,当然不能不对曾经接受过中原地区文化教养的赵忙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其次,陆贾分析了秦汉之际政治斗争的形势,对赵佗晓之以义。他说: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唯汉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羽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略诸侯,遂诛项羽灾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故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王先人家,夷灭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则越杀王降汉,如反复手耳。(同上)

    天下共起诛暴秦,而赵佗"不助天下诛暴逆";汉王得天意,诛项羽,平定天下,而赵忙却屈强于一隅,有不臣之意,这样便使他在道义上又输了一着。陆贾指出赵忙"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也的确抓住了南越国新立未久,越人之心尚未完全依附赵氏这一内在矛盾,至于"掘烧先人冢,夷灭宗族",则更会使赵佗伤心。

    可见,陆贾真不愧为"有口辩士",他这一番话果真打动了赵忙,"于是尉他(即赵佗--引者)乃蹶然起坐",即感到那种箕踞而坐的态度是太失礼了,并且对陆贾陪不是:"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这说明陆贾对赵佗动之以感情、晓之以礼义的方法起到了作用。接着赵佗问陆贾:"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贾对曰:"王似贤。"赵佗又问:"我孰与皇帝贤》"陆贾答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泮未始有也。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崎岖山海间,譬若汉一郡,王何乃比于汉!"显然,陆贾所谓刘邦"统理中国"是"自天地剖泮未始有也"的说法,有着夸大的成分。别的地方姑且不说,就是秦始皇统一南越之后建立的桂林、南海、象郡这三郡,他就未能"统理"。否则,又何必派他陆贾不远数千里来当说客呢?对此,赵忙心里也是十分明白的,所以当他听了陆贾的上述一番话之后"大笑",并且说:"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渠不若汉?"不过,赵佗对陆贾来南越还是很高兴的,他说:"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史记·陆贾列传》)赵佗留陆贾在南越居住了数月,经常和他在一起饮晏。由于陆贾的游说,终于使赵佗接受了西汉王朝的"南越王"封号,并同意"称臣奉汉约"(同上)。陆贾临走时,赵佗赠他各种宝物价值千金,赵佗的其 他臣属所赠亦值千金。陆贾归汉后,刘邦闻知南越王臣服,非常高兴,于是拜陆贾为大中大夫。

    (三)建议刘邦改变统治策略

    对于陆贾与刘邦关于"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的著名对话的时间,司马迁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