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代背景之一: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

    四、时代背景之一: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 (第2/3页)

,是为肃宗。肃宗登基后,唐军开始反攻,至德二载(757)收复长安。可是战火仍旧在燃烧,直到唐代宗宝应二年(76s)正月,史思明之子史朝义败死,安史之乱才算平定。然而唐帝国从此一蹶不振,吐著、回纥的入寇和藩镇割据一直波及唐末。大唐帝国的盛世一去不复返了。

    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代宗广德二年(764),天下仅有户二百九十余万,口一千六百九十余万(《资治通鉴》卷二二三)。从天宝十三载(754)到广德二年(764),短短的十年之间,唐帝国的人口竟减少了十分之七!杨国忠等人的死亡是咎由自取,而千百万人民的死亡则完全是无辜的,他们"或死于寇贼,或死于官兵,或死于赋役,或死于饥馁,或死于奔窜流离,或死于寒暑暴露",这就是仇兆鳌对杜甫的沉痛诗句"丧乱死多门"的注释。①安史之乱前后的几十年,不仅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一个转折点,而且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转折点。那个时代最重要的变化是封建统治者用以抑制土地兼并的均田制被彻底破坏了。这个作为缓和阶级矛盾的主要手段的彻底放弃,必然使农民与地主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深刻化和复杂化。土地兼并之无限制地进行和由此而引起的异族入侵和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这些在安史之乱前后发生的社会政治现实,不仅动摇了唐帝国统治的基础,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画出了此后一千年左右中国社会发展的草图。

    这是一个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时代,杜甫就生活在这个时代里。

    杜甫生于唐睿宗太极元年(712),②卒于唐代宗大历五年(770),他的一生经历了玄宗、肃宗、代宗三个皇帝的统治。也就是说,杜甫的一生正好与唐帝国由盛转衰的急剧变化的时代相终始。

    人们谈到杜甫的时代背景时,往往单单强调唐帝国转向衰败的时代,尤其是安史之乱以后那个万方多难的大动乱时代。其实,对于诗人的成长来说,唐帝国衰落以前的时代也同样重要。杜甫的青少年时代是在开元年间度过的,亲身经历了开元盛世对诗人的成长有两方面的影响。

    第一,开元年间经济、文化的繁荣以及社会的安定为诗人的读书、漫游提供了条件。杜甫并非出身于高门贵族,他的祖父社审言做过膳部员外郎、修文馆直学士等,但在杜甫出生前几年已经去世。杜甫的父亲杜闲在开元末任兖州司马,天宝五载(746)前后调任奉天令,他在任充州司马之前是否做过其他官,已不可考,但揆诸情理,肯定没有任过高官。然而,由于当时整个社会都比较富足,杜甫从小显然过着相当优裕的生活。诗人自幼就受到了很好的教育,"七龄思即壮,开口吟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壮游》);"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壮游》);"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诗人的这些自述都说明了这一点。除了读书、写字之外,少年杜甫还有机会接① 见《杜诗详注》卷二三,《白马》。按此诗作于大历五年(770),是诗人目睹臧玖据潭州作乱的情景而写的,但此句实为对那个时代的普遍写照。

    ② 社甫生于公元712 年,诸家皆无异说。但此年有三个年号:正月,睿宗改元太极,五月又改元延和,八月,玄宗登基,改元先天。人们多称杜甫生于玄宗先天元年,(冯至《杜甫传》、朱东润《杜甫叙论》、陈贻掀《杜甫评传》)闻一多《少陵先生年谱会笺》、萧涤非《杜甫研究》则称"睿宗先天元年",但据四川省文史研究馆编《杜甫年谱》,杜甫生于正月一日,其时应称睿宗太极元年。受音乐、舞蹈、绘画等各种艺术的熏陶。开元五年(717),①年方六岁的杜甫在郾城(今河南郾城)观看了著名的舞蹈家公孙大娘的《剑器浑脱》舞。开元十二年(725),十四岁的杜甫在洛阳歧王李范及殿中监崔涤的宅内多次听到著名歌手李龟年的歌唱。从他后来对于绘画的精干鉴赏来看,他对于这种艺术的接触一定也是很早就开始的。进入青年时代后,诗人又开始漫游四方。开元十八年(730),杜甫游晋至郇瑕(今山西临猗)。次年,诗人南游吴越,他经过淮阴、扬州、渡过长江,先后游览了金陵、姑苏等地。接着又渡过浙江,饱览了秀丽的越中山水。在这次长达四年的漫游中,杜甫不但对祖国的锦绣河山加深了认识,而且对祖国的灿烂文化加深了理解。他每到一处,除了欣赏自然山水之外,还注意考察该地的人文历史。在金陵,瓦棺寺里晋人顾悄之的绘画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在姑苏,吴太伯、朱买臣等历史人物的事迹使他激动不已。直到开元二十三年(73s),诗人才回到洛阳赴京兆贡举。应试落第,诗人也并不在意,又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开始了齐赵之游,直到开元二十九年(741)方归洛阳。天宝三载(744)春,杜甫在洛阳遇见李白。是年秋,杜甫与李白、高适同游梁宋。次年再游齐鲁,至天宝五载(746)方西归长安。这长达十余年的漫游,使诗人丰富了阅历,扩大了眼界,提高了修养,对他日后的诗歌创作大有裨益。杜甫在五十五岁时作《壮游》诗回忆他青年时期的漫游,其中有句云:"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快意**年,西归到咸阳。"这种生活没有一定的经济力量是不可能实现的。而出身于下层官吏家庭的杜甫,只有生于开元盛世那样的时代里才可如此充实而愉快地度过他的青少年,从而为攀登诗歌高峰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杜甫亲身经历了开元盛世,对当时的太平景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官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百余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

    --《忆昔二首》之二

    所以杜甫在流离失所或目睹人民的痛苦生活时,总是情不自禁地追忆那已经消逝了的开元盛世。天宝十五载(756),杜甫为避乱携家至白水(今陕西白水)依舅氏崔项,作诗云:"三叹酒食旁,何由似平昔?"(《白水崔少府十九翁高斋三十韵》)代宗宝应元年(762),杜甫因避徐知道乱赴粹州(今四川三台),途中作诗云:"安得更似开元中,道路即今多拥隔!"(《光禄坂行》)大历元年(766),杜甫困居葵州(今四川奉节),叹息说:"历历开元事,分明在眼前。"(《历历》)次年复叹息说:"武德开元际,苍生岂重攀?"(《有叹》)对于杜甫来说,开元盛世就是他理想中的太平时代,或者是接近他的理想的时代。正由于他曾亲身经历过开元盛世,看到过人民安居乐业的景象,所以他对儒家的政治理想深信不疑,总是希望着那样的社会能够再度降临人间。也正是由于他亲身经历过开元盛世,所以他对破①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序》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