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志在天下的人生信念与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 一、平正笃实的哲学观点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

    第四章志在天下的人生信念与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 一、平正笃实的哲学观点 (第1/3页)

    唐代是一个思想比较解放的时代,儒、道、释三派思想都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支持,思想界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纷局面。盛唐时代的诗人思想既活跃、又复杂,往往是一人身上杂糅有几种思想,比如李白,既受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影响,又喜好纵横、任侠。在这种思想氛围中成长起来的杜甫,其思想也同样染上了一些自由色彩。青年时代的杜甫,曾与李白一起到王屋山寻访道士华盖君,欲学长生之道。他们同游梁宋时,也有"方期拾瑶草"(《赠李白》)的愿望。在他后来的诗作中,也多次写到丹砂、灵芝等道家所重视的长生之药。杜甫与佛教的关系更深一些,他不但常到佛寺游览,听讲佛法,而且与赞公、文公等和尚交谊甚深,诗中写到佛语的地方也很多。有些学者据此而认为杜甫信仰道教和佛教,更甚于信仰儒家,①这实在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观点。我们认为杜甫确实受到佛、道二教的一些影响,但这种影响在杜甫思想中所占的地位绝对不能与儒学相比。简单地说,杜甫在青年时代一度醉心于道教,特别是对仙丹灵芝以及由此通住的长生仙界颇感兴趣,那是盛唐时代的浪漫风尚影响之下一位青年诗人的任性举动,是杜甫在世界观尚未确立时的浪漫幻想。等到杜甫试图进入仕途并受到种种挫折之后,他就再也没有这种豪兴了。杜甫对佛教感兴趣主要是在壮年以后的事,由于他在现实生活中感到极度的苦闷,有时不免想从空门得到一点慰藉,这与王维所说的"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叹白发》,《全唐诗》卷一二八)是同样的感情倾向。然而王维沿着这个倾向走到了尽头,最终达到了"万事不关心"(《酬张少府》,《全唐诗》卷一二六)的程度,成了一个虔诚的佛徒。杜甫则不然,他有时在诗中表示要皈依佛门,论者特别注意《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审李宾客之芳一百韵》这首诗,因为诗中说:"身许双峰寺,门求七祖禅。落帆追宿昔,衣褐向真诠。??本自依迦叶,何曾藉偓佺。炉峰生转盼,橘井尚高褰。东走穷归鹤,南征尽跕鸢。晚闻多妙教,卒践塞前愆。顾恺丹青列,头陀琬玻镌。众香生黯黯,几地肃芊芊。勇猛为心极,清羸任体孱。金篦空刮眼,镜象未离铨。"不但用佛语、佛典甚多,而且语气颇为坚决,似乎真的要遁入空门了。清人俞瑒评曰:"垂老而将为出世之人,故皈依曹溪之念特深。"(《杜诗镜铨》卷一云引)确实此诗体现了垂暮的诗人在苦闷中寻求归宿的心情,然而据此而断定杜甫已皈依佛门则是欠妥的。理由极简单:首先,上诗作于大历二年(767),可是在那以后,杜甫仍然自视为儒者,次年即作《大历三年春白帝城送船出瞿塘峡久居夔府将适江陵漂泊有诗凡四十韵》云:"卧病久为客,蒙恩早厕儒。"同年作《江汉》云:"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又作《舟中出江陵南浦奉寄郑少尹审》云:"社稷缠妖气,干戈送老儒。"反复以儒自称,这哪里是一位皈依佛门者的口气!其次,真正遁入空门的人应该割断尘念,"万事不关心",可是杜甫恰恰相反,家事国事,事事在心。就在《秋日夔府咏怀》这首诗中,诗人沉痛地回忆了国家的灾祸:"即今龙厩水,莫带犬戎烟。??旧物森犹在,凶徒恶未悛。国须行战伐,人忆止戈鋋,奴仆何知礼,恩荣错与权。胡① 见郭沫若《李白与杜甫·杜甫的宗教信仰》、金启华《杜甫诗论集·论杜甫的思想》。星一彗字,黔首遂拘挛。"他又倾诉了自己的不幸遭遇:"生涯已寥落,国步尚邅。衾枕成芜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