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釜底抽薪——曹操乌巢烧粮草

    十.釜底抽薪——曹操乌巢烧粮草 (第2/3页)

参观团的覆灭

    1943年10月,日军以2万多兵力,在飞机的配合下,分三路对八路军太岳抗日根据地进行所谓“铁滚扫荡”,冈村宁次亲自担任总指挥。东京参谋部为研究“铁滚战术”,特地从各地抽调中队长以上的军官180多名,组成参观团,到太岳前线观摩日军行动。八路军为了打乱敌人的部署,阻止日军此次行动,采取釜底抽薪之计,寻机歼灭敌人的战地参观团。lO月23日,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一部在临汾附近的韩略村西南,利用公路两侧的有利地形设伏,次日,当日军战地参观团进入伏击圈后,八路军掐头去尾予以猛击,将敌战地参观团全部歼灭。这一仗,使日军锐气大挫,作战部署大乱。日军被迫将兵力重新部署,其所谓的“铁滚扫荡”也迅速夭折。

    釜底抽薪之例说——自己让质量曝光

    在我国,“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早已成为大众口头禅。在我国市场疲软的1989年、1990年,很多优秀的企业,正是靠过硬的质量、多变的品种度过了低谷。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企业经营者认识到:质量是产品的生命线。

    羽绒被在冬季自然应是畅销的时令商品。但从1990年初来自上海繁华商市的信息,却表明情况并非完全如此。

    就上海市第一百货公司铺面市场来说,两边柜台羽绒被销售的冷热反差悬殊。一边货架上的商品虽然琳琅满目,有浙江、江西、安徽、河南等地的产品,含羽量各不相同,可是问津者寥寥无几。另一边出售情况则迥然不同。

    柜台前,“国家二级企业浙江丽水羽绒厂”的横标非常醒目,透明的玻璃窗内丽水羽绒厂正在“现场办公”。几名头上沾着白色羽绒的售货员正忙得不可开交,他们按照顾客中意的羽绒、面料及重量要求现充现卖。

    数十人排队争相购买,队外问长问短的顾客不时加入到队伍中。一对青年男女眼盯着他们选中的羽绒经过电子秤精确计量,被充进一条他们中意的被套中,当场缝制完毕,他们心满意足地挤开人群走了出来。

    把柜台当“车间”,现做现卖,这实在是丽水羽绒厂异想天开的绝招。

    原来,一段时间内,全国上百家羽绒厂的数百种羽绒被源源抵沪,铺天盖地,其问难免鱼目混珠,泥沙俱下。随着消费者不断投诉,羽绒被在上海的声誉大跌,市场销售自然由热变冷。

    在这种困境下,丽水羽绒厂拿出了自己的绝招。他们吃透了消费者的心理——质量不过关,冒牌货太多,于是开展这种现场充填羽绒被的业务,让顾客可以全部看到充绒量、面料、尺寸等,又可以自由选择,消除了顾客对羽绒制品的“恐劣症”,获得了顾客的信任。这手绝招虽有些异想天开,毕竟他们成功了,而且令人叹服。

    较其它企业,浙江丽水羽绒厂的企业家多了一个心眼。他不效仿其它企业扩充广告宣传,四处游说推销,硬着头皮闯过市场疲软的“低谷”,而是抓住了现代企业经营的信条——“质量是产品的生命线”,来个“釜底抽薪”。抽走了顾客对产品质量的“恐劣”心理。

    釜底抽薪之例说——英国情报的计谋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国建造几十艘潜艇,作为对抗英国海军的新武器。

    在即将完工之前,德军公开召募数千名潜艇勤务水兵。德国青年无不向往潜艇上的战斗生活,因而出现了竞相志愿参军的现象。

    英国海军情报部,接获这消息后,立刻展开反宣传,把详细介绍潜艇勤务有多危险的传单,大量散发到德国境内。

    不仅如此,更通过电台向德国广播“假装什么病就不必在潜艇服勤的方法”。德国青年普遍受这些宣传的影响,产生抗拒服役于潜艇的心理。

    这件事使德军招募潜艇服勤人员的工作迟延了好几个月。

    釜底抽薪之例说——盟军袭击德国重水基地

    盟军袭击德国重水基地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德国为了实现其征服世界的野心,加紧对原子弹的实验制造。盟国为了清除这一潜在的巨大威胁,决心用釜底抽薪之谋,通过破坏其制造原子弹的必需原料重水的生产,阻止研制计划的实施。英国战时内阁命令联合作战司令部,迅速派遣奇袭部队攻击德国生产重水的挪威诺尔斯克电气化工厂。1943年2月17日,奇袭突击队急袭成功。此后,德国又修复了部分诺尔斯克工厂,重新生产重水。不久,美国航空队摧毁了该厂发电所,迫使德国将全部储存的重水装运回国。盟军突击队获得情报后,又用定时炸弹将运重水的“开特罗”号轮船炸毁,使德国仅存的部分重水全部泄入海底。

    釜底抽薪之例说——华尔克夺得尼加拉瓜

    19世纪40年代末期,在太平洋沿岸的加利福尼亚州发现了金矿。这个消息传开后,不仅美国出现了黄金热,欧洲大陆.也有成千上万的人离乡背井,奔赴美洲采金。这些欧洲人大多是在纽约登陆的。当时美国还没有联通太平洋到大西洋的铁路,巴拿马运河还没有开通,所以前往旧金山的人们往往要坐轮船绕道南美最南端。老范德比看到了一个发财的机会,他亲自去尼加拉瓜,与总统查摩罗签了一个秘密协定。根据协定,范德比垄断了尼加拉瓜过境专利,开辟了一条航线,穿过尼加拉瓜。在短短的几年中,范德比在这条航线上赚了好几百万美元。

    华尔克看到这条航线财源旺盛,肥水都流入范德比的腰包,十分嫉妒,因此想把这条航线夺过来,据为己有。

    他知道范德比老奸巨猾,范德比若留在国内,自己是斗不过他的,因此,就使了调虎离山计。

    华尔克重金收买了范德比的私人医生,由他劝说范德比必须去法国休养半年,否则生命有危险。此外,他还收买了一些与范德比家有往来的夫人、太太,让他们去范家,在范德比的妻子、儿媳和女儿面前吹风,说范德比劳累过度,必须休养一个时期,美国的空气不如巴黎,若不去巴黎,将会心脏病发作等等。妻子、女儿、儿媳听后十分着急,一天三次地规劝老范德比出国休养,老范德比终于中计,于1855年10月动身赴巴黎休养去了。

    老范德比的前脚刚跨出纽约,华尔克就开始行动了。他运了好几百名打手和满船军火前往尼加拉瓜。登陆后,他同内奸配合,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攻占了尼加拉瓜首都,查摩罗总统一急之下,心脏病发作,一命呜呼。华尔克扶植了一民族败类做总统,自己则任尼加拉瓜军司令。不久,新政府宣布取消查摩罗与范德比的协定。

    釜底抽薪之例说——船王的沙漠之行

    施展“釜底抽薪”之计,可以由挖对方“墙脚”开始,创弱对方战斗力。从而改变力量对比,所以,在西方世界商业竞争中,各方力量不断变换使用这类花招。

    1953“年夏,一艘当时世界上最豪华的游艇驶进了沙特阿拉伯的吉达港。这艘名为“克里斯蒂娜”的游艇,谁都知道是希腊船王奥纳西斯所有。奥纳西斯夫妇既非度假旅游,也非到麦加朝圣,他们来沙特阿拉伯究竟为什么呢?

    “我们应该想到奥纳西斯在舰舰阿拉伯的石油,否则他到吉达一事就无法解释。但是他将怎样对付拥有开采那里的石油垄断权的阿美石油公司呢?”美国《华尔街日报》这样猜测并提出了问题的关键。

    众所周知,沙特阿拉伯享有大自然赐予的得天独厚的宝贵财富——石油。1953年,世界石油总产量为6.5亿吨,而沙特阿拉伯就占了4亿吨,而且每年增长5千万吨至1亿吨。

    西方实业家嗅到了这巨大财富的气息,争先恐后地来到这阳光炙人的国度,意在争取沙特石油的开采和运输权。但阿美石油公司和沙特国王早就订有明确的垄断开采石油的合同:每采出一吨石油,给沙特相当数目的特许开采费,石油采出后,由阿美石油公司的油船队运往世界各地。阿美石油公司的这堵高墙,严密地保护着它的特权,几乎连一点缝隙也没有。其它公司只好望洋兴叹,含恨而归。

    然而奥纳西斯在设法搞到合同复制件后,经过仔细研究,却发现合同并没有排斥沙特阿拉伯拥有自己的油船队来从事石油的运输。

    这不是阿美石油公司严密防守的高墙的缝隙吗?而且正是奥纳西斯完全有能力钻进去的缝隙。石油不运出沙特阿拉伯就不能获得它应有的市场价值。因此只要设法垄断沙特阿拉伯石油的海运权,形势就会对阿美石油公司大为不利,从而可以迫使它转让出部分股份,奥纳西斯就可以实现他直接插手石油业的愿望了。

    带着美好的憧憬,奥纳西斯在吉达港一下船,就直奔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到王宫作了一次“闪电式”的访问。他和年迈的国王作了长时间的密谈。

    “年高德重的国王啊,安拉将人间的财富赐给您,您为什么不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