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孕育"诗圣"的条件:时代、家庭与禀赋 一、历史奉上的桂冠:"集大成"的"诗圣"

    第一章孕育"诗圣"的条件:时代、家庭与禀赋 一、历史奉上的桂冠:"集大成"的"诗圣" (第2/3页)

756),终于代宗大历末年(779),这两种著名的选本所涵括的年代几乎与杜甫的一生正好重合,然而二书都没有入选杜诗。此外还有芮挺章编选的《国秀集》,主要选盛唐诗人之作,且以五律等近体为主,但竟然也不及杜诗。由此可见杜诗在当时确实没有得到诗坛的重视。

    到了中唐,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唐诗坛上主要的两个流派--元、白诗派与韩、孟诗派尽管在诗学观点和创作倾向上都大异其趣,但是他们对杜甫却一致推崇,所不同的有两点:第一,元、白诗派推崇杜诗主要着眼于杜诗多写民生疾苦和国政时事,例如元稹《乐府古题序》(《元氏长庆集》卷二三)中赞扬"近代唯诗人杜甫《悲陈陶》、《哀江头》、《兵车》、《丽人》等,凡所歌行,率皆即事名篇,无复倚傍。"白居易《与元九书》(《白氏长庆集》卷四五)中则说:"又诗之豪者,世称李杜。李①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索其风雅比兴,十无一焉。杜诗最多,可传者千余首,至于贯穿今古, 缕格律,尽工尽善,又过于李。然撮其《新安、石壕、潼关吏》、《芦子》、《花门》之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句,亦不过十三四。杜尚如此,况不逮杜者乎?"而韩、孟诗派推崇杜诗则主要着眼于其才力之雄强,例如韩愈《荐士》(《韩昌黎诗系年集释》卷六)诗云:"勃兴得李社,万类困陵暴。"又《石鼓歌》(同上卷七)云:"少陵无人谪仙死,才薄将奈石鼓何?"第二,元、白有时颇有扬杜抑李的倾向,如上引白居易《与元九书》就认为杜"过于李",而元稹在《唐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元氏长庆集》卷五六)中甚至说:"是时山东人李白,亦以奇文取胜,时人谓之李社。余观其壮浪纵恣,摆去拘束,模写物象,及乐府歌诗,诚亦差肩于子美矣。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辞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李尚不能历其藩翰,况堂奥乎!"而韩、孟则李、杜并重,无轩轻之分,韩愈《调张籍》诗云:"李社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①由此① 按:《白氏长庆集》卷四五所载《与元九书》无此"李"字,此据《全唐文》卷六七五校补。① 前人多认为韩愈此论乃针对元、白而发,如清人方世举即举白居易《与元九书》和元稹《唐检校工部员可见,在中唐诗坛上,杜甫的地位已经超过了王维等人,而与李白分庭抗礼了。

    及至晚唐,李、杜齐名已成为诗坛的共识。杜牧诗云:"命代风骚将,谁登李杜坛?少陵鲸海动,翰苑鹤天寒。"(《雪晴访赵嘏街西所居三韵》,《樊川文集》卷二)李商隐诗云:"李杜操持事略齐,三才万象共端倪。"(《漫成五章》之二,《李义山诗集》卷六)在被后人称为"小李杜"②的李商隐、杜牧看来,李白、杜甫无疑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与此同时,杜诗也开始受到选家的青睐。宣宗大中十年(856),顾陶编成《唐诗类选》二十卷,此书今已不存,但《文苑英华》卷七一四收有其序,序云:"国朝以来,人多反古,德泽广被,诗之作者继出,则有杜李迥生于时,群才莫得而问。"值得注意的是,此书不但是唐人选本中最早入选杜诗的一种,而且把杜甫尊为有唐诗坛之第一人。自中唐以来,对李白、杜甫并称李杜,已成惯例,即使是有扬杜抑李倾向的元、白也不例外。而顾陶却改称"杜、李",鲜明地表示了尊杜的态度。此书共收诗一千二百余首,卞孝萱先生已考出其中三十首杜诗的题目,①不难推测,杜诗在此书中是占相当大的比重的。二十四年以后,韦庄编《又玄集》,也以杜甫为第一,李自为第二,可能即受顾陶此书的影响。

    从晚唐以来,杜甫及杜诗开始得到各种桂冠,择其要者,有下面三说:

    (一)  "诗史"

    晚唐孟棨《本事诗·高逸第三》: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此说得到后人广泛的认可,如北宋黄庭坚诗云:"老杜文章擅一家,国风纯正不欹斜??千古是非存史笔,百年忠义寄江花!"(《次韵伯氏寄赠盖郎中喜学老杜诗》,《山谷诗外集补》卷四)胡宗愈《成都新刻草堂先生诗碑序》(《杜诗详注》附编)、王彦辅《增注杜工部诗序》(同上)等也都申述此意。

    (二)  "集大成"

    北宋秦观《韩愈论》(《淮海集》卷二二)云:杜子美之于诗,实积众家之长,适其时而已。昔苏武、李陵之诗,长于高妙;曹植、刘公于之诗,长于豪逸;陶潜、阮籍之诗,长于冲淡;谢灵运、鲍照之诗,长于峻洁;徐陵、庾信之诗,长于藻丽。于是杜子美者,穷高妙之格,极豪逸之气,包冲淡之趣,兼峻洁之姿,备藻丽之态,而诸家之作所不及焉。然不集诸家之长,杜氏亦不能独至于斯也。岂非适当其时故耶?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