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庭传统之二:"诗是吾家事"

    三、家庭传统之二:"诗是吾家事" (第2/3页)

来。兴移无洒扫,随意坐莓苔。

    其六

    风硷吹阴雪,云门吼瀑泉。酒醒思卧簟,衣冷欲装绵。野老来看客,河鱼不取钱。只疑淳朴处,自有-山川。

    其 七

    棘树寒云色,茵陈春藕香。脆添生菜美,阴益食单凉。野鹤清晨出,山精白日藏。石林蟠水府,百里独苍苍。

    其八

    忆过杨柳淆,走马定昆池。醉把青荷叶,狂遗白接。刺船思郢客,解水乞吴儿。坐对秦山晚,江湖兴颇随。

    其九

    床上书连屋,阶前树拂云。将军不好武,稚子总能文。醒酒微风入,听诗静夜分。絺衣挂萝薛,凉月白纷纷。

    其十

    幽意忽不惬,归期无奈何。出门流水住,回首白云多。自笑灯前舞,谁怜醉后歌。只应与朋好,风雨亦来过。

    对这一组诗,历代注家赞不绝口。元人赵汸说:"凡一题而赋数首者,须首尾布置,有起有结,每章各有主意,无繁复不伦之实,乃是家数。观此十章,及后五章,可见。"(《类选杜工部五言律诗》,《杜诗详注》卷二引)明人王嗣奭说:"此十诗明是一篇游记,有首有尾。中间或赋景,或写情,经纬错综,曲折变幻,用正出奇,不可方物。"(《杜臆》卷一)清人杨伦说:"连章律诗,亦他人集中少见,惟杜章法整严中亦极变化,熟此可以类推。"(《杜诗镜铨》卷二)然而他们都没有注意到,这组诗其实是摹仿杜审言《和韦承庆过义阳公主山池五首》的:第一首写游兴之生:"平生为幽兴,未惜马蹄遥。"最后一首写游兴不尽:"出门流水住,回首白云多",以及后期之约:"只应与朋好,风雨亦来过",首尾呼应。中间八首分咏山林景物,层次分明。所不同的是,杜甫诗由五首扩为十首,增加了组诗的容量,而且杜甫诗在严整的结构中有所变化,这是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地方。杜甫后来在联章律诗的写作中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形式由五律扩展到七律及五七言绝句,并写出了《秋兴八首》等传诵千古的名篇,究其渊源,实出自杜审言。其次是五言排律。排律的名称兴起甚晚,但这种诗体则较早就出现了。

    早在南北朝时,有些篇幅较长的新体诗,如谢灵运的《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庾信的《陪驾幸终南山和宇文内史》等,①除了平仄尚未完全调谐之外,已经通体象是排律了。到了初唐,这种诗体颇受诗人们欢迎,李娇、崔融、沈佺期、宋之间诸人皆写过五排,沈、宋且有一些五排佳作。然而在五排写作中取得较大成绩、对五排形式之建立作出较大贡献的诗人则首推杜审言。第一,沈、宋的五排虽已合律,但往往有单韵的,如沈诗《登瀛州南城楼寄远》(《全唐诗》卷九七),宋诗《酬李丹徒见赠之作》(《全唐诗》卷五三)皆为七韵(即十四句,以下类推);沈诗《扈从出长安应制》(《全唐诗》卷九七)、宋诗《宿云门寺》(全唐诗》卷五一)皆为十一韵,等等。杜审言集中存五排七首,其中《春日江津游望》、《泛舟送郑卿入京》为六韵,《赠苏味道》为八韵,《扈从出长安应制》、《度石门山》为十韵,《赠崔融二十韵》为二十韵,《和李大夫嗣真奉使存抚河东》为四十韵,皆为双韵,检盛唐以后的唐人诗集,凡五排皆为双韵,可见双韵为排律之正体,①也就是说杜审言的五排在格式上比同时人更为整齐、规范。第二,沈、宋等人的五排篇幅均不甚长,当时只有沈佺期的一首长达四十八韵的五排,但诗则欠佳。②而杜审言的五排既长且工,如《和李大夫嗣真奉使存抚河东》一首,长达四十韵,是当时少见的五排长篇,而且典丽精工,气势宏伟,堪称佳构。清施闰章《蠖斋诗话》"五言排律"条云:"杜审言排律皆双韵。《和李大夫嗣真》沈雄者健,开阖排荡,壁垒与诸家不同。子美承之,遂尔施旗整肃,开疆拓土,故是家法。"这段话指出了杜审言五排的成就,而且说明了杜甫与此的继承关系,确有见地。社甫自己就曾提到过《和李大夫嗣真奉使存抚河东》一诗:"例及吾家诗,旷怀归氛翳。慷慨嗣真作,咨嗟玉山桂。钟律① 两诗分别见《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的《宋诗》卷三和《北周诗》卷二。前者共二十二句,内十八句对仗。后者共二十句,通首对仗。

    ① 参见清·施闰章《蠖斋诗话》中"五言徘律"和"单韵排律"二条。

    ② 沈佺期《答魑魅代书寄家人》(《全唐诗》卷九七),共四十八韵,但除首尾外,有五联未曾对仗(如"复此单栖鹤,衔雏愿远翔","由来休愤命,命也信苍苍"等),词意也较拖沓,未为佳构。严高悬,鲲鲸喷迢递。"(《八哀诗·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这是指他青年时代与李邕论诗的事,"慷慨嗣真作"以下四句虽为追忆李邕对此诗的赞美之词,但杜甫肯定是完全同意这个评价的。杜甫自己也十分重视五言排律的写作,而且成就卓著。元稹在《唐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中说:"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辞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李尚不能历其藩翰,况堂奥乎!"元稹此论后来屡遭诘难,抛开那些关于李、杜优劣的争论不论,①如金代元好问讥之云:"排比铺张特一途,藩篱如此亦区区。少陵自有连城壁,争奈微之识碔砆!"(《论诗绝句三十首》之一○,《遗山先生文集》卷一一)今人冯至先生也说:"杜甫伟大的意义绝不在于排律的成功,排律在杜诗里反而属于创造性贫乏的部分。"(《杜甫传·家世与出身》)我们认为元稹的话并不错,杜诗的成就当然决非仅限于"铺陈终始,排比声韵"的排律,但排律(主要是五排)确实是杜甫特别擅长的诗体,其中多有连城之壁,而决非"碔砆"(石之似玉者)。陈贻焮先生对杜甫的五排颇有肯定,但他同时又认为:"结合当时的风气和进士科对诗赋的要求看,这也不仅出于一般的对文学创作的爱好,而主要是有着为考进士作准备的世俗打算。"(《杜甫评传》第一章《"未坠素业"的家世》)

    我们觉得这种看法不甚可信,原因有二:第一,在杜甫的时代进士科的考试科目中确实已包括诗赋,①但是唐代的试帖诗常式是五言六韵(间有八韵),不难推测,士子为了应试而在平时所作的写作练习也应以此格式为准。在今存的唐诗中不乏为了应试而拟作的试帖诗,②这些诗或径依旧题,或自拟新题,但格式则皆为五言六韵,因为不这样达不到练习的目的。可是杜甫的五排,即使是作于安史之乱之前的十七首中,也只有一首是八韵的,其余的均在十韵以上,有的甚至长达二十韵、三十韵。③很难想象这种五① 我们认为在五排的写作上,确实是杜甫远胜于李白,这样说并不是在整体上扬杜抑李,正如我们认为杜甫的绝句成就不如李白并不意味着扬李抑杜一样。李、杜在总体成就上难分轩轾,但在某种诗体、某种题材的写作中是有高下之分的,正如严羽所云:"太白有一二妙处,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处,太白不能作。"(《沧浪诗话·诗评》)

    ① 唐代进士科试诗赋究竟始于何时?《唐会要》卷七六载:"调露二年四月,刘思立除考功员外郎。先时进士但试策而已,思立以其庸浅,奏请帖经及试杂文,自后因以为常式。"同书卷七五载:"永隆二年八月敕:??自今已后,明经每经帖十得六已上者,进士试杂文两首,识文律者,然后令试策。"后人多以为"杂文"即诗赋,如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云:"水隆后进士始先试杂文两篇,初无定名。《唐书》自不记诗赋所起,意其自永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