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国时期的荆州问题

    论三国时期的荆州问题 (第2/3页)

已死,刘备接任荆州刺史便成了顺理成章之事,既不用上表朝廷,又不用孙权任命。孙权只不过承认了这个事实。并且在《三国志。吴书。吴主传》中有这样的记载:“刘备表孙权行车骑将军,领徐州牧,备领荆州牧,屯公安。”刘备承认孙权徐州刺史的地位,以换取孙权对刘备是荆州刺史的承认。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花花轿子人抬人”。

    第二次重分,是在建安一十五年(公元210年)。在孙刘结盟的第二年,刘备以“周瑜所给地少,不足以容其众”为由,要去京口(今江苏镇江)亲见孙权,要求都督荆州。所谓“都督荆州”,就是要进驻江陵,占据南郡。而当时孙权内部有两种意见。一种是以周瑜、吕范为首的反对派。在周瑜这位战略家眼里,刘备既有共抗曹操的一面,也有威胁自己的一面,而且他认为来自刘备的威胁之害要大于抗曹之利。“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能虎之将,必非久屈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场,恐蛟龙得**,终非池中物。”(见《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这也就是《三国演义》中“美人计”的由来。因此他主张最好能杀掉刘备,即使不杀也要软禁刘备,不放他回去。另一种是以鲁肃为代表的赞同派。他说:“不可。将军虽神武命世,然曹公威力实重,初临荆州,恩信未洽,宜以借备,使抚安之。多操之敌,而自为树党,计之上也。”(见《三国志。吴书。鲁肃传》裴注引《汉晋春秋》)。鲁肃认为:第一,曹操的势力实在太强大了,东线拒有合肥,西线拒有襄阳,如果东吴单独抗拒,无疑要承担巨大的压力;第二,东吴初战荆州,恩信未洽,根基不稳,而刘备久在荆州,士众归心。让刘备守荆州,可以分担曹操西线襄阳的军事压力,而东吴可以全力在东线与曹操作战。孙权在反复权衡了双方的意见,觉得“以曹公在北方,当广揽英雄,又恐备难猝制”(见《三国志。吴书。周瑜传》),便同意了鲁肃的主张。

    第三次重分,是在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刘备经过三年多艰苦作战,攻下成都,占据了益州,实现了跨有荆、益的战略计划,同时也使孙权感到了不安。孙权觉得,北有强大的曹操集团的同时,西面又崛起了一个跨有荆、益的强大军事集团。说不定哪天,由于形势变化,自已就会受到上游这个盟友的攻击。只有全据长江,孙权才能感到心中踏实。于是建安十五年,孙权令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前往成都,向刘备索要荆州。刘备没有同意,孙权得知后大怒,说:“此假而不反,而欲以虚辞引岁。”(见《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意思是说,刘备分明不想归还荆州,用空话欺骗我们,拖延时间。孙权决定用强硬的方法收回荆州。于是他先任命了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官吏,前往赴任。但这些官吏刚一到任,就遭到刘备的守将关羽的驱逐。孙权更加恼怒,他令大将吕蒙督率鲜于丹、徐忠、徐规等两万兵进攻长沙、零陵、桂阳三郡,调鲁肃率一万兵屯巴丘抵御关羽,自己则前驻陆口任总指挥。刘备听说后,亲率五万兵到达公安前往增援,又让关羽率三万兵进驻益阳(今湖南益阳县)。孙权闻讯,急忙调吕蒙还助鲁肃,吕蒙与大将孙皎、潘璋待人与鲁肃合兵一处,与关羽相持于益阳。正在这剑拔弩张的时刻,却传来了曹操进攻汉中的消息。如果曹操攻占了汉中,就会直接威胁到刘备在益州的安全。因此刘备怕益州有失,于是和孙权讲和。双方达成协定:以湘水为界,江夏、长沙、桂阳三郡归东吴,而刘备则保有南郡、零陵、武陵三郡。

    我们可以看出,三次重分荆州,孙、刘两方的分岐一次比一次大。其实在第二次重分荆州时,周瑜就曾经提出要西取巴蜀,而刘备则借口“备与璋托为宗室,冀凭英灵,以匡汉朝,今璋得罪左右,备独竦惧,非所敢闻,愿加宽贷。若不获请,备当披发归于山林。”(见《三国志。吴书。周瑜传》)为由,不让当时领兵的孙瑜经过。双方在公安一带布置兵力,随时准备开打。就在这时,周瑜在巴丘突然病逝,使得原本极为紧张的局势一下子松驰了下来。双方各自收兵,各守国界。

    独占荆州其实是孙吴方面由来已久的一贯立国方针。

    其实早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十月,比“隆中对”还早7年的时候,鲁肃就向孙权献策“鼎足江东”之计。他说:“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猝除,”唯有“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及,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而后又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鲁肃又对孙权说:“夫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江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痪也。”(见《三国志。吴书。鲁肃传》)。

    同年,东吴大将甘宁也对孙权说:“南荆之地,山陵形便,江川流通,诚是国之西势也。宁已观刘表,虑既不远,儿子又劣,非能承业传基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