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知本察隐的政治器识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

    五、知本察隐的政治器识 (第1/3页)

    那么,杜甫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有哪些具体的内涵呢?择其要者,有如下三端:一是君臣修德,他说:"君臣重修德,犹足见时和。"(《伤春五首》之五)修德的主要做法是:君要善于纳谏:"先朝纳谏净,直气横乾坤"(《别李义》)、"端拱且纳谏,和风日冲融"(《往在》)。臣要勇于谏净:"千载少似朱云人,至今折槛空鳞峋。娄公不语宋公语,尚忆先皇容直臣!"(《折槛行》)

    二是减少战争,让人民过和平生活。杜甫对战争的态度是十分鲜明的,对于唐王朝穷兵默武的开边战争,他坚决反对,《兵车行》、《前出塞九首》等诗就是明证。对于唐王朝平定叛乱及抵御外族入侵的战争,他坚决支持,这在《喜闻官军已临贼境二十韵》、《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警急》、《西山三首》等诗中体现得很清楚。在国家的统一不受分割的前提下,杜甫坚决主张息兵罢战。乾元元年(758),杜甫看到安史之乱即将敉平,作《洗兵马》以抒愿:"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大历四年(769),垂暮的诗人又作《蚕谷行》:

    天下郡国向万城,无有一城无甲兵。焉得铸甲作农器,一寸荒田牛得耕。牛尽耕,蚕亦成,不劳烈士泪滂沱,男谷女丝行复歌!

    三是薄赋轻谣,减轻农民的负担。杜甫认为"俭德"是治国之本:"文王日俭德,俊乂始盈庭"(《奉酬薛十二丈判官见赠》)、"借问悬车守,何如俭德临?"(《提封》)"俭德"即节用爱民,减轻租赋,所以他又说:"薄敛近休明。"(《同元使君舂陵行》)面对着现实中的急征暴敛,诗人不断地予以愤怒的谴责:"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乱世诛求急,黎民糠籺窄!"(《驱竖子摘苍耳》)"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岁晏行》)"征戍诛求寡妇哭,远客中宵泪沾臆!"(《虎牙行》)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苛政是逼迫人民挺而走险的根本原因:"不过行俭德,盗贼本王臣!"(《有感五首》之三)他大声疾呼:"谁能叩君门,下令减征赋!"(《宿花石戍》)对于社甫的这些政治主张,《新唐书》本传谓之"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若用今人的话来说,就是"迂阔"。①我们认为,由于杜甫一生中始终没有实现其政治主张的机会,所以除了在肃宗朝一度直言进谏之外,上述政见都处于理想的状态。凡是理想,总与现实有一定的距离,理想越是远大、崇高,它与现实的距离也就越大。社甫的这些政治主张其实就是儒家的政治主张,也是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进步政治家们共同的理想。我们读《论语》、《孟子》,读《贞观政要》中所载魏征之言,读王安石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都能感到它们与杜甫的主张有强烈的相似之处。发人深省的是,从孟子以来,这些政治家也常被世人目为"迂阔"。孟子"遂以儒道游于诸侯,思济斯民。然由不肯在尺直寻,时君咸谓之迂阔于事,终莫能听纳其说。"(《赵岐《孟子题辞》,《孟子注疏》卷首)魏征劝唐太宗行仁政,有人攻① 例如罗宗强先生就持这种观点,见《李杜论略》第61、62 页。

    击他"书生未识时务,若信其虚论,必败国家"(见《资治通鉴》卷一九三),所以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临川先生文集》卷三九)中说:"然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今之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