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周瑜生平 -- 完美的化身

    历史上的周瑜生平 -- 完美的化身 (第2/3页)

寓和躬耕吟读之中。此时的瑜、亮自然无法相比,也不好去比。瑜、亮的真正相比要从公元207年冬诸葛亮出山之后才能谈起。

    赤壁之战唱主角的是周瑜 孔明只是参与战事的配角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孙策遇刺后不治身亡,孙权承父兄之业继为江东之主。周瑜由巴丘率兵赴吴奔丧,遂留吴(今江苏苏州),以中护军的身份与长史张昭一同执掌军政大事。其时,孙权才19岁,周瑜尽心辅佐,为树立孙权威望和巩固六郡作出了很大贡献,并击败了刘表江夏太守黄祖对柴桑(今江西九江)的进攻。建安十三年(208年)春,孙权再次讨伐黄祖,周瑜为前部大督(先队部队的统帅),率诸将取得了击刺黄祖的重大胜利。征讨黄祖后,周瑜受命镇守鄱阳(今江西波阳县,鄱阳湖东侧)。

    其年农历七月,曹操南取荆州,曹、刘、孙三方围绕荆州归属展开全面争夺,随后进行了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在赤壁之战过程中,诸葛亮方与周瑜各展才能,但唱主角的是周瑜,孔明只是个配角,所起作用无法跟周瑜相比。   在促成孙、刘结成联盟共同抵抗曹操方面,诸葛亮无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这只是属于赤壁之战前的外交斡旋,而且就是在外交斡旋上,东吴鲁肃所起的作用比孔明要更大一些。是鲁肃促成了刘备东下联吴抗曹之后,才有孔明智激孙权联刘抗曹之事。诸葛亮在曹操大军东下的紧要关头,赴吴劝说尚在犹豫之中的孙权联刘抗曹,首次实地展示了他的智慧才能,这是历史所充分肯定的。但此时的诸葛亮毕竟刚出山,年纪又轻,名声不大,加之当时刘备方面力量薄弱,需要依靠东吴的帮助,孙、刘联合抗曹的主导方面是东吴,刘备集团处于从属地位,孔明所能起的作用是有限的。而周瑜则不然,从决策到军事行动都是举足轻重的关键人物。

    当时,曹操取得荆州后由江陵沿江东下,水陆并进,声势浩大。曹操致信孙权,扬言“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这是玩的外交辞令,意思是劝孙权早早归顺。孙权得书让郡臣传阅,东吴群臣莫不震惊失色,张昭等都主张迎降,独鲁肃悄悄跟孙权说,主张迎降的都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该听从,建议孙权迅即召回周瑜。周瑜从鄱阳归还后,严辞驳斥投降派,力主抗曹,并向孙权分析曹军实际兵力和弊端,促使孙权最后作出了联刘抗曹的决定。这就是说,在促成孙、刘联合抗曹方面,鲁肃、诸葛亮、周瑜都发挥了各自的作用,而促使孙权下决心抗曹起关键作用的是周瑜。也只有周瑜出来鲜明表态,才压得住以张昭为首的投降派。周瑜在关键时刻表现出他的政治头脑非一般人所比。

    在军事行动方面,周瑜既是吴军都督,又是联军统帅,是赤壁之战的指挥者,而诸葛亮只是参与者。孙刘联军所以能取胜,固然有多种原因,功劳不是哪一个人能独享的,但作为主帅的周瑜,无疑是赤壁破曹的第一功臣。要说第二功臣,应是黄盖。因为诈降、火攻是他提出的,并在周瑜指挥下,由他具体实施的。诸葛亮在这次战役中到底发挥了哪些作用,史无所载。诸葛亮本传只是记述他与吴军一起出发,到刘备处后与东吴方面“并力拒曹公”。《演义》里,孔明在赤壁之战中非常活跃,神计妙算莫出其右,又是用奇谋草船借箭(其实是孙权后来在合肥与曹军对抗时所为),又是七星坛祭天借东风,连用火攻也有了他的份,好象成了破曹的关键人物,只是所有这些描述仅是文学创造而已。

    周瑜当时肩负统帅重任,治军严整,令刘备也肃然起敬。当刘备从樊口往见周瑜,得知周瑜只率领了三万人马时,提出叫鲁肃等前来一起商议。周瑜说他接受了军令,不得随意委托人代理,如果你要见鲁肃,改日可以去拜访。一番话说得刘备既惭愧又高兴,高兴者就因为看到周瑜治军的整肃。曹操兵败后,曾致信孙权说:“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江表传》)。这是曹操要面子的说法,也反衬出周瑜是赤壁之战的主要功臣。

    在《演义》通行之前,文人学士们对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表现评价是很高的。唐人胡曾《赤壁》诗中说:“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更是盛赞“三国周郎”: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唐宋诗人墨客赞美周瑜,把赤壁破曹主要功劳归之于周瑜,是合情合理合乎史实的。

    贬瑜出于拥刘的创作意图 荆州之争是其中重要因素雄姿英发、功勋卓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