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地傅氏的来龙去脉

    一、北地傅氏的来龙去脉 (第2/3页)

141 年)北地郡失守后,内徙冯翊,魏晋时长期末变。《晋书·地理志上》载:北地郡"统县二,户二千六百"。所统二县为泥阳、富平,泥阳为郡治所在,即今陕西耀县东南;富平即今陕西富平县。泥阳、富平均属以旧名称新地。至于北地郡的户口,显然比东汉时又见减少。而且,据西晋时江统《徙戎论》一文追述来看,汉未北地郡的居民中有一半是羌胡,"与华人杂处"。史书中所见"北地羌"、"北地胡",根据唐长孺先生意见,所指为种族名,而并不是说居于其时的北地郡。①"北地羌"于魏晋时以马兰山为聚集地,南与冯翊、北地二郡连接;"北地胡"是指流动于两汉时北地境内的卢水胡、鲜卑族等。一旦反叛侵扰,"北地羌"。"北地胡"就会混成一体,井引起北地郡内杂居的羌胡响应,共同起事作乱。汉未、魏晋时所称"北地羌"、"北地胡",与当时的北地郡有关系,但不是一回事。

    我们花费上述笔墨并非多余,而是与傅玄家世息息相关的。傅玄的祖父傅燮的郡籍在《后汉书》本传里称"北地灵州",与傅玄的"北地泥阳"就不同,如果孤立看待而不联系北地郡变迁的历史背景,恐怕是很难说清楚的。东汉时的灵州东移至西汉时的马领附近(东汉北地郡无马领),仍以西汉灵州标注②就不合适了。北地傅氏起先由义渠北迁马领,是随郡治变化的结果;东汉废马领而徙置灵州,又成灵州人。汉未,北地原境不属中原王朝统辖后,内徒北地郡治又成随徙之新泥阳,傅氏只好称泥阳人。《宋书·傅弘之传》曰:傅氏旧属灵州,汉未郡境为虏所侵,失土寄冯翊,置泥阳、富平二县,灵州废不立,故傅氏悉属泥阳。

    ① 唐杜佑《通典》卷一六三"州郡三"记"庆州。马岭县"条亦出:"汉 灵州县故城在(马)岭北,有山在西北。"这与胡注相合。

    ① 参《魏晋杂胡考》,《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三联书店1955 年版。

    ② 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东汉分幅图,北地郡之灵州、富平所在地仍以西汉故地标出;人们又据以注今地。

    弄清北地郡徒治背景,这段话就很好理解了。只是"旧属灵州"一语,当与东汉时灵州所在而论才是。

    (二)北地傅氏的郡望问题

    北地傅氏自西汉名将傅介子始。汉初关中少民,北部边境屡遭匈奴骚扰,三辅并不安宁。于是高祖刘邦采纳刘敬"强本弱未之术",大量徒民充实关中;接着,文帝听取了晁错"徒民实边"的建议,募民屯戍北境塞下,以防御匈奴。傅介子或其父辈大概就是在汉初徙居北地的。①《汉书》本传讲,他于汉昭帝时两次出使西域,很受赏识。特别是后一次以平乐监身份持节,元风四年(前77 年)率少数随从,刺杀了匈奴所立的楼兰王,确保楼兰国归附汉王朝。这使傅介子名声大振,因功受封义阳乡(今河南桐柏县东)侯;北地傅氏后代也因以为荣,追溯先祖必以"傅介子之后"(《三国志·傅嘏传》)相称。

    为了便于叙说,下面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说明、宋汪藻《世说新语·叙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年有影印版)中的人物谱系、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中《十遇·傅》所出,兹将北地傅氏的世系简示如下:{ewc MVIMAGE,MVIMAGE, !13800100_0009_1.bmp}①{ewcMVIMAGE,MVIMAGE, !13800100_0009_1.bmp}②{ewcMVIMAGE,MVIMAGE, !13800100_0009_1.bmp}③前面我们已据北地郡于汉魏晋徙迁背景,说明了傅曼所称"北地灵州"在今甘肃庆阳县西北,傅嘏、傅玄所称"北地泥阳"在今陕西耀县东南的基本事实。此外,关于北地傅氏的郡望问题,还需补充以下几点内容。

    1.关于清河傅氏

    前举三种唐宋人著述均称,自傅燮始,这一支北地傅氏后裔被称为"清河傅氏"。《新唐书》在紧承傅咸之后,讲道:"子孙自北地徙清河。"《古今姓氏书辨证》在傅咸名下明言"始自北地徙清河"。两处记载虽稍有出入,但肯定与傅咸有关系。清末吴士鉴、刘承斡的《晋斠书注》在傅咸卒年正文后出注曰:"《衰字记》六十六曰:'河间县傅咸冢:晋之文士,葬于此。'案,威为北地泥阳人,其官终于司隶校尉,不知何以葬于河问?或以其曾为冀州刺史欤?"清河在今山东临清县附近,紧傍今山东、河北二省交界的大运河;河间在今河北献县东南。西晋时清河国、河问国之间尚隔有安平国与勃海郡,并不毗邻;冀州治所虽在安平国,但傅成本传讲,他井没有到任冀州刺史,死后葬于河间确实令人费解。还有,傅咸有三子:傅敷、傅晞、傅纂。其中傅敷、傅昧于永嘉乱中避于江南,子孙相承,是在东晋南朝的江南安身立命的;至于傅纂其人,史书未出他的存活去向,也不见有关他的后人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