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创作论之二:"诗兴不无神"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

    五、创作论之二:"诗兴不无神" (第1/3页)

    中国诗论的开山纲领就开始讨论诗歌的本质以及诗人创作冲动的原因:"诗言志。"(《尚书·尧典》)"志"是一个涵义极为丰富的名词,其中也包含着"情"的成分,所以唐代孔颖达说:"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左传正义》昭公二十五年)魏晋时期,文学进入了自觉的时代,诗论也就更加强调"情"的一面,陆机《文赋》中提出:"诗缘情而绮靡。"刘勰更从理论上全面地探讨了"情"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地位:"情者,文之经","文质附乎性情。"(《文心雕龙·情采》)与"言志"说相比,"缘情"说更准确地指明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抒情诗本质,杜甫对此是心领神会的,他论诗常常涉及"情":有情且赋诗,事迹可两忘。(《四松》)

    箧中有旧笔,情至时复援。(《客居》)

    老来多涕泪,情在强诗篇。(《哭韦大夫之晋》)

    缘情慰漂荡,抱疾屡迁移。(《偶题》)

    最后一例中"缘情"二字显然从陆机《文赋》而来,可见杜甫论诗是倾向于"缘情"说的。

    然而,人类的感情可以经多种渠道来宣泄,诗歌仅是其中之一。所以内心感情的郁积并不一定会发之为诗,两者之间还需要一个转变的契机,那就是灵感。陆机《文赋》云:"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方天机之骏利,夫何纷而不理。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纷葳蕤以馺遝,唯毫素之所拟。文徽徽以溢目,音冷冷而盈耳。及其六情底滞,志往神留,兀若枯木,豁若涸流,览营魂以探赜,顿精爽而自求。理翳翳而愈伏,思轧轧其若抽。是故或竭情而多悔,或率意而寡尤。虽兹物之在我,非余力之所勠。故时抚空怀而自惋,吾未识夫开塞之所由也。"这一段文字生动地描绘了文思泉涌与文思枯竭的不同创作状态,说明陆机对灵感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已经有了感性的认识。杜甫没有写过专门论诗的文章,但他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所以对于灵感问题具有深刻的体会,把灵感称之为"兴"或"诗兴':"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可惜》);"云山已发兴,玉佩仍当歌"(《陪李北海宴历下亭》);"诗兴不无神"(《寄张十二山人彪三十韵》)。触发诗兴的可以是使人愉悦的赏心乐事:"郑县亭子涧之滨,户牖凭高发兴新。??更欲题诗满青竹,晚来幽独恐伤神。"(《题郑县亭子》)"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也可以是不如人意的事物,所以杜甫在"金谷铜驼非故乡"、"棣萼一别永相望"的处境中说:"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至后》)并在《哭台州郑司户苏少监》中说:"道消诗发兴,心息酒为徒。"杨伦注云:"言不以为世用始放情于诗酒也。"(《杜诗镜铨》卷一一)而《醉时歌》中"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二句正是对这类"诗兴"的绝妙说明。由此可见,社甫所谓"诗兴"或"兴",决不是指兴致、兴趣,而是指一种激发诗情的精神状态,也即灵感。社甫在安史之乱后目睹了一幕幕使人心碎的人间惨剧,写出了"三吏"、"三别"等杰作,他晚年回忆说:"曾为掾吏趋三辅,忆在潼关诗兴多。"(《峡中览物》)明确指出他所目睹的民间疾苦是其"诗兴"的源泉。而王嗣奭评"三吏"、"三别"说:"'公以事至东都,目击成诗,若有神使之。"(《杜臆》卷三)不啻是"诗兴"的注脚。这种"若有神使之"的"诗兴",正是"来不可遏,去不可止"的灵感。杜甫认为诗兴的范围应该是无比广阔的,所以他声称:"诗尽人间兴,兼须入海求。"(《西阁二首》之二)宋人张戒批评许多诗人"不知世间一切皆诗",然后说:"惟杜子美则不然:在山林则山林,在廊庙则廊庙,遇巧则巧,遇拙则拙,遇奇则奇,遇俗则俗,或放或吸,或新或旧,一切物,一切事,一切意,无非诗者。故曰:'吟多意有余。'又曰:'诗尽人间兴。'诚哉是言!"(《岁寒堂诗话》卷上)的确,杜诗的题材丰富,内容广阔,但诗人决不是有见即书的,一部杜诗中绝少有为文造情的无病呻吟之作,其奥妙就在于他是有"兴"才作诗,也即有了灵感才创作,只是他的感情特别丰富,艺术感受特别灵敏,所以灵感也常常如泉之涌而已。有时杜甫没有灵感,他就搁笔罢吟,所谓"稼穑分诗兴"(《偶题》),就是指这种情形。有时杜甫本不想作诗,但受到外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