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先天的禀赋与后天的学力

    六、先天的禀赋与后天的学力 (第2/3页)

为怦,中衔之。一日欲杀甫及粹州刺史章彝,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帘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独杀彝。此事出于唐人范掳所作《云溪友议》卷上,而《云溪友议》作于唐傅宗时(874-888)或稍后,距杜甫之卒已有百余年,书中又多传闻失实之处,故后人多以为此事不可信。①我们认为诗人与严武之间的关系相当密切,他对严武始终怀有深深的感激之情,这在杜诗中有大量的证据,所以严武曾经"欲杀甫"的事肯定是小说家言。但是说杜甫说过"严挺之乃有此儿"的话,虽无实据,却并非完全不合情理。杜甫《奉酬严公寄题亭之作》云:"谢安不倦登临赏,阮籍焉知礼法疏。"严武《巴岭答杜二见忆》(《全唐诗》卷二六一)则云:"可但步兵偏爱酒,也知光禄最能诗。"杜甫以阮籍自比,严武亦以阮籍比杜,"礼法疏"的阮籍在醉后说一句失礼的话,并不是太奇怪的事。①事实上,杜甫在狂做方面确实颇有乃祖遗风。杜审言曾称:"吾文章当得屈、宋作衙官,吾笔当得王菱之北面!"(《唐才子传》卷一)杜甫在"放荡齐赵问,裘马颇清狂"的少时就在文学上自视甚高:"气屈贾垒,目短曹刘墙。"(《壮游》)在"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的困顿生活中也仍然气冲斗牛:"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正因为他狂傲,所以少时就树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的抱负,并且有勇气去攀登古典诗歌的高峰。

    然而杜甫的性格中又有谨慎的一面。这不仅体现在他在政治生活中"拜辞诣阙下,怵惕久未出。虽乏谏净姿,恐君有遗失"(《北征》)以及"避人焚谏草,骑马欲鸡栖"(《晚出左掖》)的小心翼翼,而且体现在他在诗歌创作中对前代乃至当代的诗人都采取虚心学习的态度(见本章第五节)。正因为他谨慎,所以他能踏踏实实地完成集诗歌之大成的历史使命。狂傲而又谨慎,这也许正是造物赋予社甫的最佳性格。

    人们在比较李、杜之异同时,总是强调李白的天才和杜甫的学力。其实,这两位诗人都是既才高八斗又学富五车的。

    杜甫具有非凡的天赋。开元五年(717),年方六岁的杜甫观看了公孙大娘舞《剑器浑脱》。五十年以后,诗人作《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一诗,生动、细致地回忆了公孙大娘的舞姿:" 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骏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一个六岁的儿童就能欣赏"浏漓顿挫"的舞蹈艺术且把鲜明的印象保留五十年,可见诗人是早慧且强记的。他在《壮游》一诗中说自己"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更可证明他诗才的早熟。一部杜诗,无异是一座诗歌艺术的宝库,没有过人的天才的话,是不① 杜甫《八哀诗·赠左仆射郑国公严公武》誉严武云:"开口取将相,小心事友生。"《杜诗详注》卷一六引《社臆》云:"观'小心事友生'句,知武无欲杀公事。"甚当。按:今本《杜臆》无此语。① "严挺之乃有此儿!"其实是一句赞叹之辞,其失礼之处在于犯了对方的父讳且以长辈自居。杜甫虽比严武年长十口岁,但他人蜀后屡得严武之照顾,且曾入其幕为僚佐,于礼是不该以长辈自居的。可能以一人之力建造这样一座宝库的。换句话说,社诗本身的艺术造诣就是诗人天才的最好证明。

    当然,杜甫更为人们称道的是他的学力。杜甫读书广博精深:"读书破万卷"(《奉赠韦左丈二十二韵》)是他的自负之言,"群书万卷常暗诵"(《可叹》)虽是他对友人的称扬,其实也可看作他的夫子自道。读破万卷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