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随机应变——曹操应急佯献刀

    一.随机应变——曹操应急佯献刀 (第2/3页)

们并不死心,在房子里反复搜查。床上,床下,抽屉里,桌子下,甚至连墙壁缝里,屋顶上面,都搜查遍了,可是什么也未找到。

    后来,有一个警察看到房子到处是灰尘,便说:“你们看,这房子好像很久没有来过人似的,郭亮不可能来过这里,准是搞情报的那帮饭桶用假情报来折腾我们。走,回去,找他们算帐去!”

    警察垂头丧气地走了。郭亮安全脱身了。

    随机应变之例说——粟裕以敌克敌

    粟裕坚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时期,常常带着小分队用“截尾子”的办法,到处打击敌人。所谓“截尾子”,就是在敌人行军的岔路口,潜伏待机,待敌人大部队通过,只剩下“尾巴”时,潜伏人员悄悄移动路标,将敌“尾巴”引入红军设伏地段。这种办法很有效,截掉了敌人不少“尾巴”。

    1936年冬的一天,粟裕又用“截尾子”的办法,毫不费力地打掉了敌人一个排。不料前边的敌人行动迟缓,听到伏击的枪声,虽然他们还不知道发生什么事,但掉头向枪声响起的方向追来。粟裕看情况不妙,便带着小分队迅速转移。

    敌人拼命朝粟裕转移的方向追去,由于南方山区的地形所限,粟裕及其小分队被敌人追到一条山沟里,两面是大山阻隔,前面是敌人一个据点挡住了去路。可以说,粟裕已经处于无可奈何的绝境。

    怎么办?战士们都看着粟裕。

    粟裕看着战士们穿的灰色军装,他顿时计上心头。原来那个时候,粟裕的士兵穿的同敌人都是一样的灰军装,不同的只是红军帽子上有个“红五星”。粟裕急中生智,他命令大家:将袖管、裤管卷起,把帽子攥在手里(把“红五星”隐藏住),当扇子扇风,哼着不三不四的小调,径直向前面敌人的据点走去。

    这支队伍来到了敌人据点前,敌哨兵昨咋呼呼地问:“哪一部分的?”

    “永嘉保安司令部三营八连。”粟裕示意士兵停住脚步,自己上前流利地回答。

    “你们的司令叫什么名字?”哨兵还是有点不放心。

    “许蟠六,许司令。你是不是要打电话问一问?”粟裕显得有点不耐烦地回答道。

    敌哨兵没有发现什么破绽,又看到这位“小长官”开始“发火”,怕吃眼前亏,便放他们过去了。

    粟裕命令大家以最快的速度通过据点,赶快从后门出去。当敌人发现有诈从后面追来时,粟裕带领小分队已经通过了敌人据点,脱离了危险区。

    随机应变之例说——塔布曼智避奴隶主

    塔布曼是美国南北战争以前废奴派领袖。她以前就是一个奴隶。她把许多黑奴偷偷领到北部,使他们获得了自由。由于她这方面的功绩,人们称她为塔布曼将军。

    有一次,她把两名奴隶藏在两只箱内,赶着骡子离开了奴隶主庄园。一路上十分顺利,没有人来过问箱子里装的是什么。然而,快到自由州时,她发现她以前的主人正迎面走来。路只有一条,再往前走,死路一条;跑也来不及了,奴隶主肯定能追上她。在这种情况下,她急中生智,偷偷解开随身带的两只母鸡,接着就装作惊慌状跑下大道去追赶母鸡。那奴隶主只看到一个女黑奴在追母鸡,没有在意她究竟是谁,因此也更不会注意骡子驮的箱子里装的是什么。这样,塔布曼转危为安,而且将两名奴隶顺利地带到了自由州。

    随机应变之例说——冰制油管创奇迹

    日本南极探险队第一次准备在南极过冬,便设法用运输船把汽油运到越冬基地。由于准备工作不充分,在实地操作中发现输油管的长度根本不够,而且一下子也找不出另外备用和可以替代使用的管子。再从日本去运,那时间需要近二个月。怎么办?这下子把所有队员给难住了。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毫无办法。

    这时候,队长西掘荣三郎突然提出了一个很奇特的设想,他说:“我们用冰来做管子吧。”冰在南极是最丰富的东西,但怎样使冰变成管状呢,很多人还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西掘荣队长又说:“我们不是有医疗用的绷带吗?就把它缠在已有的铁管上,上面淋上水,让它结冰、然后拔出铁管,这不就成了冰管子了吗,然后把它一截一截接起来,要多长就有多长。”

    西掘队长的聪明之处在于随机应变,通过已知的东西作媒介,将毫无关系的要素结合起来,也就是取各种物品的长处,把它们结合在一起,再制造出新物件。

    随机应变之例说——走私者蒙骗宪兵

    彼得·克鲁泡特金是19世纪末俄国著名的革命家。1872年他旅行去维也纳。在维也纳他购买了许多革命书籍和社会主义报纸的合订本。这些书报在俄国是根本见不到的,而革命者偏偏又极其需要它。

    克鲁泡特金决心无论如何要将这些书报带回俄国。当时这些东西对俄国来说是绝对禁止的,通过海关绝不可能带进俄国。于是,克鲁泡特金找到在波兰和俄国边境做走私生意的犹太人,决定托他们把这些违禁读物偷偷运进俄国境内。

    克鲁泡特金事先来到约定好的俄国车站,等候运书的犹太人。约定的日期到了,克鲁泡特金等在站台上。站台上沙俄的宪兵来回巡视,看见可疑的人和可疑的行李就走过去搜查。克鲁泡特金很紧张,因为他那包书籍包装很大,弄不好就会引起车站宪兵的注意和怀疑,以致前功尽弃。

    不一会儿,克鲁泡特金看见那个帮他偷运的犹太人化装成一个搬运工从一列货车上抬下一大包行李,向他走过来。与此同时,巡逻的宪兵也注意到了搬运工扛着的大包裹。他慢慢地向这边踱过来,眼睛警惕地盯着前面的两个人。这时,“搬运工”冲着克鲁泡特金大声喊叫:“殿下,殿下,这是你的行李,我为你拿来了!”

    宪兵见搬运工高声大喊,毫不在意自己在旁边,没有任何心虚的迹象。同时,又听见他喊“殿下”,于是怀疑立时打消,不再向前走,又转身踱了回去。

    原来,“搬运工”大喊大叫正是为了让宪兵听见,他还故意杜撰出一个“殿下”,也是说给宪兵听的。

    人们做违法事时,大都心情紧张,并会反映到脸色和言谈举止中。因此检查者常通过“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