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风格:"沉郁顿挫"

    六、风格:"沉郁顿挫" (第2/3页)

相传李白作诗戏赠杜甫:"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见孟棨《本事诗,高逸第三》)此诗多半是后人伪托,但描摹杜甫苦吟之状相当生动。既然杜甫作诗的方式是呕心沥血,惨淡经营,杜诗就必然呈深沉凝重之貌,而不可能象李白诗那样呈飘逸之姿。杜甫构思之深刻在作品中有两点主要的体现,一是含蓄,二是曲折。我们在第二章第二节中说过,杜甫对于儒家诗论是心领神会的,他既重视诗歌"兴、观、群、怨"的一面,又注意"温柔敦厚"的一面,所以他赞扬元结的《舂陵行》等诗是"比兴体制,微婉顿挫之词",而杜甫在创堂书钞》)中也没有收录,可见杜甫也并未读到过枚皋的作品,所谓"随时敏捷"云云多半是指《汉书》等书中所记载的枚皋的写作方式,而不可能指其作品风格。

    ① 严羽《沧浪诗话·诗评》;"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高棅《唐诗品汇·总序》:"开元天宝间则有??杜工部之沉郁。"作中也很好地贯彻了这种精神。例如"三吏"、"三别"这一组诗,诗人对苦难的人民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对造成战乱的统治者和叛将表示了深刻的谴责,感情极其强烈,但表现方式则相当含蓄,不但叙事精炼,而且诗人感情仅在字里行间自然地流露出来。相比之下,白居易的《新乐府》诗叙事既伤太尽,诗人自己又在诗中大声疾呼,虽然剑拔弩张,但艺术感染力却远逊杜诗。再如《哀江头》一诗,对于玄宗、杨妃的历史悲剧表示了巨大的哀痛,与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相近,然而杜诗含蓄而白诗直露,所以苏辙评曰:"余爱其(按:指《哀江头》)词气如百金战马,注坡暮涧,如履平地,得诗人之遗法,如白乐天诗词甚工,然拙于纪事,寸步不遗犹恐失之,此所以望老杜之藩垣而不及也。"(《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一三引)这说明含蓄确是杜诗的一大特点。社诗的曲折也令人惊叹,我们在第二章中分析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等大篇,在本章第三节中又分析了《前出塞九首》和《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这两组连章诗,这些作品波澜起伏,千回百折,极尽吞吐曲折之能事。即使是篇幅短小的律诗,在杜甫笔下照样能写入曲折尽致的旨意,例如: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

    此诗颇为朴野疏宕,但是诗中旨意则极为曲折,浦起龙分析说:"官亭梅放,诗兴遄飞,高怀不减古人矣。尔时对景见忆者,当客别春回,旅怀怅触,其亦情不自禁乎?然以予迟暮羁栖,亦幸未蒙折赠耳。倘一枝触目,未免转益乡愁,即看此地江花早发,殊悲催老客途也。然则君而不念我也,君念我而寄我,不更使我徘徊难遣哉!意绪千端,衷肠百结,何图于五十六字曲曲传之!"(《读杜心解》卷四)含蓄、曲折使杜诗深沉隽永,一唱三叹,也就是说,构思的深刻是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深沉内涵。赵翼论杜诗说:"盖其思力深厚,他人不过说到七八分者,少陵必说到十分,甚至有十二三分者。其笔力之豪劲,又足以副其才思之所至,故深人无浅语。"(《瓯北诗话》卷二)这段话正说出了上述两个层面之间的关系。

    第三个层面是凝聚在诗歌中的感情和思想。《尚书·舜典》云:"诗言志。"《毛诗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后人对"志"的解释不尽相同,我们认为"志"本指志向、志意,其引伸义则可泛指思想。"情"当然是指感情,"志"和"情"实际上包涵了诗人的全部心理活动,也即诗人的整个内心世界。①闳其中者肆其外,诗人的内心世界越是深沉,诗歌的风格也就越深沉,借用赵翼的话说,就是"深人无浅语"。我们在第一章第二节中说过,杜甫对儒学的核心内容--"仁"的思想终身伏膺,须臾不离,他热爱生活,热爱亲友,热爱人民,热爱祖国,也热爱天地间一切生命和一切美好的事物,而且爱得深沉,爱得刻骨铭心。梁启超在一次演讲中把杜甫称为"情圣"(《情圣杜甫》,《杜甫研究论文集》一辑),决非虚语。当然,仅仅具有深挚的感情还不一定形① 孔颖达《左传正义》(昭公二十五年)云:"在已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我们认为诗歌的言志与抒情两个特征确实密不可分,但是情和志的内容还是有所区别的。

    成沉郁的风格,如果杜甫一生都在开元盛世,那么杜诗也许会象李白诗一样的飘逸,可是正象我们在第一章第四节中所说的,杜甫受到了时代的"玉成"--他的一生主要是在"万方多难"的时代度过的。从旅食京华到漂泊湖湘,杜甫的生活是艰难困苦的,他的亲友离散四方,他的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的祖国饱受战乱的蹂躏,甚至天地间一切生命和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受到了损害和破坏:白鱼困密网,百鸟也在罗网,树木或枯或病,连雄丽的蜀山都蒙上了凄怆之气。总之,杜甫以满腔的爱心去拥抱的正是一个疮痍满目的外部世界,所以他的爱中充满着同情、悲悯、惋惜、是一种浓烈而又沉重的感情。而且,正如孔子所云,"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杜甫就是这样的"仁者",他爱得深,恨得也深,他自幼便"嫉恶怀刚肠"(《壮游》),遭逢乱离后更大声疾呼:"必若救疮痍,先应去蝥贼!"(《送韦讽上阆州录事参军》)可惜杜甫眼看着世间疮痍而不能救,眼看着蝥贼横行而无法除,所以深沉的感情就引起了深沉的痛苦。杜诗中有很多沉痛的句子,例如:"汝曹催我老,回首泪纵横。"(《熟食日示宗文宗武》)

    "促觞激万虑,掩抑泪潺湲"(《湘江宴饯裴二端公赴道州》)"君不见空墙日色晚,此老无声泪垂血。"(《投简咸华两县诸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