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本书宗旨、思路、理论和方法

    四、本书宗旨、思路、理论和方法 (第2/3页)

们的早期代表人物。在激进的下层知识分子看来,旧的传统社会及其政权、思想文化是导致中国停滞、落后和灾难的根源,必须予以彻底的整治和改造。他们不同于温和的士大夫,主张在现存社会的传统体制和文化内进行逐步改良,而是追求推翻现存的权力结构和社会制度,否定传统思想文化,并建树新型的理想社会模式,以达成救国救民的崇高目标,因此,他们渴望寻求新的思想资料,而新的时代为他们提供了西学可资选择。以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为发端,10 年后,洪秀全则把它推到新的阶段。他以激进的姿态,用基督教否定和批判传统文化,与林、魏追求的体制内变革大相径庭。从此,先进知识分子学习西方基本分解为两个思路:一是林、魏型的温和社会变革型;一是洪秀全式的激进革命型。因此,研究洪秀全思维方式和成果,对探讨中国近代先进知识分子的思维形态和特征具有典型意义。

    我们感到,洪秀全思想既是一个动态的流变产物,又有其相对稳定的内在结构。其动态流变是则表现为结构形态的不断运动和变异。因而,研究洪秀全思想必须对其内在结构的层面组合,展开静态和动态的辨析。首先,厘清各主要层面的内涵、特征、源流、功能及其演变过程。其次,界定各层面在总体结构流变中的角色和地位,探讨它们在洪秀全思想演变流程中的作用。复次,考察各个阶段的层面组合,剖析层面间的互动关系,以揭示洪秀全思想总体结构的微观演变。在上述研究工作基础上,尚需进一步分析与归纳洪秀全思想变迁的各种制衡性因素,并对其思想资料展开追踪和考证,以正本清源,探究洪秀全对各种思想资料的理解、选择、移植、对接和融汇过程,从中考量他的动机、方法和效果。

    就洪秀全传记而言,及至目前己出版评传近10 种。其中,小说演义、宣传普及读物颇多,学术专著甚少。从体例看,多属雷同,以时间为线索,纵向陈述洪秀全一生经历,并加以适当评判,议论传主各阶段功过得失,最后以简短结论综括一生,予以论定。显然,都是以传主活动的相关事件组合而成的纪事本末体传记。从资料选取上看,基本侧重于传主活动的史料搜集、考订和诠释,以论证其一生事功行状。这些著述,使我们对洪秀全生平和太平天国兴亡的历史得到比较生动的阶段性认知,初步了解这位农民领袖的主要历史功绩、失误和局限,而且,提供了大量史料和史实,为我们进一步开拓和深化洪秀全的研究奠定了较好的工作基础。

    关于洪秀全思想研究不属上列传记的主要内容。一些传纪虽然涉及洪秀全的思想评述,但未作系统和深入的专题研究。一般太平天国史著述,也把论述重心成在军事与政治事件上,思想研究常常置于次要位置,附着于军政大事之后。因此,迄今尚未出现太平天国思想史或洪秀全思想研究的专著。对洪秀全思想的专题考察和研究主要体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