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人格楷模:"常使诗人拜画图"

    四、人格楷模:"常使诗人拜画图" (第2/3页)

的喉舌,并且好象也是我们现代人民的喉舌。"(冯至《杜甫与我们的时代》,《杜甫研究论文集》一辑)

    我们再举一个反面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钱谦益是著名的杜诗注家(详见第五节),作诗也以社、韩为宗。由于钱谦益在清兵渡江后主动迎降,并一度仕清,故其人品历来为人鄙视。他晚年在笺注杜诗的同时作《后秋兴》十三迭以步杜诗《秋兴八首》之原韵,也被世人认为是"特以文墨自刻饰,非其本怀。"(见章太炎《检论》卷八)但事实上《后秋兴》的思想倾向比较复杂,因为钱谦益晚年对自己的降清是十分悔恨的,他告归隐居后一边从事著述,一边与郑成功、张煌言等抗清力量暗中联络,《后秋兴》即作于此时。这组大型组诗除了掩饰自己的失节之外,也反映了顺治后期汉族人民的抗清斗争,并抒发了自己的故国之思,所以章太炎先生评曰:"悲中夏之沉沦,与犬羊 之俶扰,未尝不有余哀也。"(《检论》卷八)①我们认为《后① 钱谦益去世后,其族孙钱遵王把《后秋兴》一百零八首编成《投笔集》。陈寅恪先生说:"《投笔集》秋兴》从反面说明了杜甫伟大人格的感召力量:当钱谦益这样的一度丧失民族气节的人痛感悔恨时,他需要借助于杜甫的人格力量。即使说钱谦益作《后秋兴》纯粹是为自己文过饰非,这也说明他需要借助杜甫的光辉来掩饰自己心中的黑暗,这同样从反面证明:杜甫已被公认为崇高气节与伟大人格的象征了。

    诸诗,模拟少陵,入其堂奥,自不待言,且此集牧斋诸诗中颇多军国之关键,为其所身预者,与少陵之诗仅为得诸远道传闻及追忆故国平居者有异。故就此点而论,《投笔》一集,实为明清之诗史,较社陵尤胜一筹,乃二白年来之绝大著作也。"(《柳如是别传》第1168-1169 页)我们觉得这个评价是过高的,这也许是陈先生敬重柳如是而爱屋及乌的结果,参看钟来因《杜甫〈秋兴〉与钱谦益(后秋兴)之比较研究》(《草堂)1984 年第2 期)。五、千家注杜:"少陵自有连城壁"在中国文学史上,没有哪位文学家的作品拥有象杜诗那么多的注本。自从南宋出现《黄氏补千家集注杜工部诗史》等注本后,"千家注杜"的说法就广为流传了。虽说黄氏注本中实收注家仅一百五十一人,但自宋迄今,杜诗的注家、选家及研究专著作者确已超过千人,②成为文学史上罕见的壮观。为什么后人注释杜诗、研究杜诗的兴趣经久不衰呢?我们觉得元好间的诗句"少陵自有连城壁"(《论诗绝句三十首》之一○,《遗山先生文集》卷一一)正好可用来回答这个问题:杜诗多方面的高度成就使它成了一个取之不竭的艺术宝藏,尽管前人已在其中辛勤发掘且所得甚多,后人也不会空入宝山。全面地评介历代的社诗注本将需要一本专书的篇幅,我们在本节中只想简单地介绍几种重要注本的情况,并粗略地描述历代杜诗阐释学的源流演变。①北宋初年,杜集版本十分混乱。宝元二年(1039),王洙蒐集各种社集共九十九卷,②除其重复,编成《杜工部集》二十卷,其中十八卷为诗,共一千四百零五首;二卷为赋笔杂著,共二十九篇。嘉祐四年(1059),王琪等人对此本进行修订,镂板印行,成为后代所有杜集的祖本。王洙本的特点之一是把杜诗分成古体、近体两大类,各体之中又以岁时为先后。特点之二是白文无注,他本所谓"王原叔注"者皆出伪托。③在王洙编杜集时,也有其他人在整理杜集。景祐三年(1036),苏舜钦编成《杜子美别集》,录诗三百八十余首。皇祐五年(1052),王安石编成《杜工部诗后集》,录诗二百余篇。但他们各不相谋,王沫没有看到《杜子美别集》,王安石也没有看到王洙本。①在王洙本刊行后,人们才可能陆续对之进行增补。北宋后期黄伯思编《校定杜工部集》,所收社诗已达一千四百四十六首。南宋嘉泰、开禧间(1201-1207),蔡梦弼撰《杜工部草堂诗笺》,收诗达一千四百五十四首。宋以后的杜集仅有零星增补,清浦起龙《读杜心解》收诗一千四百五十八首,传世杜诗已基本收罗完备。南北来之际,出现了多种杜诗注本。这些注本良莠不齐,有的"浅鄙可笑"(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四上),有的妄诞无据而伪托名人(如伪苏注),只有薛苍舒、杜田、赵彦材、鲁訔、师尹诸家注较有价值。注本既繁,读者检阅不便,于是集注本应运而生。流传至今的宋代杜诗注本全是集注本,正是依据它们后人才得以了解宋注的大致情形。宋代重要的集注本有下面几种:② 据周采泉《杜集书录》,自宋迄清的杜集(包括注本、选本、谱录等)共八百三十五种,而清末迄今的杜甫研究著作已有近二百种。

    ① 洪业《杜诗引得序》和万曼《杜集叙录》(《杜甫研究论文集》三辑)对历代杜诗注本(尤其是宋人注本)的版本源流作了清晰、明确的论述,本节内容多处以之为据,谨此说明。② 王洙在《杜工部集记》中说他所看到的秘府所藏及人家所有的杜集有:"古本二卷、蜀本二十卷、集略十五卷、樊晃序小集六卷、孙光宪序二十卷、郑文宝序少陵集二十卷、别题小集二卷、孙仅一卷、杂编三卷。"(按:洪业先生已注意到所列诸本共八十九卷而非九十九卷)可见当时的社集版本十分混乱。至于樊晃《杜工部小集序》中所说的"文集六十卷"则早已亡佚,《新唐书·艺文志》中的著录仅据旧闻而已。③ 程千帆师考之甚确,见《杜诗伪书考》(载《古诗考索》)。

    ① 王洙《杜工部集记》中未提到苏舜钦本,王安石《杜工部后集序》中说他所收集的"世所不传"之杜诗中有《洗兵马》一篇,而此诗早已见于王洙本卷二。

    (一)《九家集注杜诗》三十六卷(原名《杜工部诗集注》)

    郭知达撰,初刊于淳熙八年(1181),已佚。今存者为宝庆元年(1225)曾噩重刻本。所谓"九家"是指王安石、宋祁、黄庭坚、王洙、薛苍舒、社田、鲍彪、师尹、赵彦材九人,其中前三人之言皆源出诗话、杂著之类,王洙注乃他人伪托。此本的价值有两点:首先,它是较早出现的集注本,从而保存了几家宋注的第一手材料。其次,它删削了当时流传甚广的"伪苏注",阻止了杜诗注释中的这种恶劣行为。①

    (二)《杜工部草堂诗笺》五十卷(或附以《诗话》二卷、《年谱》二卷)

    蔡梦弼编,编定于嘉泰四年(1204),稍后刊行。此本经多次翻刻,版本凌乱,现存各本中以北京图书馆所藏开禧(1205-1207)刻本为最善。此本是会笺本,所集之笺注出自王安石、苏轼等二十余人,亦有不少蔡氏自己的意见。笺文删繁就简,语气连贯通畅,缺点有二:一是错误疏漏较多,如以薛苍舒(字梦符)、薛梦符为两人。二是常将他人的意见攘为己有,书中称"梦弼谓"云云而实为剽窃者有不少。

    (三)《黄氏补千家集注杜工部诗史》三十六卷

    黄希、黄鹤父子撰,书成干嘉定九年(1216),初刊于宝庆二年(1226),今存宋、元刻本。另有《四库全书》本,舛误很多,不足据。此本号称"千家集注",实收注家也达一百五十一人,但其中主要的也仅有王洙(伪)、赵彦材等十数家,其余的仅偶尔引及。所以此本的价值不在于所集注家之多,而在于较为精审,尤以编年的成就为特出。从王洙本在分体中略寓编年之意,到黄伯思本不分诗体随年编纂,再经鲁訔"有考于当时事实及地理岁月"(鲁訔《编次杜工部诗序》,《草堂诗笺·传序碑铭》),杜诗的编年已取得一定的成绩。黄氏父子(以黄鹤为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按年编诗,把所作岁月注于逐篇之下,虽尚有考核欠精或证据不足而强为编年者,但编年可靠者较多,多为后代注家所采用。

    (四)《集千家注批点社工部诗集》二十卷①刘辰翁评点,高崇兰编集,初刻于元大德七年(1303),后代翻刻本极多,今存者以元至元元年(1308)校刻本为最善。刘辰翁曾选批杜诗,成《兴观集》,未刊行。其门人高崇兰取《兴观集》及未收入此集的刘氏批语,复选录杜集旧注,编成此书。②此本所集注家不足百家,且多本于蔡梦弼本与黄鹤本,没有什么特点,其价值全在于批点。对刘辰翁的批点,后人颇多讥讽,但平心而论,刘本长于诗词,故其批点多有精微之处,未可轻视。况且评点与注释不同,它重在体味杜诗的艺术特点而不在于解释成语典故,这在杜诗① 洪业《杜诗引得序》中认为郭知达删削伪苏注尚未尽,并指出两处例子:卷五《后出塞》之五注引"坡云:详味此诗,盖禄山反时,其将有脱身归国,而禄山尽杀其妻子者。不出姓名,亦可恨也。"又卷一九《至日遣兴奉寄两院遗补二首》之一注引"坡云:《唐杂录》谓宫中以女工揆日之长短,冬至后日暑渐长,此当日增一线之功。黄鲁直:此说为是。"今检前一则见于津逮秘书本《东坡题跋》卷二,乃东坡杂书杜诗后之跋语;后一则见于《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一○,惟径称"山谷云"。所以我们认为这两条注很可能不是出于"伪苏注",待考。

    ① 此书编纂、刊行俱已人元,但刘辰翁在习惯上被视作宋人,故归人宋注类。② 刘氏另一门人罗履泰亦编了类似的《须溪批点选注杜工部诗》,其刊行且早于高崇兰本,但罗本极草率,而高本由刘辰翁之子刘将孙亲自校刻,较为精审。

    阐释学中是别开生面的。

    宋代出现的杜诗集注本共有二百来种,③可称极盛,然而内容陈陈相因,故大多已经亡佚。在流传下来的宋人集注本中,除上述四种以外,还有收入《四部丛刊》的佚名编《分门集注杜工部诗》一种也值得一提。此本将杜诗按题材内容分为七十二门,虽然分类太琐碎,归属不尽妥当,而且全书由书贾杂凑而成,舛误极多,但它毕竟代表着杜诗编纂学中的一种独特体例。由此可见,在杜诗的宋人注本中,集注、编年、评点、分类这几种形式都已齐备。就体例而言,宋注已达到相当完善的程度,后代注家很少能出其范围。元代短促,学术文化处于低潮时候,杜诗学也未有大成就。只有张性《杜律演义》专为杜诗七律作注,是为最早专注杜诗之一体的注本,颇开后代风气。①明人承元人风气,对社诗的注释以批、选为主。如胡震亨《杜诗通》,注解极其简略,而于品评则既有圈点,又以"神品"、"妙品"等名目标明品第,再引刘辰翁及明人王世贞、胡应麟等的评语,或自加评论,总之是以评为主而以注为辅。又如张蜒《杜工部诗通》,选杜诗名篇三百余首,亦以批点为主。

    清代学术迈越前代,杜诗注释的成就也令人瞩目,有名的注本层出不穷,现择其尤要者简介如下:

    (一)《杜臆》十卷

    王嗣奭撰。王乃明代遗民,入清后不仕、不薙发。王氏深研杜诗三十余年,但此书撰写的时间却很短,始于明崇祯十七年(1644),成于清顺治二年(1645),历时不足一年,其时王氏年已八十。为什么书名《杜臆》?王氏在《杜臆原始》中说:"臆者,意也。'以意逆志,,孟子读诗法也,诵其诗,论其世,而逆以意,向来积疑,多所披豁;前人谬误,多所驳正。"此书体例颇为特殊,一是不录杜诗原文,二是并不逐句作注,而是在每篇杜诗的题目下以评论与注释参互行文,有的很象是一篇短文(如卷三《新安吏》评注)。王嗣爽对杜甫有很深刻的理解,所以对杜诗的旨意有精辟的分析,例如评《醉时歌》:"此篇总是不平之鸣,无可奈何之辞,非真谓垂名无用,非真薄儒术,非真齐孔跖,亦非真以酒为乐也。"分析艺术也颇为细致,如评《中宵》"飞星过水白"句妙在"水"字、评《北征》中。"海图坼波涛"四句"写故家穷状如画"等。《杜臆》在注解方面也很见功力,例如《赠花卿》一诗,杨慎认为花卿即花敬定(见《升庵诗话》卷一),胡应麟则以为指一歌妓(见《诗薮》外编卷四),都没能举出证据。王嗣爽则举杜诗《戏作花卿歌》以证花卿指花敬定,很有说服力。正因为《杜臆》中有许多深刻的独到见解,所以它被仇兆鳌《杜诗详注》大量采录,①也受到其他注家的重视。《杜臆》向无刻本,1962 年方由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据稿本影印出版,次年又出了排印本,流传方广。

    ③ 董居谊《黄氏补注杜诗序》云:"近世锓板注以集名者毋虑二百家。"(周采泉《杜集书录》卷二引同治《宜黄县志》)序作于宝庆二年(1226)。

    ① 此书初刻于明宣德四年(1429),未几即被嫁名虞集而翻刻,题为《杜工部七言律诗注》等,以致谬种流传不绝。参看程千帆师《杜诗伪书考》及周采泉《杜集书录》。

    ① 仇注所引与今本《杜臆》有较多异文,其原因或为仇氏所据之本为别本。或为仇氏引用时有所润饰、改动,详见顾廷龙、刘开扬二先生为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版《杜臆》所作的前言。

    (二)

    《钱注杜诗》二十卷

    钱谦益笺注,初刻于康熙六年(1667),名《杜工部集》,后中华书局排印本改题今名。钱谦益才大学富,精研杜诗数十年,且与朱鹤龄因注杜愤争而交恶,②故对此书反复推敲,死而后己,所以此书确为钱氏的精心杰构。钱氏对宋代旧注之芜杂繁复极为不满,故极少采录,全书之笺语大多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