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过誉的典型--孔明 作者:郭亮

    好人过誉的典型--孔明 作者:郭亮 (第2/3页)

不能重用自己,《袁子》曰:“张子布荐亮于孙权,亮不肯留。人问其故,曰:「孙将军可谓人主,然观其度,能贤亮而不能尽亮,吾是以不留。」”除此之外,曹操与孙权事业成功的比刘备早,人才骨干早已济济一堂,即使去了也不能大用重用,人才的高下固然要有人吹嘘,更主要的是实践,锥处囊中,才脱颖而出,不让你处囊中不给你实践的机会,你如何表现才干?曹、孙那么多谋士,有什么重要任务,怎能轮到诸葛亮这样的年轻人?而刘备则不同,兵微将寡,人才奇缺,象诸葛亮这样的就更少了。而与诸葛亮同层次的庞统,在东吴只是个功曹,《江表传》“先主与统从容宴语,问曰:「卿为周公瑾功曹,孤到吴,闻此人密有白事,劝仲谋相留,有之乎?」”在东吴庞统才是个周瑜的功曹,而到了刘备处成为仅次于诸葛亮的重要谋士。应该说,东吴那边不会不知道凤雏的大名吧?

    诸葛亮到了刘备那边也没有马上就安排工作处其显要位置,只有出使吴,游说孙权,成功地促成孙刘联盟,刘备才任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进入将军的行列。诸葛亮的才干在此得到充分体现,这次出使确实完成的很漂亮。庞统到了刘备那儿,开始只做个县令,因为不仅要听别人说你如何,更重要的是看你自己怎么做,用你的实践来证明你自己。刘备的用人是有一套程序的,不是只听你说得好就重用你,刘备的这个方法远比诸葛亮的好,诸葛 听马谡说得在理就要大用,结果不行,而刘备是先让你代职做一下实际工作,用实践来检验你的能力和水平。在管理荆州期间,刘备把长沙、零陵、桂阳三郡交给诸葛亮,“调其赋税,以充军实”,看来刘备是通过观察了解,认为诸葛亮的长处在于行政管理,到打下益州,“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刘备那时就以萧何的身份看待诸葛亮了,从后来的进程看,刘备的鉴识是非常正确的。在刘备活着时,没让诸葛亮带兵打仗,命他带兵进川,打仗的也不是他,主要是张飞、赵云、刘封,张飞的义释严颜,是那次军事行动中的亮点,而没听说诸葛亮有什么战绩。刘备托孤,“以(李)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除去有分权以相制衡的意味外,诸葛亮不熟军事也是一个原因吧。

    陈寿评价诸葛亮“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从实际情况来看,这个评价是适当的。

    在处理国家大事上,诸葛亮采取严刑峻法,这也是当时相当成功的经验,道理在诸葛亮与法正的一次辩论中作了申述。《蜀记》记了这次论辩,“亮刑法峻急,刻剥百姓,自君子小人咸怀怨叹,法正谏曰:「昔高祖入关,约法三章,秦民知德,今君假借威力,跨据一州,初有其国,未垂恵抚;且客土之义,宜相降下,愿缓刑弛禁,以慰其望。」亮答曰:「君知其一,未知其二。秦以无道,政苛民怨,匹夫大呼,天下土崩,高祖因之,可以弘济。刘璋暗弱,自(刘)焉以来有累世之恩,文法羁糜,互相承奉,德政不举,威刑不肃。蜀土人士,专权自恣,君臣之道,渐以陵替;宠之以位,位极则贱,顺之以恩,恩竭则慢。所以致弊,实由于此。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荣恩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要,于斯而著。」”在汉末法治松弛,官僚豪强横行,社会黑暗,益州在刘焉父子的治理下,因为远离中原,免受战争之害,本来可以好好发展一下的,可是到了刘璋时已经**的不成样子了,诸葛亮采取法治,整顿吏治,抑制豪强,取得了很好的结果。法正举刘邦进入长安,约法三章的例子,说刚到一个地方,还要宽松一些才好。诸葛亮的回答很有辩证法,刘邦取消秦法,只定了三条法,是因为秦法太严太繁重,人民早就恨透了;而汉末则因为法令松弛,有禁不行有令不止,人民也早就不能忍受了。治理国家不能因循,而要根据实际区别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才能有好的结果。

    诸葛亮在军事上,南下渡泸水,以攻心为上的策略,很好地制定了少数民族政策,以抚为主,使南夷诚心归服,安定了后方。因为南夷没有很强的兵力,诸葛亮也没有改变他们的管理,所以很容易就平息了混乱,可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孙权采取强迫迁徙,使山越与汉族混居的办法处理少数民族的问题,虽然有残酷镇压屠杀的问题,可是没有后遗症。孰优孰劣,难以遽断。诸葛亮北伐,在《三国演义》里是重头戏,六出祁山,与姜维的九次伐魏是作者着力描写的志虑忠纯,一心为国的精神。其实,诸葛亮的北伐,真正有组织有计划有成效的就是第一次兵出祁山,在出山前,做了很细的准备工作:解决对吴的外交,办好同盟,解除背腹受敌的危险;平定四郡在刘备死后的乘机叛乱,他用马谡的攻心为上之策,很快平定;积聚粮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军粮对战争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他还派人策动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得到响应,离西安较近的新城郡的孟达也表示要反水策应,这可真是万事具备只欠东风,只要一出马就要成功。可是准备这么充分的北伐最后却失败了,原因就是诸葛亮选了一个错误的先锋马谡,就是这个马谡因违亮节度,被魏国的大将张郃所败,导致诸葛亮精心策划的北伐毁于一旦。当时还有许多大将,为什么诸葛亮偏偏要选拔马谡这样一个没有实践经验的参军来当先锋呢?这里可做多种猜测,一是蜀汉国小,兵微将寡,一些精兵强将在彝陵之战时,损失殆尽,在使用和分配将领时不免捉襟见肘;二是诸葛亮的主攻方向是在陇西,那里的战斗也很需要能攻善战的将军,因此,放在街亭上的将军只是阻挡魏国援兵的作用,还不是太艰巨的任务,因此选马谡而不选魏延等人为先锋,也并无不当;三是,当时正是将领青黄不接之时,急需起用一批年轻将军来担当重任,而且一些老将军,如魏延等个性太强,使用起来不便,不如新提拔的将领听话好用。可惜马谡是一个很不争气也很没有运气的人,把这么一个重要的又很关键时的任务搞砸了,不仅丢了命还断送了诸葛亮的大好事业。如马谡能完成任务,不仅他个人的命运会一帆风顺,而且诸葛亮的北伐也将是另一番景象,三国的局面完全改观。结果街亭一败,诸葛亮从此就没打胜过,因为这次做了周密的准备工作,外部环境也相当的好,还是失败了,以后的仗都没什么时间做准备,就更难取胜了。在街亭之败的当年冬天,诸葛亮又去北伐,攻打魏国的陈仓,“出散关,围陈仓,粮尽退。魏将王双率军追亮,亮与战,破之,斩双,还汉中。”这次进军陈仓也是无功而返,唯一的收获是杀了魏国的将军王双。这就是诸葛亮的两次出兵;建兴七年,诸葛亮又出兵陇西,魏国的主将是郭淮,他见是诸葛亮亲自前来,就退了兵,让诸葛亮得了武都、阴平两郡。建兴八年,魏军进攻,诸葛亮待之于城固、赤阪,魏国是三路进攻,由于大雨战争没打起来,因为大雨把道路冲坏了。这一年,西线的武都、阴平却有魏国的郭淮与魏延大战,在阳溪一役,魏延大胜。这又是诸葛亮的两次出兵,四次出兵,没有什么进展,即便取胜,也只是战役性的在战略上没有任何意义。建兴九年,诸葛亮又出兵祁山,把司马懿团团围住,后因粮草不继只得退兵,又是一次无功而返,不过这次有一个意外的惊喜,把魏国的大将张郃给杀掉了,这可是曹操手下五虎将之一,名闻天下的河北名将。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又一次出兵,这次他就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了,在五丈原病逝。六次出兵,没有什么辉煌的胜利,没有在西线前进一步,也没有给魏国以重创。在军事上,诸葛亮没什么可称道的功绩,北伐战略是不成功的。

    诸葛亮的战略计划《隆中对》一直是人们所肯定的东西,实际上因为这个计划本身存在着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过分强调对曹操的对抗性,而忽视了东吴的背盟投敌的可能性,造成了荆州的丢失关羽的被杀。又因为荆州的丢失,使《隆中对》的战略一半成了泡影。初期的诸葛亮,成功的促成孙刘联盟抗曹的大好局面,为刘备的占据荆州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这是诸葛亮在刘备集团最辉煌的时期。但时间很短,就被孙权的背信弃义所打破。作为战略计划的制定者,诸葛亮对孙权的三番五次的要刘备还荆州的作法反应太迟钝,也没提出忠告给刘备,或者他们都对孙权的军事报复缺少警惕性。这是他的一大失误。做为战略家,又是战略计划的制定者,是很不应该的。

    在刘备进川时,庞统起了很大作用。他只不过带了两万人马,就在益州没费什么事把那里的大局搞定。他们所带的将军不过是黄忠、魏延刚从刘表所遗的军事人才中选拔出来的,既不熟悉他们,也不知道他们有多大的本事,在刘备与刘璋翻脸后,没让十万川军消灭,反而刘备的两万人马却游刃有余,庞统起了很大的作用。诸葛亮与张飞赵云进川,使刘备牢固的掌握益州,有了可靠的保证。在这期间,治理国家,是诸葛亮主要的贡献。以法治国,对人对事公平合理赏罚分明,这是诸葛亮得到人们支持的重要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