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隔岸观火——曹操袖手除二袁

    十一.隔岸观火——曹操袖手除二袁 (第2/3页)

为角逐的对象之外,优良、适用的淘金用具和生活用品也炙手可热。

    德国犹太人莱维·施特劳斯也来到这个巨大的竞争场,他带来的不是淘金工具以及所需的资金,而是他原来经营的线团之类的缝纫用品,和他认为可供淘金者作帐篷用的帆布。

    一到目的地,缝纫用品便被一抢而空,这使他熟悉了当地的裁缝,帆布却无人问津。

    莱维没有投入淘金者的竞争,而冷静地观察眼前千变万化的情况。莱维静静地等待着,他相信,他面前将会出现他所寻求的机会。

    这机会终于被莱维等到了。

    一天,莱维和一位疲惫不堪的矿工坐在一起休息,这位并下矿工抱怨说:“唉,我们这样一整天拼命地挖、挖!吃饭、睡觉都伯别人抢在头里,裤子破了也顾不上,这个鬼地方,裤子破得特别快,一条新裤子穿不了几天就可以丢了……”

    “是吗?如果有一种耐磨经穿的裤子……”莱维顺着他的话说到一半就呆住了。帆布不正是最耐磨的布料吗?对!就这样!他一把扯住那个矿工就走。

    莱维把矿工带到熟识的裁缝店里,对裁缝师傅说:“用我的帆布给做一条方便井下穿的裤子,你看行吗?”

    “当然可以。最好是低腰、紧身,这样既方便干活,看上去又潇洒利索。”裁缝师傅出主意道。“行,你看着做好了,一定要结实。”

    第一条牛仔裤的前身——工装裤就这样诞生了。由于它美观、方便、耐穿,深受矿工欢迎。

    在此基础上,莱维不断地改进和提高工装裤的质量,逐渐演变成一种新时装——牛仔裤,从加利福尼亚矿区推向城市,从美国推向全世界。莱维成了闻名于世的“牛仔裤大王”。

    如果当年莱维不假思索地投入了淘金角逐,而不是“以静待哗”,冷静观之,寻找自己的突破点,那么“牛仔裤大王”恐怕就不是莱维了。

    袖手旁观彼岸观火,混乱局面泰然处之。

    “以治待乱”,静观其变化,直到事情发展到有利于自己的地步,才相机采取行动,从中取利。

    激烈的商战中,若想少花本钱,多赚利润,此“隔岸观火”计不能不用。

    隔岸观火之例说——波兰假手于人

    波兰在16世纪后期开始,一直想侵略俄国,虽然那时俄国由于长期政局动荡,已日趋薄弱,但毕竟地广人多,要征服它并非易事,如果贸然用兵,反而会激起俄国各种势力一致对外的决心。波兰自知力量有限,就采取假手于人的策略。

    正巧那时俄国的新沙皇戈都诺夫即位,政权又趋动荡起来。新沙皇是个野心家,他将合法继承人德米特里在其幼年时就谋害了,从而夺得了皇位。他接位不久,一个自称是德米特里一世的人在一些哥萨克人及众多农奴的拥戴下也另立政权,并起兵攻打戈都诺夫。。但苦于力量薄弱,难成气候。

    波兰人就趁机插手,借给戈都诺夫的反对派4000名兵丁,并提供物资援助。假德米特里顿时力量大增,一些拥有实力的贵族主纷纷倒戈于他,因而使反对派的军队能所向无敌地进入莫斯科,夺取了皇位。

    那些倒向德米特里的贵族和地主并非真心拥戴他,而是为了维护和扩张自己的势力,一旦攻入莫斯科后,他们又起而反对并杀死了德米特里,拥戴了柏伊斯基为沙皇。经过这一次的战争,俄国的军事力量更加脆弱不堪。

    事隔一年,俄国又出现了一个自主立皇者,称为德米特里二世。波兰人故伎重演,借给他两万人马,助其进攻。这个自立为皇者一直打到莫斯科,与柏伊斯基的政权对峙了将近两年。双方互有死伤。一些贵族地主像是走马灯似的一会倒向这边,一会儿又倒向那边。这一切都消耗了俄国的实力,完全破坏了正常的秩序。

    波兰统治者这时觉得坐享其成的时机到了,就直接出兵进犯俄国,没化多少力气就大败俄军于莫斯科近郊,并进入俄国首都,虽然它的力量无法覆盖整个俄国,但这时俄国已无中央政权和统一指挥的军队,这个老牌帝国的局势已陷于深度的危机之中。

    隔岸观火之例说——阿德勒妙法救列宁

    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不久,在奥匈帝国的波罗宁,一个农妇向当地宪兵队报告了一起“惊人的事件”:一个“俄国佬”列宁跑到山上,在那边写着什么——显然是在绘制波罗宁的战略地图。7月25日,一个宪兵上士搜查了列宁的住所,并命令列宁第二天去新塔尔克州长官公署听候处理。第二天,列宁应召前往,在那里他被逮捕。

    警察局找不出列宁为沙皇政府从事间谍活动的任何证据,但他们仍然宁愿听信有关列宁与俄国进行频繁联系的谣言,因此一直关押着列宁。

    在当时两国交战情况下,间谍嫌疑的罪名很有可能被草率处决。另外,沙皇政府也企图借机加害列宁。沙皇内务部副部长通知西南战线司令官,说列宁有可能关押在克拉科夫监狱内,如果俄军一旦攻陷这里,务必将列宁搜索逮捕,解送回国。

    列宁的亲属们和布尔什维克组织十分焦虑担心,他们想尽一切办法营救列宁。他们向波兰和奥地利的社会民主党人及进步人士写信、拍电报,要求他们帮助救援列宁。同时,他们分别与有关当局交涉,做担保,抗议逮捕列宁,要求释放。但是,奥匈帝国政府除了怀疑列宁从事间谍活动外,也对他的布尔什维克身份感到不安,因此想借故一直关押他,不愿释放。

    这时,奥地利社会民主党人、奥地利国会议员维·阿德勒知道,奥匈帝国十分希望沙皇国家内部产生纷乱,从而使俄国力量得到消耗,这样奥匈帝国在战争中就可以处于有利地位。于是,阿德勒直接去面见奥地利总理,告诉他,列宁是坚决反对沙皇政府的,绝不会作沙俄的间谍。而且,列宁一直在从事反对战争的活动,一直在摧毁着沙皇统治的基础。因此,释放列宁,让列宁继续他的活动,对奥地利政府是有好处的。

    奥地利总理问:“您确信列宁是沙皇政府的敌人吗?”

    阿德勒回答:“阁下,这是肯定的。同您比较起来,他是沙皇更加不可调和的死敌。这点沙皇也清楚。”

    阿德勒的策略起了作用,不久,列宁就被奥地利当局无条件释放。沙皇当局的阴谋也破了产。

    现实生活中常常有这种情况:敌我双方动机、目的不同,但是在行动的某一过程中却有着相同的态度和要求。聪明的人这时就应该及时抓住敌人与我的这一相同的态度和要求,利用敌人,操纵、驾御它,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是事半功倍之举。

    隔岸观火之例说——英迪拉坐收渔人之利

    1966年1月,印度总理夏斯特里突然逝世。消息刚一传出,印度政坛各派便纷纷出马,试图角逐新总理的职位。

    当时,争夺总理位置的有力争主为在国大党内最有资历的德赛和当时的代总理南达。在各派之中,英迪拉虽有其独特优势,但就其政治实力而言,却算不上强大。然而,在这千载难逢的机会面前,英迪拉绝不袖手旁观。当夏斯特里的死讯凌晨3点传到首都时,英迪拉立即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