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夔府孤城:对人生与历史的深沉思考

    六、夔府孤城:对人生与历史的深沉思考 (第2/3页)

乱与抵御外侮的战争中战功赫赫。李琎是皇族中最称贤德之人,且以"谨洁"见称。李邕是誉满天下的名士,且具有刚直不阿的风范和嫉恶如仇的品格。苏源明、郑虔二人都是孤贫笃学之士,在陷贼时苏拒伪命,郑则托病不就伪职且以密章达灵武,都能保持操守。张九龄为开元贤相,以其才能和忠贞品德为开元盛世作出了贡献。然而这八位人物生前都有才能不得施展、抱负未能实现的悲哀;王思礼功名未就,年寿不永。李光弼忠而见谤,忧惧而没。严武曾遭贬谪,年亦不永。李琎佯狂避祸,无所作为。李邕名高招忌,惨遭杖杀。苏源明屈居下僚,饿死长安。郑虔远滴海隅,至死未还。张九龄被谗罢相,远离朝廷。《杜诗言志》卷九云:"哀八公,非独哀其亡逝,大半皆有惜其不能尽用于时之戚。此又与少陵生平自伤之怀抱相感发耳。"这话说得极好,杜甫确是在才能不为世用这一点上与八位人物之间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而这种个人的悲剧事实上也正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八哀诗》还有两个未曾明言的哀悼对象:诗人自己和整个国家,这是何等深广的悲哀!①第三是反思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由于那个转变过程的关键是安史之乱,所以诗人的思绪集中于安史之乱及其前因后果,如《往在》一诗,开头就说:"往在西京日,胡来满彤宫。中宵焚九庙,云汉为之红!"突兀而起,惊心动魄,正说明了那场动乱在诗人心头留下的烙印是多么的深刻!这方面的作品以下列两组诗为代表作:诸将五首

    汉朝陵墓对南山,胡虏千秋尚入关。昨日玉鱼蒙葬地,旱时金盌出人间。见愁汗马西戎逼,曾闪朱旗北斗殷。多少材官守泾渭?将军且莫破愁颜。其二

    韩公本意筑三城,拟绝天骄拔汉族。岂谓尽烦回纥马,翻然远救朔方兵。胡来不觉潼关隘,龙起犹闻晋水清。独使至尊忧社稷,诸君何以答升平!

    其 三

    洛阳宫殿化为烽,休道秦关百二重。沧海未全归禹贡,蓟门何处尽尧封?朝廷衷职虽多① 对于《八哀诗》的艺术成就,后人或褒或贬。褒者如宋人韩驹谓其"笔力变化,当与大史公诸赞方驾"(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七六《诗话后集》引)贬者如叶梦得以为"本非集中高作","其病盖伤于多也,如《李邕》、《苏源明》中极多累句"(《石林诗话》卷上)。又明人杨慎以为《张九龄》纪事失轻重之体,乃补一篇,仇氏《杜诗详注》卷一六录之,而浦起龙则痛驳杨、仇之非(《读杜心解》卷一)。我们认为《八哀诗》确有一些芜句,不够精警,但它在对材料的剪裁上是别具心眼的,限于篇幅,兹不细论。

    预,天下军储不自供。稍喜临边王相国,肯销金甲事春农。

    其四

    回首扶桑铜柱标,冥冥氛祲未全销。越裳翡翠无消息,南海明珠久寂寥。殊锡曾为大司马,总戎皆插待中貂。炎风朔雪天王地,只在忠良诩圣朝。

    其五

    锦江春色逐人来,巫峡清秋万壑哀。正忆往时严仆射,共迎中使望乡台。主恩前后三持节,军令分明数举杯。西蜀地形天下险,安危须仗出群才。

    对于这五首诗所针对的史事,清人钱谦益笺之颇确,择要迻录如下:其一,"此诗指汉朝陵墓,以喻唐也。宫阙陵墓,并对南山,有充奉屯卫之盛,而不能禁胡虏之入。??禄山作逆,继以吐蕃,焚毁未已,骎骎有发掘之虞。??所以告戒长安之诸将者如此。"其二,"当景龙之时,张仁愿筑城虏腹中,制其南牧。??不及百年,而揭胡作逆,回鹘助顺,堂堂中夏,借力犬羊以资匡复。??是以悲潼关之失隘,思唐尧之一旅,劝勉河北诸将,不应无韩公之老谋,而以贼遗君父也。"其三,"此责朝廷之大臣出将者也。将相大臣,当安危重任,不思何以归职贡,复封疆,补衮职于朝廷,供军储于天下。如王缙者,不过募耕劝农,修承平有司之职业而已。曰稍喜者,盖深致不满之意,非褒词也。"①其四,"此深戒朝廷不当使中官出将也。??炎风朔雪,皆天王之地。只当精求忠良以诩圣朝,安得偏信一二中人,据将帅之重任,自取溃偾乎?肃、代间国势衰弱,不复再振,其根本胥在于此。"其五,"此言蜀中将帅也。??(杜)鸿渐以宰相兼成都尹、剑南东西川副元帅,主恩尤隆于严武。而畏怯无远略,??姑息养乱,日与从事置酒高会,有愧于前镇多矣。??如(严)武者真出群之才,可以当安危之寄。而今之非其人,居可知也。"(《钱注杜诗》卷一五)上述史事都发生在安史之乱以后,诗人忧伤地凝视着全国各地,所以五诗的写法是"皆从地名叙起"(《杜诗详注》卷一六引陈廷敬语)他的目光扫过了包括长安、泾渭、受降城、潼关、洛阳、海蓟、南海、西蜀的广大地域,目光所及,思绪也随之飞扬,因为任何一个方向都能勾起他痛心的回忆,真可谓蒿目时艰,满目疮痍!明人郝敬评之曰:"此以诗当纪传,议论时事,非吟风弄月、登眺游览,可任兴漫作也。必有子美忧时之真心,又有其识学笔力,乃能斟酌裁补,合度如律。其各首纵横开合,宛是一章奏议、一篇训浩,与三百篇并存可也。"(《杜诗详注》卷一六引)诚非虚誉。

    洞房

    洞房环佩冷,玉殿起秋风。秦地应新月,龙池满旧宫。系舟今夜远,清漏往时同。万里黄山北,园陵白露中。

    宿 昔

    宿昔青门里,蓬莱仗数移。花娇迎杂树,龙喜出平池。落日留王母,微风倚少儿。宫中行乐秘,少有外人知。

    ① 钱笺曰"稍喜者,盖深致不满之意,非褒词也",误。仇往曰"'稍喜'有二义;诸镇不知屯种,而缙独举行之,是为稍喜。缙索党附元载,此事在所节取,亦足稍喜也。"(《杜诗详注》卷一六)我们认为唯仇注第一义为当,盖杜甫深以诸将不行屯田为忧,而以王缙行之为喜,优多面喜少,故曰"稍喜"。至于王缙附元载之事,此时(大历元年)尚未发生,杜甫不能未卜先知。

    能画

    能画毛延寿,投壶郭舍人。每蒙天一笑,复似物皆春。政化平如水,皇明断若神。时时用抵戏,亦未杂风尘。

    斗 鸡

    斗鸡初赐锦,舞马解登床。帘下官人出,楼前御曲长。仙游终一閟,女乐久无香。寂寞骊山道,清秋草木黄。

    历历

    历历开元事,分明在眼前。无端盗贼起,忽已岁时迁。巫峡西江外,秦城北斗边,为郎从白首,卧病数秋天。

    洛阳

    洛阳昔陷没,胡马犯潼关。天子初愁思,都人惨别颜。清前去宫阀,翠盖出关山。故老仍流涕,龙髯幸再攀。

    骊 山

    骊山绝望幸,花萼罢登临。地下无朝烛,人间有赐金。鼎湖龙去远,银海雁飞深。万岁蓬莱日,长悬旧羽林。

    提封

    提封仅天下,万国尚同心。借问悬车守,何如俭德临?时征俊又入,莫虑犬羊侵。愿戒兵犹火,恩加四海深。

    这八首诗虽然不在一个总标题之下,但它们"皆追忆长安之往事,语兼讽刺,以警当时君臣,图善后之策也。"(《杜臆》卷八)清人管世铭云:"《洞房》以下八章,皆取篇首二字为题,盖联章也。"(《读雪山房唐诗钞》卷一四《五律凡例》)我们也把它们视作一组组诗。与放眼四海的《诸将五首》不同,《洞房》等八首把目光集中在长安一带,而在时间上则涵盖了更长的跨度,从而使诗人的反省面更为开阔。八首诗的内容是蝉联而下的:《洞房》写秋夜感兴,思及宫掖之凄凉,陵寝之寂寞;《宿昔》写玄宗宠爱杨氏姐妹,恣意行乐之事;《能画》写玄宗喜好优宠技巧;《斗鸡》写淫乐不得长久,终于乐极悲来;《历历》写叛乱忽起,自叹流落天涯;《洛阳》写潼关陷落,玄宗仓卒西逃;《骊山》重申园陵寂寞之悲;《提封》直究当时致乱之由,欲垂以为永戒。八首诗虽各咏一事,但合起来则构成一个整体,结构上颇见匠心。诗人反思的焦点不是安史之乱的过程,而是那场大乱发生的原因。正由于杜甫要想探求、揭示唐帝国由盛转衰的真实原因,所以他是带着严肃的历史感来写这组诗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为君亲讳的封建观念的桎梏,将批判的矛头对准了最高统治者--唐玄宗。如"落日留王母,微风倚少儿"写贵妃专宠与秦、虢得幸,所谓"宫中行乐秘",可见必有不可闻于外人者。又如"能画毛延寿,投壶郭舍人"、"斗鸡初赐锦,舞马解登床",写淫游无度,恣意行乐,置朝政国事于不顾。这些正是玄宗本人的作为,"每蒙天一笑"就指明了这一点。还有一些诗句则隐含讥刺,正言反说,如"天子初愁思"一句,金圣叹云:"'初愁思',妙,言天子直至是日初有愁思,写得最好笑。一向'花娇'、'龙喜',何等快活,却变出愁来,然而潼关已不守矣!"(《杜诗解》卷三)又如"政化平如水,皇明断若神"二句,宋人洪迈曰:"意味颇与前语不相联贯,读者或以为疑。按杜之旨,本谓技艺倡优,不应蒙人主顾眄赏接。然使政化如水,皇恩若神,为治大要既无所损,则时时用此辈,亦亡害也。"(《容斋三笔》卷六《杜诗命意》条)浦起龙更以为"言当日久享清晏,政非阻化也,皇非不明也,而时时进用杂技,亦未值非意之警,乃升平游戏之常耳。"(《读杜心解》卷三)其实此二句正是讽刺玄宗君臣自以为政化皇明,可以高枕无忧地享乐,与前面"复似物皆春"句贯若连珠,讥刺之意不难看出。总之,"八首诗于未乱之前,隐隐写出将乱;正乱之时,写出致乱之由;已乱之后,写出弭乱之方。"(《程千帆、张宏生《晚年:回忆和反省》,载《被开拓的诗世界》)体现了杜甫对国家命运的深思熟虑和痛切反省。第四是缅怀历史上的优秀人物。自从晋代诗人左思以来,借咏史以咏怀已成为诗歌史上的优秀传统。当杜甫的诗笔咏及历史人物时,他正是在某个方面与他们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而借以抒怀。咏怀古迹五首

    其一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其 二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江山故宅空文藻,**荒台岂梦思?最是楚宫俱混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其 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家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干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其 四

    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官。翠华想象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武侯祠屋长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其 五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象肃清高。三分割据纤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柞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杜甫于大历元年来到菱州后,感慨生平,又看到一些著名的历史人物在此地留下的古迹,心灵为之震颤,乃作此五诗。杨伦评曰:"五诗咏古即咏怀,一面当作两面看,其源出太冲《咏史》。"(《杜诗镜铨》卷一三)第一首便从咏怀入手,首四句写自己的漂泊生涯;因躲避战乱而自东北漂泊至西南,淹留于异乡殊俗之地。五六两句继续咏怀:安史作乱引起的动荡局面使自己不能还乡,只好作诗哀时。"羯胡"明指安史,暗指侯景,"词客"则兼指自己与庾信,从而转入咏史,绾合无迹。未二句叹庾信之坎坷遭遇,亦借以自叹平生。①第二首专咏宋玉,而诗中处处映带自己:首句言两心之相通,次句明师承之渊源。颔联写尚友古人,恨不同时之悲。后四句咏尚存之宋玉宅与泯灭之楚宫,句中亦注入深切之感慨。第三首专咏王昭君,首联写昭君乃山川钟灵毓秀而生,颔联伤昭君远嫁异域,后二联写昭君之不遇及其怨恨心情,诚如李因笃所云,"只叙明妃,始终无一语涉议论,而意无不包。"(《杜诗镜铨》卷一三引)① 夔州没有与庾信有关的古迹,所以王嗣奭认为这首诗是咏荆州的庾信宅(《杜臆》卷八),仇兆鳌因之,且云:"宅在荆州,公未到荆,而将有江陵之行,流寓等于庾信,故咏怀而先及之。"(《杜诗详注》卷一七)浦起龙批评这种说法"枝梧特甚",且云:"此'咏怀'也,与'古迹'无涉,与下四首,亦无关会,"又云:"此题四字,本两题也。"(《读杜心解》卷四)其实杜甫只是因庾信的生平与自己相似而连类及之,与荆州之庾信宅并无关系,王、仇二家之说确有"枝梧"之病。而浦氏云云,完全误解了杜甫咏史诗的咏怀实质,其误更甚。

    第四首咏先主庙,兼及武侯祠,第五首赞叹诸葛亮之功业,才能及忠贞不渝之品德,对那一对风云际会的君臣,尤其是那位尽瘁王事的忠臣表示由衷的仰慕。如上所述,这五首诗都是"咏古即咏怀",然而正如李因笃所云,"五首托兴最远,有纵横万古,吞吐八极之概"(《杜诗镜铨》卷一三引),它们所咏的又不限于杜甫一己之情怀。庾信生逢乱世,漂泊异国,欲归故国而不能,只能寄悲苦于诗赋。宋玉遭荒淫之主,才能不为世用,徒能以文字讽谏,终于国事无补。王昭君以国色而见嫉,因直行而见弃,终于埋骨塞外,遗恨无穷。这三位人物的悲剧命运具有十分典型的历史意义,正如金圣叹评第三首云:"咏明妃,为千古负才不偶者十分痛惜",是"从来弃才之主一面照胆镜"(《杜诗解》卷三)。这种悲剧又具有十分强烈的当代意义,因为贤才遭斥正是唐帝国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这说明杜甫是带着深沉的历史意识和强烈的当代意识来观照古人的,唯其如此,清人卢世才能把《咏怀古迹五首》与《诸将五首》相提并论:"此乃七言律诗命脉根。子美既竭心思,以一身之全力,为庙算运筹,为古人写照,一腔血捆,万遍水磨,不唯不可轻议,抑且不可轻读。养气涤肠,方能领略。"(《杜诗详注》卷一七引)

    如果说庾信、宋玉、王昭君三位历史人物所提供的借鉴主要是负面意义的,那么诸葛亮、刘备二位人物所提供的则主要是正面意义的借鉴。显然,对于热切地希望唐室中兴的杜甫来说,后者理应受到更多的关注。早在杜甫定居于成都草堂之初,就迫不及待地往谒武侯祠堂,为之一洒英雄之泪。如今他移居夔州,怀旧情多,又看到刘备、诸葛亮君臣二人留下的一系列占迹:先主庙、武侯庙、永安宫、八阵图,更是思如潮涌。杜集中咏及诸葛亮的诗十之**作于夔州,绝非偶然。细读杜甫咏诸葛亮的诗,可以发现它们有两个特点:一是把对诸葛亮的评价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二是常常把刘备与诸葛亮作为"一体君臣"予以咏叹。在《咏怀古迹五首》之五中,杜甫用极其崇敬的口吻对诸葛亮的功业、品德进行赞颂,"诸葛大名垂宇宙"、"万古云霄一羽毛",这样的赞颂简直是无与伦比的。下面说诸葛亮方驾伊尹、吕望,俯视萧何、曹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