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三国

    历史三国 (第2/3页)

至,仁登城望之,乃募得三百人,遣部曲将牛金逆与挑战。贼多,金众少,遂为所围。长史陈矫俱在城上,望见金等垂没,左右皆失色。仁意气奋怒甚,谓左右:“取马来!”矫等共援持之。谓仁曰:“贼众盛,不可当也。假使弃数百人何苦,而将军以身赴之!”仁不应,遂被甲上马,将其麾下壮士数十骑出城。去贼百余步,迫沟。矫等以为仁当住沟上,为金形势也,仁径渡沟直前,冲入贼围,金等乃得解。余众未尽出,仁复直还突之,拔出金兵,亡其数人,贼众乃退。矫等初见仁出,皆惧。及见仁还,乃叹曰:“将军真天人也!”三军服其勇。太祖益壮之,转封安平亭侯。”——三国志·诸夏侯曹传九,张辽

    时人曰:曹大司马之勇,贲育弗加焉。仁以下,张辽次之而张辽曾单人突破孙权军阵线,“呼权下战,权不敢动”,其勇如此。

    十,曹彰

    “ 少善射御,膂力过人,手格猛兽,不避险阻。……身自搏战,射胡骑,应弦而倒者前后相属。战过半日,彰铠中数箭,意气益厉”骁勇如此。不须多言。

    本文地址:http://sanguo/bbstopic.asp?id=5974

    二.★三国★英雄豪杰

    剑阁悲叹英雄魂(转贴)

    巍巍剑阁,蜀之咽喉。高耸的七十二峰宛如数把利刃横插入空。陡峭的山崖、幽深的峡谷、林立的怪石、湍急的溪水,无不在倾吐两千年前三国纷争的传奇;剑门关上姜字旗,翠云廊里张飞柏,斑驳的点将台,破损的古栈道,低吟着乱世英雄最后生命的悲歌。

    我登上舍身崖,眺望四周险要的地势,突然感悟为何李太白会叹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想那时,钟会奉旨灭蜀,行至剑阁的魏军虽数倍于蜀军,却攻关三月不克。

    作者: 203.207.202.* 2006-1-14 16:55   回复此发言

    3 ☆☆☆☆☆☆历史★三国☆☆☆☆☆☆☆(申请精华)

    历史的车辙已碾过千年的光阴,那些立马横枪,驰骋沙场的英雄们也已化为点点繁星,,点缀着浩瀚的历史苍穹。留下的只有残存的古迹和座座枯冢,使行者感伤,令诗人落泪。

    剑阁人最崇敬的莫过于姜维,这位在汉室将倾之际用自己的双肩将其扛起的英雄在剑阁人的心中有如神的化身。剑门关旁的崖石上天然形成了一高约两米的人形石像,头戴军盔,眉目清晰,表情严肃,威风凛凛,双眼怒视前方,人们称为姜维神像。他们相信,将军虽死,英魂却守护着这块土地。

    观姜维一生,惟“悲壮”二字最符。从天水归降,成为武侯传人开始,他就将自己的一生交付于蜀汉,或者说交付于武侯一人,只为报答这知遇之恩。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塬后,他一心要完成先师遗志。可后主昏聩,奸臣当道,他虽遭排挤仍尽心辅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司马昭命三路大军逼近成都,他率三万人紧守剑阁,使魏十三万人终不得过,可在歌舞升平的成都,后主仍沉浸在酒色之中,终因邓艾偷渡阴平,蜀汉灭亡。

    前方浴血的将士得知后主不战自降,悲愤欲绝。但姜维既不会像谯周卑躬而降,也不会像郤正空自心伤,更不会像刘谌血洒祖庙,他要做的,是用最实际的行动,最绝望、惨烈的方式来酬谢丞相的深恩。这条最无望的复国之路却承载着数万蜀军将士唯一的希望。作为统帅的他忍辱负重,放弃军人最看重的尊严,献媚钟会,借其手除掉邓艾,却最终功亏一篑,那句“维将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必不使汉室终灭也。”也随着将军的满腔怨忿归于尘土。至此,复兴的最后希望就如同摇曳的烛火最终消逝于茫茫黑夜,这是何等的悲壮!于是,有人说,蜀灭于姜维命归九泉之时。

    这位三国后期最闪光的军事将领将自己的赤胆忠心尽托汉事,他原本辉煌的一生也毁在无道昏君,弄权奸臣的手中。武侯前期,尚有五虎大将,后期也有魏延、马岱、关兴、张苞等人辅佐。可到了姜维时,“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并非蜀国无人,而是有识之人皆不敢在朝,庙堂之上皆是奴颜婢膝之徒。正直之人不敢谏诤,惟有姜维怒斥黄皓祸国殃民,但却因此得罪权臣而不得不去沓中屯田。如若武侯“出师未捷”命丧五丈塬惹得后人伤慨,那么,姜维的死不瞑目更是令人悲愤填膺!

    在绵绵细雨中,我来到将军的墓前,在雨水渗染之后,青色的墓碑更显庄重和悲凉,碑上刻着“汉大将军姜维之墓”八个大字,字字苍劲有力,一如将军的威严。姜维一生最大的心愿莫过于兴复汉室,“汉大将军”四个字也算是对他最大的慰藉。不知不觉间,泪水已随着雨水滑落在碑前,一千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热泪浸染了这片墓土。将军,虽然您是那么的不甘,可历史是公正的,你以你的一腔热血换来了流芳青史的忠名。正如演义中卫瓘所言:“蜀国之灭,绝非将军之罪,实是后主无道而致。”我忽然想到了江怀庭的《剑门平襄侯祠》:

    潇潇风雨剑门秋,

    伯约祠堂亘古留。

    生尚设谋诛邓艾,

    死当为吏杀谯周。

    中原有土都归魏,

    左袒无人复为刘。

    斗胆尽储亡国恨,

    九泉应诉武乡侯。

    诸葛丞相有灵,也看得清楚,您已经尽力了。

    剑门关上的“姜”字帅旗依旧飘扬着,只是,已没有了那位威严的统帅,只剩下令人伤心的回忆。在汽车驶离剑门关的刹那,我却恍惚看见一位威武的将军矗立在关上,目光孤独而坚定……

    本文地址:http://sanguo/bbstopic.asp?id=6073

    袁术和袁绍

    袁术,字公路,袁绍的庶弟。讨伐董卓时,袁术负责押送粮草。因妒才而不发给孙坚粮草,使得孙坚被华雄击败。但孙坚及时调整了军队,最终大败华雄。191年,袁术让孙坚去攻打刘表,孙坚从之,但最终孙坚被黄祖射死在襄阳城前。袁术就收养了孙坚的长子孙策,目的是为了得到玉玺。后来孙策用玉玺换来了兵马,一举平定江东。袁术得到玉玺后立即宣布称帝,曹操、刘备、吕布、孙策四路人马杀向寿春城,大败袁术。袁术逃往汝南,继续作皇帝。后来,在汝南实在是呆不下去了,袁术只得北上投奔庶兄袁绍。不想在半路途中被向曹操借兵的刘备击溃。逃到寿春后,袁术找人要蜂蜜,却又找不到,袁术大叫道:“袁术至于如此吗?”遂吐血身亡。

    作者: 203.207.202.* 2006-1-14 16:55   回复此发言

    4 ☆☆☆☆☆☆历史★三国☆☆☆☆☆☆☆(申请精华)

    袁绍(?-202),字本初。因为祖上四世三公,故在诸侯中很有影响。在董卓霸京师时,袁绍和董卓发生了正面冲突,便离开洛阳回渤海。董卓想追杀袁绍,李儒对他说:“袁绍好谋无断,不足为虑。”然后曹操发檄文,十四路诸侯共伐董卓,袁绍被推为盟主。由于孙坚的突出表现,诸侯联军攻进了洛阳。诸侯解散后,董卓被吕布、王允诛杀。谋士献计让袁绍将献帝迎到邺城,但袁绍怕以后事事要请奏,太过麻烦,就没有采纳。后来曹操将献帝迎到许昌,袁绍听说后又后悔不矣。198年,曹操正在攻打徐州的吕布。田丰献计让袁绍攻打空虚的许昌。但袁绍竟以他的小儿子有病拒绝出战,失去了一个绝好的机会。然后袁绍起兵攻打北平太守公孙瓒,经过一番努力后,于199年终于消灭了公孙瓒。后来刘备杀了袁术,袁绍反而和刘备结了盟。最终刘备被曹操击溃,袁绍又收留了刘备。然后袁绍发了讨伐曹操的檄文,并起兵白马,但先锋颜良被寄居在曹操手下的关羽斩杀。袁绍又起兵延津,但先锋文丑中了曹操之计,又被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