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的选择 作者:郭亮

    徐庶的选择 作者:郭亮 (第2/3页)

面的杰作。刘备虽然爱才,但能让身经百战走南闯北的统帅对一个二十七岁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给予充分重视,毕竟不容易。徐庶肯定调用了他的高超智慧,可惜史传没留下这方面的材料,只露出一点儿痕迹,“卧龙也”三个字的极高评价,确实让刘备做好了心理准备,为刘备重用孔明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先入为主是任何人都免不了的,既有对立面给你在尊长上级垫的坏话,使之产生厌恶,你后来所作所为都要大打折扣,好事只得六七分,而坏事三四分一般会被看成七八分。相反,也有朋友为你说的好话,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当然要靠自己真实的本领,可要是先入为主带来的是机遇,那你会从此腾达如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大显英雄建功立业之本色,何等惬意!人生能有几次决定命运的机遇呢?使孔明得遇刘备赏识,这是徐庶对社会最重要的贡献;徐庶策划了孔明出山的方式,是请五十几岁的诸侯降尊纾贵前往深山请年轻人,不是徐庶做不出这样大胆的建议:他提出诸葛亮这样的大才,不能“屈致”随便让人把他叫来,而要“枉驾顾之”,亲自出马去请。不是刘备这样的大英雄,也决做不出如此礼贤下士的创举,而诸葛亮如没有超人的才能,也不会留下“三顾茅庐”的千古佳话。但是这一切决不是碰巧发生的,而是基于徐庶与诸葛亮多少年来的交往对朋友的深切了解,又对刘备爱才识才并善于使用人才的体验,没有徐庶的推荐,恐怕历史将会是以另一种面目出现的吧?

    最令人惋惜的,徐庶在大好形势下:上有明君知遇之恩,下有好友相伴之利,大丈夫立功当世有益于天下苍生的人生之帆,即将起航,他也将在历史上写上光辉的一笔,就在此时却过早地退出了历史舞台,走进寂寞无所用武之门。因老母被曹操所获,他拘泥于社会舆论的压力,辞别刘备投进曹营。汉代强调孝道,虽有孔融一类人说什么子之于母不过物寄瓶中,父之于子当有何亲反封建礼教的思潮,大多数人还是严格遵守着孝字当先的封建伦理,徐庶也不例外。他是痛苦的,遇到刘备这样对他言听计从的明君很不易,共图王霸之业的重要条件是要有明君的高度信任,如果离开刘备,还能不能再遇到一个明君,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基本上可以排除这个可能。可是曹操挟持老母,就是威胁着让他投诚,他不去老母就有一定危险。这完全是一个两难选择。徐庶方寸已乱,情况紧急不容他从长计议慢慢斟酌,最后他还是选择了投曹。人的命运紧要处往往就是一两步,十字路口上向左向右迈出一步,其结果却有霄壤之别。徐庶的失误在于忠孝不能两全的情况下,选择为国家社会还是为家庭,他选择了家庭。小说里批判了他的选择,借用徐母的口指责他不能选择为国为民,不辩真假,白白在社会上飘荡了那么多年,也许徐母没那么说,可后来的社会道德规范却是要求:忠孝不能两全,忠于国事第一,罗贯中借徐母的嘴做了最终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