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结构:"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

    三、结构:"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 (第2/3页)

离弦而去,又象江河之水经过几道堤坝的拦阻把水位提得很高后才开闸倾泻而下,杜甫经过几度蓄势,才让自己感情的洪流随着诗歌的语气奔泻出来。"五十年间似反掌"明写时间流驰之快,"瞿塘石城草萧瑟"暗写空间转换之大,在这大幅度的时空变换之背景下,唐帝国由盛转衰的时代巨变及其在诗人感情上引起的汹涌波澜都被纳入玄宗墓木已拱、女乐飘散如烟的意象,这是何等笔力!由于"瞿塘"句已暗中结合了诗人自身的遭遇,所以未四句就自然地过渡到夔府观舞本事上来,不但缴足题面,而且在叙述中重申乐极哀来之意,使全诗呈现余波未息之状,读者的心情也因此久久不能平静。明人钟惺评此诗曰:"题是公孙大娘弟子,而序与诗,情事俱属公孙氏,便自穆然深思。"(《唐诗归》卷二○)的确,此诗不题作《观李十二娘舞剑器行》而题作《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在序与诗中又处处以公孙为主,以李为辅,这种腾挪错综的结构正是为其主题(即通过舞蹈艺术之盛衰以抒国家兴亡之感)服务的,因为只有这样的结构才能表现出诗人对时代和人生的巨大感慨。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杜甫诗歌(尤其是七古)的结构具有奇崛顿挫的特点,①方东树说:"杜公诗镜,尽于自序《公孙剑器》数语。学者于此求之,思过半矣。"(《昭昧詹言》卷八)我们认为如果这是指杜诗的章法结构的特征体现于此诗自序中"浏漓顿挫"、"豪荡感激"数语,那么这话是很准确的,因为这种情形在杜诗中的确很普遍,除了上面两个例子外,如《哀江头》,苏辙评曰:"其词气如百金战马,注坡蓦涧,如履平地。"(《诗病五事》、《栾城集》卷八)又如《渼陂行》,浦起龙评曰:"优喜顿移,哀乐内触,无限曲折。??云飞海涌,满眼迷离。"(《读杜心解》卷二)

    即使是仅有十句的《短歌行赠王郎司直》,也被卢世浓评为:"突兀横绝,跌宕悲凉。"(《杜诗镜铨》卷一八 弓)叶曼则从整体上指出:"杜甫七言长篇,变化神妙,极惨淡经营之奇。"(《原诗》卷四)安排精严、法度森然与奇崛顿挫、变化莫测竟然统一在浑成完整的艺术结构之中,体现了杜甫对于艺术辩证法的深刻理解。①从上面的分析还可看出,杜诗章法之开合是与思潮之起伏密切相关的,或者说杜诗语气的大幅度跌宕是与感情的巨大起伏同步、同幅的。前人早已注意到了这一点,例如王世贞说杜甫的歌行"使人慷慨激烈、歔欷欲绝"(《艺苑卮言》卷四),施补华说杜甫的七古是"绝大波澜,无穷感慨"(《岘佣说诗》),都是这个意思。诗为心声,诗歌中的章法结构之波澜是诗人内心情感思绪之波澜的艺术体现。杜甫所处的时代及个人的思想、经历使他内心充满了哀伤愤怨,其感情之浓烈、思绪之跳荡、感慨之深沉,都是其他诗人难以相比的。换句话说,杜甫内心波澜起伏的幅度是远远超过其他诗人的。所以我们认为,杜甫内心的悲壮情思与深沉感慨是杜诗奇崛错综、浏漓顿挫的结构之基础,是隐蔽在章法布局等表层结构之下的深层结构。

    以上论述的是单篇杜诗中的结构,由于杜甫的作品中有许多组诗(联章诗),所以我们必须对杜甫组诗结构的情形予以探讨。我们在第一章第三节中曾分析过杜甫的连章律诗,现在再看两组连章古诗。① 杜甫的律诗在结构上也具有错综变化的特点,由于律诗的结构是与诗律密不可分的,我们将在第四节中再予论述。① 杜诗结构还有其他特点,如沈德潜《说诗日卒语》卷上就指出杜诗有"倒插法"、"透过一层法"、"突接法",限于篇幅,本书仅论其荦荦大者。

    前出塞九首

    其一

    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公家有程期,亡命婴祸罗。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

    其二

    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走马脱辔头,手中挑青丝。捷下万仍冈,俯身试摹旗。

    其三

    磨刀呜咽水,水赤刃伤手;欲轻肠断声,心绪乱已久。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

    其四

    送徒既有长,远戍亦有身。生死向前去,不劳吏怒嗔。路逢相识人,附书与六亲。哀哉两决绝,不复同苦辛!

    其五

    迢迢万里余,领我赴三军。军中异苦乐,主将宁尽闻?隔河见胡骑,倏忽数百群。我始为奴仆,几时树功勋?

    其六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其七

    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径危抱寒石,指落曾冰间。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其八

    单于寇我垒,百里风尘昏。雄剑四五动,彼军为我奔。虏其名王归,系颈授辕门。潜身备行列,一胜何足论!

    其九从军十年余,能无分寸功?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这组诗是杜甫乐府诗中的名篇,前人和今人已论之甚详,我们在这里只准备分析它的结构。首先,九首诗虽然都能单独成篇,但合起来却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浦起龙说:"如此九首,可作一大篇转韵诗读。"(《读杜心解》卷一)杨伦说:"九首承接只如一首,杜诗多有此章法。"(《杜诗镜铨》卷二)他们都指出了这一点。九首所写的是一位兵士从军赴边的全过程:第一首写被迫从军、离家赴边;第二首写上路后的遭遇及习武情形;第三首写途中的感触、思绪;第四首写途中被官长驱迫与自己对家人的思念;第五首写初到边关的见闻、感受;第六首叙述自己对边地战争的看法;第七首写在边地从戎之艰辛及思归之情;第八首写与敌方接战获胜之情景;第九首写自己报国之志愿,且斥边将冒功邀赏之行径。不但在情节的发展上层层推进,脉络清晰,而且所塑造的这位兵士的人物性格也逐步展开,渐趋丰满:从苦闷、压抑到仿惶、愤慨再到坚毅、谦逊,其成长的过程交代得十分清楚。在逐步深化主题的过程中,诗人又时时注意前后呼应,如第三首中的"战骨当速朽"、第五首中的"我始为奴仆"分别与第二首中"男儿死无时"、"不受徒旅欺"相照应,前者说明兵士死亡预感的加深,后者强调其失望心理的复现。又如从"功名图麒麟"、"几时立功勋"到"一胜何足论"、"能无分寸功",兵士对于功名的态度经历了极其复杂的变化。这些地方都可谓是细针密线,充分体现了杜诗联章诗章法之严密。其次,这组诗的结构虽然严整,但绝不是平铺直叙、毫无变化。前五首写赴边途中的经历,后三首写到达边关后的军中生活,都以叙事为主,抒情为辅,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