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韬光养晦——刘备借雷巧掩饰

    七.韬光养晦——刘备借雷巧掩饰 (第2/3页)

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省的军务,这四个省的巡抚(相当于省长)、提督(相当于省军区司令)以下的文武官员,皆归曾国藩节制。自从有清以来,汉族人获得的官僚权力,最多是辖制两三个省,因此曾国藩是有清以来汉族官僚获得的最大权力。

    对此,曾国藩并没有洋洋自得,也不敢过于高兴。他头脑非常清醒,时时怀着戒惧之心,居安思危,审时韬晦。

    后来,太平天国起义被镇压下去之后,曾国藩因为作战有功,被封为毅勇侯,世袭罔替。这对曾国藩来说,真可谓功成名就。但是,富有心计的曾国藩此时并未感到春风得意,飘飘然。相反,他却感到十分惶恐,更加谨慎。他在这个时候想的更多的不是如何欣赏自己的成绩和名利,而是担心功高招忌,恐遭狡兔死、走狗烹的厄运。他想起了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许多身居权要的重臣,因为不懂得功成身退而身败名裂。

    他写信给其弟曾国荃,嘱劝其将来遇有机缘,尽快抽身引退,方可“善始善终,免蹈大戾”。曾国藩叫他弟弟认真回忆一下湘军攻陷天京后是如何渡过一次次政治危机的。湘军进了天京城后,大肆洗劫,城内金银财宝,其弟曾国荃抢的最多。左宗棠等人据此曾上奏弹劾曾国藩兄弟吞没财宝罪,清廷本想追查,但曾国藩很知趣,进城后,怕功高震主,树大招风,急办了三件事:一是盖贡院,当年就举行分试,提拔江南人士;二是建造南京旗兵营房,请北京的闲散旗兵南来驻防,并发给全饷;三是裁撤湘军4万人,以示自己并不是在谋取权势。这三件事一办,立即缓和了多方面矛盾,原来准备弹劾他的人都不上奏弹劾了,清廷也只好不再追究。

    他又上折给清廷,说湘军成立和打仗的时间很长了,难免沾染上旧军队的恶习,且无昔日之生气,奏请将自己一手编练的湘军裁汰遣散。曾国藩想以此来向皇帝和朝廷表示:我曾某人无意拥军,不是个谋私利的野心家,是位忠于清廷的卫士。曾国藩的考虑是很周到的,他在奏折中虽然请求遣散湘军,但对他个人的去留问题却是只字不提。因为他知道,如果自己在奏折中说要求留在朝廷效力,必将有贪权恋栈之疑;如果在奏折中明确请求解职而回归故里,那么会产生多方面的猜疑,既有可能给清廷以他不愿继续为朝廷效力尽忠的印象,同时也有可能被许多湘军将领奉为领袖而招致清廷猜忌。

    其实,太平天国被镇压下去之后,清廷就准备解决曾国藩的问题。因为他拥有朝廷不能调动的那么强大的一支军队,清廷是一个潜在危险。清廷的大臣们是不会放过这个问题的。如果完全按照清廷的办法去解决,不仅湘军保不住,曾国藩的地位肯定也保不住。

    正在朝廷捉摸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时,曾国藩的主动请求,正中统治者们的下怀,于是下令遣散了大部分湘军。由于这个问题是曾国藩主动提出来的,因此在对待曾国藩个人时,仍然委任他为清政府的两江总督之职。这其实也正是曾国藩自己要达到的目的。

    韬光养晦之例说——德川称臣候天时

    日本幕府大将军德川家康是一个善于观察天时的人。本能寺事变时,信长惨遭部下光秀杀害,而当时的家康是织田信长手下的第一红人,他如果借替主复仇的名义开战,天下或许当非家康莫属。但就在他准备起事时,关中的丰臣秀吉却抢先一步移师而来,并迅速地平定了光秀。这样,家康只好按兵不动,等待时机的到来。

    眼看着丰臣秀吉东征西伐,势力日壮,织田信长遗子信雄便向各方告发秀吉有篡夺织田政权的野心,同时请求家康出兵救援。家康见机会来了,即刻起兵,小牧山一役,把秀吉打得落花流水。无奈信雄意志脆弱,经不住秀吉的眼泪攻势,竞擅自答应停战的要求,与秀吉签了和约。家康陷于孤立,师出无名,只好再度鸣金收兵。

    此后,秀吉势力日盛,如日中天。但秀吉惧于家康的力量,不敢贸然与之交手,反而将自己的妹妹嫁给他,把母亲押作人质,忍气吞声地劝家康归服朝廷,极尽笼络之能事。

    识时务者为俊杰。家康见秀吉一统天下已是大势所趋,心想再与他对抗非但斗不倒他,反而要搞垮自己,于是便暂栖秀对吉的摩下,宣誓效忠。家康一反常态,对秀吉唯命是从、忠贞不二,搞得朝中大臣大惑不解,真以为家康变成另一个人了。

    就这样,家康一面竭力拥戴秀吉,一面静待时机的到来。秀吉去世后,经关原会战,家康终于渐渐掌握实权,丰臣的地位被大大削弱。不出多久,家康就把丰臣给彻底击败了。

    德川家康称臣效忠,静静地凝视时机的到来,终于盼到时机来临,建立了德川家族的大业。

    韬光养晦之例说——织田信长隐忍待天机

    日本古代著名将领织田信长看似鲁莽,实则工于心计。在争战不已的诸雄面前,他尤其善于保存实力,等待时机。

    武田信玄在位时,势单力薄的织田信长自知不是其对手,因而对信玄百般屈从,还常煞有介事地在信玄耳边私语道:“我太钦慕你了,你真是古今无双的大英雄”,并一再表示“请您多多指点我这个晚辈”,极尽奴颜卑膝、诌媚取宠之能事。一有机会,他还往信玄家送奇珍异品,并致力于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