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过分贬低历史上的赵云 作者:归帆去棹

    不要过分贬低历史上的赵云 作者:归帆去棹 (第2/3页)

    4、关于陈寿对赵云的评价。

    陈寿评曰:【黄忠、赵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欤?】

    看到“爪牙”一词,很多人把这个评语也当作贬低赵云的依据,其实是完全误解了作者的本意。

    陈寿将黄忠和赵云并论,喻为“爪牙”,比作“灌、滕”。

    (1)、强挚壮猛:是强壮勇猛的意思,黄忠和赵云都是猛将,这个应该没什么异议了。

    (2)、爪牙:这是猛兽最具杀伤力的两件武器,如果没有了爪和牙,猛兽就成为废物了。所以,“爪牙”一词在这里显然是褒义词,形容黄忠和赵云是蜀汉集团里最骁勇的将领之一。

    同样曾被喻为“爪牙”的,还有曾以七千人大破东吴十万众的曹魏名将张辽和李典。《三国志·张辽传》:【六年,(文)帝追念辽、典在合肥之功,诏曰:“合肥之役,辽、典以步卒八百,破贼十万,自古用兵,未之有也。使贼至今夺气,可谓国之爪牙矣。其分辽、典邑各百户,赐一子爵关内侯。”】

    张辽在魏五子良将传中位列第一,战功赫赫,深受曹操父子器重喜爱,恩遇极隆(4),被不少人视为三国第一名将。张辽死后,曹丕“为流涕”,后来又追念他和李典之功,下诏表彰,以“爪牙”称之。“爪牙”怎么也不会是一个贬义词吧?!

    3、灌、滕:即汉朝开国名将灌婴、滕公夏侯婴。灌婴年纪虽轻,但冲锋陷阵,作战英勇――【疾斗】、【战疾力】、【疾战】、【灌婴虽少,然数力战】,为刘邦骑兵统帅,曾率兵穷追项羽,破之,迫使项羽自杀,扫平了刘邦称霸的最大障碍。夏侯婴(即夏侯惇之祖)统领兵车部队快速攻击,作战勇猛――【以兵车趣攻战疾】。其战车部队虽然攻坚不如步兵,却可横扫千里,长驱直入,为刘邦迅速入关、攻破咸阳立下大功。在刘邦开拓帝业,以及称帝后平定诸王叛乱的峥嵘岁月里,此二人均历战无数,战功赫赫,封赐极隆,俱为当之无愧的一代名将(5)。陈寿将黄忠、赵云比作此二人,是一种很高的赞誉。只要看看《史记》里灌婴和夏侯婴的传记,就很清楚了;而“赵云只是一名平庸将领”的论点,也就不攻自破。

    三、总结

    虽然《三国志》里关于赵云的战绩记载很少,但蜀书与魏书、吴书不同,本身就缺少原始的历史资料;加上陈寿著《三国志》以魏为正统,整部蜀书都相当简略,对关、张、马、黄、赵的战绩记载都很少,因此不能凭此而否定赵云。陈寿将这五个人同列一传,本身就很能说明问题。至于陈寿最终的评价,显然是对赵云的高度赞誉而非贬低。因此,赵云在历史上的能力虽然不能与演义中那样相提并论,但肯定是一名骁勇善战的出色将领,绝非象某些人所说的那样平庸。

    另外,赵云忠、义、仁、谦,在人品上是十分值得敬佩的。而他“劝刘备将成都田宅归还百姓”、“力谏刘备伐吴”,都是战略层面上的眼光,是具备政治智慧的人物,在见识上比一般谋士还要强,这对于一名武将而言是很不简单的。

    注:

    (1)、《汉晋春秋》:帝见威权日去,不胜其忿。乃召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谓曰:“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自出讨之。”王经曰:“昔鲁昭公不忍季氏,败走失国,为天下笑。今权在其门,为日久矣,朝廷四方皆为之致死,不顾逆顺之理,非一日也。且宿卫空阙,兵甲寡弱,陛下何所资用,而一旦如此,无乃欲除疾而更深之邪!祸殆不测,宜见重详。”帝乃出怀中版令投地,曰:“行之决矣。正使死,何所惧?况不必死邪!”於是入白太后,沈、业奔走告文王,文王为之备。帝遂帅僮仆数百,鼓譟而出。文王弟屯骑校尉伷入,遇帝於东止车门,左右呵之,伷众奔走。中护军贾充又逆帝战於南阙下,帝自用剑。众欲退,太子舍人成济问充曰:“事急矣。当云何?”充曰:“畜养汝等,正谓今日。今日之事,无所问也。”济即前刺帝,刃出於背。文王闻,大惊,自投于地曰:“天下其谓我何!”太傅孚奔往,枕帝股而哭,哀甚,曰:“杀陛下者,臣之罪也。”臣松之以为习凿齿书,虽最后出,然述此事差有次第。故先载习语,以其馀所言微异者次其后。世语曰:王沈、王业驰告文王,尚书王经以正直不出,因沈、业申意。晋诸公赞曰:沈、业将出,呼王经。经不从,曰:“吾子行矣!”干宝晋纪曰:成济问贾充曰:“事急矣。若之何?”充曰:“公畜养汝等,为今日之事也。夫何疑!”济曰:“然。”乃抽戈犯跸。魏氏春秋曰:戊子夜,帝自将冗从仆射李昭、黄门从官焦伯等下陵云台,铠仗授兵,欲因际会,自出讨文王。会雨,有司奏卻日,遂见王经等出黄素诏於怀曰:“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今日便当决行此事。”入白太后,遂拔剑升辇,帅殿中宿卫苍头官僮击战鼓,出云龙门。贾充自外而入,帝师溃散,犹称天子,手剑奋击,众莫敢逼。充帅厉将士,骑督成倅弟成济以矛进,帝崩于师。时暴雨雷霆,晦冥。魏末传曰:贾充呼帐下督成济谓曰:“司马家事若败,汝等岂复有种乎?何不出击!”倅兄弟二人乃帅帐下人出,顾曰:“当杀邪?执邪?”充曰:“杀之。”兵交,帝曰:“放仗!”大将军士皆放仗。济兄弟因前刺帝,帝倒车下。

    (2)、《三国志·文帝纪》:汉帝以众望在魏,乃…禅位。

    《三国志·三少帝纪》:十二月壬戌…禅位于晋嗣王,如汉魏故事。

    (3)、《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周瑜)进,与操遇于赤壁。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预备走舸,系于其尾。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时东南风急,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馀船以次俱进。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言盖降。去北军二里馀,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进,北军大坏。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操乃留征南将军曹仁、横野将军徐晃守江陵,折冲将军乐进守襄阳,引军北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