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洪秀全与孙中山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

    二、洪秀全与孙中山 (第1/3页)

    继洪秀全之后,孙中山是中国近代另一位领导反清革命的领袖人物。孙中山在洪秀全事业的终点起步。继承并发展了洪秀全所开创的事业。太平天国与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两次革命**,二者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其中,值得探讨的是,洪秀全及其思想对孙中山所产生的积极与深刻的影响。

    首先,洪秀全的反清思想对孙中山走上反清革命道路起着重大的启迪和推动作用。洪秀全是广东人,他的事迹和思想在广东民间广为流传,被民众视为反清革命的传奇人物。孙中山自幼就喜欢听长辈讲述有关洪秀全及太平天国的英雄业绩,十分崇拜洪秀全。早年读书时,孙中山就常与同学谈起洪秀全,称其为"反清第一英雄",并以"洪秀全第二"自居。他还努力"搜索太平天国逸事",阅读当时几乎所有能看到的有关太平天国的中外文资料,因而,能够非常熟练他讲述太平天国战史,对杨秀清、石达开、李秀成等指挥战斗的叙述几至"如数家珍"②。同盟会成立前,孙中山就将他搜集到的资料交给刘成禹,指示他参以其他资料,写成《太平天国战史》。孙中山为之作序,在序言中他一反清朝官方及其文人和外国侵略者长期诬蔑太平天国的不实之词,充分肯定了太平天国运动的正义性,歌颂天国将士的反清革命精神,以此鼓舞革命党人投入反清斗争洪流。同盟会成立后,在《军政府宣言》中,孙中山宣布,中华民国继承了太平天国英雄们的"遗烈"。他还指示革命党人以太平天国为题材进行广泛的宣传,如刊登洪秀全的肖像,撰写章回小说《洪秀全演义》等,以此鼓动革命,激发斗志。他还在革命与建设实践中,不断总结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他针对洪秀全不注意团结、不重用知识分子的失误,指出:"历朝成功,谋士功业在战士之上。读书人不赞成,虽太平天国奄有中国大半,终于亡于曾国藩等儒生之领兵。"①孙中山籍此向革命党人宣示:反清革命必须吸纳和组织大批知识分子参加,才能取得胜利。因此,他很注意联合各革命小团体,特别是联合留学生中的革命分子,组成统一的民主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进而联合、利用会党,发动新军,进行反清武装斗争。到了晚年,他仍然探讨太平天国的失败教训,指出洪秀全等人帝王思想是天京内讧的根本原因,因此他坚持民权主义和建设民主共和国的政治纲领。同时,他又对太平天国平均主义理想和政策颇感兴趣,并以此作为制定民生主义政策的借鉴。如平均地权政策就与《天朝田亩制度》具有明显的联系。可见,孙中山无论在发动革命或设计建设方案时,都以太平天国的成败得失为历史惜鉴,力图把中国引向富强之路。

    -----------------------------------------------------------

    ② 陈少白《兴中会革命史要》,《辛亥革命)(丛刊)第一册,页24。

    ① 刘成禺《先总理旧德录》,《国史馆馆刊》创刊号。

    -----------------------------------------------------------

    孙中山民族思想最早来自太平天国革命。他多次把太平天国革命作为民族革命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他继承了洪秀全反清革命思想,并将它发展为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洪秀全认为,进行反清革命,不能以"复明"相号召。孙中山在海外洪门中进行革命活动时,也几乎用洪秀全同样的语言,讲解了反清而不能复明的道理①。洪秀全把天地会"反清复明"的宗旨改造提高为"推翻清朝,开创新朝"的革命纲领,含有强烈的反满兴汉民族观念。孙中山也以光复汉族河山自命,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表示要来一次"民族大革命",把政权从满族贵族手中"拿回来自己去管理"②。甚至从《兴中会章程》、《同盟会宣言》的"济济衣冠,被轻于异族。有志之士,能不痛心!""异族僭乱","民不聊生",表示要恢复"汉家天下",使"政由已出"等语句中,也可以看到《奉天讨胡檄》的某些内容和语言的痕迹。孙中山还吸取了洪秀全在民族革命问题上的教训,认为洪秀全宣传民族主义不够,清政府遂采取"以汉攻汉"策略,由汉族官僚组建湘淮军镇压太平军,致使一度存在的推翻清王朝的可能性终致丧失。③因此,他大力宣传民族主义,动员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