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最后的奋斗

    六、最后的奋斗 (第2/3页)

论点,坚持上帝有一个家庭,"天父是我自己的父亲,耶稣是我自己的哥哥,和我同由一母所生。天父和天兄使我成为统治者。"①他向罗孝全宣传他"升天"的故事,并劝他相信,"承认我和神的这些交往,比洗礼一万次还要好。"②罗孝全认为东王杨秀清"赎病主""称号是不确当的","只有基督才是唯一的救世主"。洪秀全批驳说:"东王

    是上帝的爱子,他虽然没有赎罪,但是,他赎病。"③洪秀全坚持拜上帝教义,拒绝用基督教改造拜上帝教。罗孝全企图不能得逞,不得不于1862 年11 月离开天京,返回上海,并在《北华捷报》上撰文攻击洪秀全和拜上帝教。继罗孝全之后,艾约瑟也怀着同样目的,于1861 年3 月到达天京,并和洪秀全展开直接的文字交锋。艾约瑟撰写《上帝有形为喻,无形乃实》一文,阐明上帝无形,世人未见的观点。洪秀全把题目改为《上帝圣颜惟神子得见论》,并对艾文内容进行了评点。他坚持上帝有形,世人可以见到,声称自己是上帝次子,亲眼见过上帝。之后,艾约瑟又给洪秀全送上过去若干篇论述基督教、拜上帝教教义的文章。对此,洪秀全作了简短回答,列举了自己和长次兄见到上帝的事实,回应艾约瑟的挑战,维护自己王权上帝授予的理论依据。

    -----------------------------------------------------------

    ② 简又文《太天国全史》(下),页2135。

    ① 《洪秀全革命之真相》,《太平天国》(六),页825。

    ① 《太平天国对外关系史》,页294。

    ② 同上。

    ③ 《太平天国对外关系史》,页295。

    -----------------------------------------------------------

    对洪秀全执着坚持拜上帝教义,艾约瑟十分失望,无可奈何地承认,外国传教士"批评他的错误的任何言论,他总是坚决地,但是很和善地予以反驳。"他"发现传教士们的叙述是错误的,他总给予修改并退回";尽管他对外国传教士到中国传布基督教的忠诚热心表示赞赏,但"这些赞赏,却不会导致乐意修改他的任何观点。"①另一位传教士富礼赐长期呆在天京,也试图做洪秀全的思想转化工作,但同样一无所获,他说:"关于基督教的真理,他(指洪秀全--引者)已被许多人忠告、函告、解释、宣讲,形形式式,不啻苦口婆心,然而他比以前更为顽梗。许多传教士小心翼翼地已传给他不少的'正道',但他一概充耳不闻。"而且,洪秀全对圣经的权威也表示怀疑,"我们最好的经本,都被他用朱笔在旁批上'天意',全弄破了。如果他辩才有碍,无言可答之时,他便说,他曾上过天而你则否,于是就使你语塞而退了。"②传教士满怀希望而来,却扫兴而归。他们把拜上帝教改造和容纳到基督教体系的企图与努力均告失败。

    -----------------------------------------------------------

    ① 《太平天国对外关系史》,页304。

    ② 《天京游记》,《太平天国》(六),页950-951。

    -----------------------------------------------------------

    其二,坚持独立主权,反对列强的外交讹诈与武装干涉。

    1861 年3 月28 日,英国侵华海军司令何伯率舰驶泊天京,向太平天国发出照会,无理要求太平军切勿进入上海及吴淞境内,否则,英国"必以武力还击",公然以武力威胁阻止太平军进军上海。洪秀全严正拒绝了这一无理要求。3 月31 日,英国侵略者再次提出这一要求,声称"太平天国当局及其军队不得阻止土产商品输送到前述口岸或地方,也不得阻止英国商品从这些港口地方运入内地。"对此,太平天国代表重申,"天王允许不伤害外国人士,但是,不能禁止太平军进入上海附近百里以内地区。"①而对贸易问题则提出,以英国战舰应给安庆守军运送粮食为交换条件,但遭到英国拒绝。太平天国代表遂严辞拒绝承担保护中英贸易的义务。之后,双方继续谈判。太平天国当时正集中力量第二次西征与解救安庆,进军上海"并不是今年军事计划的一个部分"②天王决定作出暂时妥协,同意在1861 年内不进军上海、吴淞,以尽力争取外国列强的"中立"。年底,英国再次提出同一要求,洪秀全立即断然拒绝。李秀成则于1862 年1 月大举进攻上海,洪秀全批准了这一行动。

    太平军不畏强寇,英勇打击侵略者,屡挫英法联军。李秀成说:"那时洋鬼并不敢与我见仗,战则即败。"③李鸿章、左宗棠也为之畏慑,他们承认,"夷人之畏长毛,亦与我同。"④"西兵为贼众所慑,从此不敢出战。"⑤。

    -----------------------------------------------------------

    ① 《太平天国对外关系中》,页202。

    ② 《太平天国对外关系史》,页203。

    ③ 《李秀成自述》,《太平天国文书汇编》,页524。

    ④ 《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6。

    ⑤ 《李文忠公全集》,奏槁,卷1。

    -----------------------------------------------------------

    (三)失误之一:强化皇权

    苏南基地开辟后,太平天国衰而复振,洪秀全开始着力解决天国内部出现的政治难题。当时,最主要的矛盾是外重内轻的政治格局。洪秀全要想摆脱困危,必须提携和依靠地方将帅征战赴援,因而这些将帅在两年之间皆封王爵,各成山头,经营一片地盘。其中,陈玉成据皖北、李秀成据苏南,实力最强,构成天国东西屏蔽。诸王拥有军队、地盘、财源和地方行政人事大权,渐成割据之势。洪仁歼推行新政时就试图强化中央集权,逐步削弱和收回地方权力。但遭到诸王抵制,李秀成抗拒尤力。洪仁玕感到,诸王对他的新政举措不愿支持,而且多有干扰抵拒,新政很难在各地推行。至于其他中枢官员更不在诸 王眼里,李秀成干脆把蒙得恩、李春发等人视为孽臣。这样,除了洪秀全,中枢的政令、军令不易贯彻。洪秀全深深感到,地方诸王权力过大,必须加以制衡和削弱,才能确保天王**体制的顺利运作,维护洪氏江山的一统和稳固。于是,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旨在强化皇权,整合地方势力。

    第一,任人唯亲,"专信同姓之重"

    天京事变中,石达开辅政时,洪秀全十分猜忌,遂重用自己二位兄长掣肘石达开。这二位兄长平庸贪劣,败坏朝政,逼走石达开,引起朝中文武反对。李秀成在1858 年春守御天京时,就奏请罢黜安、福二王。洪秀全无奈,只得照办。但集权于自己手中。直到1859 年夏,洪仁玕赴天京,因为是同姓族弟,又有才干,遂立即封王,擢为军师,指挥地方将帅,曾引起普遍不满。洪秀全不得已,逐次封陈、李等人为王,平息了愤怒,但并没有解决矛盾。洪秀全也没有改变任人唯亲的观念,而是继续擢拔亲贵参政,以此制衡异姓势力。 1860 年春,洪秀全重新修订颁布的《太平礼制》,将第三、四子封为光王、明王。之后,洪仁发、洪仁正诸子又陆续封王。洪仁发、洪仁达削去王爵后一段时间内仍冠以"显千岁"、"信千岁",其位阶竟排列在东西王之下,干王之上。 1860 年12 月19 日,《幼主诏旨》规定洪仁发、洪仁达"爵同西王"。 1862 年,天王改封洪仁发为信王、洪仁达为勇王,重新任用他们控制朝政。1861 年4 月2 日,洪秀全下诏"永定印衔",开列了20 位权贵的名单,洪氏亲族、附马,都排在地方诸王前面。之后,天王和幼主相继下诏,塞进更多的亲贵,地方诸王名次更加落后。这一拙劣做法显然不能改变既存权力格局,而且引起诸王反弹。李秀成兄弟拒绝改制,抵制西征。安庆失守后,洪仁玕、陈玉成相继被革,李秀成乘机与林绍璋"内外阴结",统率百万大军,隐与中枢抗衡。洪秀全则任其长次兄擅权,与李氏兄弟对抗。洪、李矛盾涉及权力分配、战略指挥、地盘等各个层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