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集农民反封建思想之大成

    一、集农民反封建思想之大成 (第2/3页)

大乱,弥勒佛下生",李自成编造"十八子主神器"的歌谣,等等,莫不抓住"应运而兴","受命于天"这面正统旗帜。其实,笃信天道天命是古代中国人普遍的意识形态。儒学以及各种宗教都竭力宣扬这一观念,每个封建王朝都宣称自己的皇权"受命于天",反对朝廷就是反抗"天命",逆天行事,天理难容。而起义者的天道观则认为:皇帝"受命于天",是为了行道;皇帝无道,则必须反抗,由农民来"替天行道",这完全符合天命天理。农民的天道观具有反封建意义。洪秀全继承和利用了古代农民"替天行道"的观念和神道设教的作法,如他制作了"三八甘--(洪),禾乃玉食(秀),人坐一土(全),作尔民极(王)"的谶语。①特别是他摒弃了陈旧过时的儒、释、道教和会党组织,对外来基督教进行加工改造,创立新的拜上帝教。根据他的新宗教,"天"的代表者就是独一真神"上帝",要独尊上帝、力遵天诫,不得信拜偶像邪神,否则就是违背"天道"。他一方面揭露了清朝统治者违背天道的罪行,一方面又把自己说成是上帝次子、上帝在人间的代言人,从而取得了"替天行道"的合法地位。洪秀全不是接受和融合中国现有的各种宗教,而是排斥和反对它们,甚至贬低儒学和孔子,试图树立新的思想和宗教体系,建立政教合一的理想社会,较之古代农民起义者更有大的创新和发展。

    洪秀全的圣库制度和天下一家的太平观也与古代农民战争有着一定渊源关系。原始道教认为人人"皆天所生"②。东汉未的太平道就倡言只有把天下"合成一家",才能"立致太平"。③三国时张鲁的"五斗米道"在汉中实行"置义米肉,县(悬)于义舍,行路者量腹取足"。①这种"义舍"制度就取消一切私有制,实行供给制。北宋未至南宋年间的明教,在其内部大家"相亲?"相恤"。②"人物用之无间",天下"谓为一家"。③清代白莲教也在其会社内部实行过"吃饭穿衣,不分你我","有患相助,有难相死"的互助共济的村社制度。小说《水浒》中的梁山泊英雄更是替天行道,不蓄私财,缴获归公,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还设立专门机构管理钱财粮物,维持将士温饱。喜读"奇异书籍"的洪秀全自然也阅读过有关农民起义的历史资料,从而了解古代起义者的观念和做法。至于两广天地会组织实行的开堂设馆,所得财物归公,收容贫寒群众供给衣食的"米饭主"制度,更给他以启发和影响。洪秀全借鉴了历史经验,构想出一个"公平正直之世",天下男女皆为兄弟姐妹,和谐平等,合成一家,共享太平。在实践上,首先在军队中实行圣库制度,所有财物,一律归公,公有共享,不得私藏。之后,在天京大城市实施,还试图在广大农村推行。根据《天朝田亩制度》规定,以25家为单位,设立"国库",由两司马管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平均分配土地和生活资料,一切生活取用,俱按定式,不许多用一钱。这一方案与历史上的农民起义者做法颇有承袭之处。当然,洪秀全这一构想显然也受到儒家大同思想和基督教的宗教思想影响。他设计的"公平正直之世"实际脱胎于《礼记·礼运篇》构想的大同世界。而基督教一些观念也给他启发:人人皆为上帝子女,彼此则是一家兄弟姊妹,理应相亲相爱。既然上帝创造天地万物,那么人的"一衣一食,并赖皇上帝",皆应共有共享。总之,"天下皆天父上主皇上帝一大家。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则主有所运用。天下大家处处平匀,人人饱暖矣"。①早期基督教财产公有观念加强了他关于一切皆应公有的理论。正因为洪秀全的太平观来源于不同的思想体系,较之中国古代农民的理想与实践更加完整和系统,也更具有感召力。

    -----------------------------------------------------------

    ① 《太平天国》(二),页689。

    ② 《太平经钞》。

    ③ 《太平经·兴帝玉篇》,引自《后汉书·襄楷传》,李贤注。

    ① 《三国志·魏志·张鲁传》。

    ②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