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诸葛亮北伐

    四、诸葛亮北伐 (第2/3页)

望口吻全不相合;第五,《后表》的作伪者乃是亮之胞侄、吴大将军诸葛恪,恪锐意北伐,吴人激烈反对,恪有造此表的必要,只要详察恪之谕众论文和当时吴政情,即可窥知《后表》系恪假造。

    十二月,诸葛亮引兵出散关(今陕西宝鸡市西南),围陈仓(今宝鸡市东)。原来曹真已料到“亮惩于祁山,后出必由陈仓,乃使将军郝昭、王生守陈仓,治其城”。所以这次诸葛亮到来,陈仓魏军已有准备。亮先使郝昭乡人靳详于城外劝昭投降,昭坚辞拒绝。亮自以有众数万,而昭兵才千余人,又料魏援军未必能很快到达,乃进兵攻昭,起云梯冲车以临城。昭于是以火箭逆射其梯,梯燃,梯上人全烧死;昭又以绳连石磨压亮冲车,冲车折。乃更为井阑百尺以射城中,并以土丸填壍(同堑,绕城水沟),欲直攀城,昭又于内筑重墙。亮又为地突(地道),欲踊出于城里,昭又于内穿地横截之,昼夜相攻拒二十余日。”

    曹真遣将军费曜等来救,魏明帝又驿马召张郃自方城(今河南方城县)西上击亮。帝自到河南城(在洛阳西),置酒送郃,问郃:“迟将军到,亮得无已得陈仓乎?”郃知亮深入无谷,屈指计曰:“比臣到,亮已走矣”。于是郃日夜赶路,未至,亮已因粮尽退军。魏将王双率骑追亮,为亮所杀。

    第三次:建兴七年(229)春,诸葛亮遣陈式攻武都(郡治下辨,今甘肃成县西北)、阴平(郡治阴平县,今甘肃文县)。魏雍州刺史郭淮率众欲击式。亮自出,至建威(今甘肃西和县西)。郭淮退走,亮遂得二郡。后主复策拜亮为丞相。亮为巩固汉中防务,于本年底徙府营于南山下原上,筑汉城于沔阳(在今陕西勉县),筑乐城于城固(今陕西城固县)。

    第四次:建兴八年(230年)秋七月,魏明帝从大司马曹真议,分兵三路大举伐蜀:司马懿由西城(陕西安康县西北);张郃由子午谷(子午道南口曰午谷,在洋县东百六十里之子午河口。北口曰子谷,在长安南百里,子午谷长六百六十里);曹真由斜谷,共攻汉中。诸葛亮闻魏军将至,率领诸军于城固赤阪(今洋县东二十里龙亭山南)待之,会天大雨三十余日,栈道断绝。九月,魏明帝诏曹真等班师。

    第五次:建兴八年(230年),诸葛亮使魏延、吴懿西入羌中(今甘肃省临夏自治州等地),大破魏后将军费曜、雍州刺史郭淮于阳谿(在今甘肃武山县西南)。延因功迁前军师、征西大将军,懿迁左将军、高阳乡侯。

    第六次:建兴九年(231年)二月,诸葛亮率诸军再次进围祁山,用新造成之木牛运粮,并特令李严以中督护兼署丞相府事,在汉中专管督运军粮。这时魏大司马曹真已有疾,魏明帝特召镇守宛城的大将军司马懿入朝,告以“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乃使懿西屯长安,都督雍梁二州诸军事,统车骑将军张郃、后将军费曜、征蜀护军戴陵、雍州刺史郭淮等讨亮。张郃劝懿分军屯雍(今陕西凤翔县)、郿(今陕西眉县)为后镇。懿曰:“料前军能独当之者,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于是遂向祁山进兵。诸葛亮闻懿等将至,分兵留攻祁山,自逆懿于上邽。郭淮、费曜等迎击亮,为亮所破。亮因大芟其麦,进而与懿遇于上邽东。懿敛军依险,亮不得战,乃引军南还。懿等尾随亮,至西城,懿仍登山掘营自守,不与亮战。将军贾栩、魏平数请战,懿不允,诸将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五月,懿使张郃攻蜀无当监王平于祁山之南屯,自按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迎战,大破魏军,“获甲首三千级、玄鎧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司马懿回营固守。祁山方面,因王平坚守南屯,张郃进攻不克,及闻懿军失利,郃亦退军。

    六月,亮粮尽退军,懿使张郃追亮。郃曰:“军法……归军勿追”,懿不听,郃不得已,遂进。追至木门(今甘肃西和县东南),与亮交战,“蜀人乘高布伏,弓弩乱发,飞矢中郃右膝而卒”。

    第七次:诸葛亮鉴于每次出军,都因粮尽退还,所以自建兴九年(231年)再出祁山之后,即劝农讲武,作木牛、流马,运米集斜谷口,治斜谷邸阁;息民休士,三年而后用之。至建兴十二年(234年)二月,亮调动所能征发的军队,出斜谷北伐,并遣使至吴约孙权同时出兵击魏。

    诸葛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