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忽视的三国人物―――法正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

    被忽视的三国人物―――法正 (第1/3页)

    提起三国人物,可能大多数人都会想到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孙权、周瑜、司马懿等这些妇孺皆知,广为传诵的人物。但在这里我要介绍的却是一个被大家所忽视的,但又在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的人物――法正。

    法正(176-220),字孝直,扶风郿人也,是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的卓越政治家和军事家。汉末群雄纷起之际,谁能对局势作出正确的判断,谁就能踏上希望和成功之路,成为时代的主人。法正离弃昏庸的刘璋而投归思贤若渴的刘备,成为蜀汉的开国功臣,正是得益于他的远见卓识。

    不甘寂寞图功名

    建安初年,天下饥荒,法正与同乡孟达入蜀避难,投靠刘璋。当时法正没有什么名气,在蜀中又没有裙带关系,因此一直得不到重用,过了很长时间,才做了个新都县令,后来又回成都担任代理军议校尉之类的小官,而且屡遭同事的排斥打击,因此法正一直郁郁不得志。当时只有益州别驾张松与法正友善,张松是蜀中才识俱长的人物,又身居别驾这样的高位,竟能与这么一个名声官位都很不起眼的人交好,说明张松还是很善于识别人才的。两人都是怀抱利器而不甘于寂寞的人物,“忖璋不足与有为,常窃叹息”。生逢乱世而负大才,无奈所托非人,这对于英雄来说,无疑是最悲哀的事情了。马伏波说的好:“当今之世,非独君择臣,臣亦择君也。”

    当时的形势是:赤壁之战后,荆、吴之势渐强,三国并立已初现端倪。而益州僻处西陲,与世隔绝,深峡东临,秦岭北峙,具有支持割据的天然经济条件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但益州牧刘璋懦弱无能,无法成为一支独据一方,与中国其他势力相抗衡的政治力量。其时孙、曹两家都对益州垂涎三尺,虎视眈眈,可以预料,益州不为孙所吞,即被曹所并。如果这时有一支精明强劲的力量,抢在孙、曹之前取刘璋而代之,那么孙、曹之间便可存在一个第三者,三国鼎立的局面就将在事实上形成。

    法正认识到了这种客观形势,他不愿做刘璋这个没落政权的殉葬品。他希望施展才华,改变自己的命运,获取显爵厚禄,且扬名于后世。于是便开始了他的奋斗历程。

    迎刘备入蜀

    机会终于来临,东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进驻荆州,刘璋派张松面见曹操,为曹操所怠慢,还,劝刘璋绝操,结好于刘备。曹操欲攻张鲁,刘璋心存唇亡齿寒之惧,张松又乘机怂恿刘璋派法正迎刘备入蜀讨张鲁。对于刘璋此举,当时就有一些明智之士看出了其危害:璋遣法正迎刘备,刘巴谏曰:"备,雄人也,入必为害,不可内也。"既入,巴复谏曰:"若使备讨张鲁,是放虎於山林也。"璋不听。“璋主簿黄权陈其利害”,“从事广汉王累自倒县於州门以谏”,巴郡太守严颜讽刺其是“独坐穷山,放虎自卫” ,但刘璋“一无所纳”。法正起初不愿意前往,但见到刘备后,遂被其雄才大略所折服,乃借出使为名,正式投奔刘备。

    “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法正得遇明主,遂竭诚尽智,积极替刘备出谋划策。他首先建议:“以明将军之英才,乘刘牧之懦弱;张松,州之股肱,以响应于内;然后资益州之殷富,凭天府之险阻,以此成业,犹反掌也。”刘备欣然采纳。

    迎刘备入川,的确是一个很有眼光很有见识也很大胆很冒险的行动。当时刘备虽然借孙权之力,新破曹操,名声大振,且刘备素有英雄之名。但其仅占有荆南四郡和刚从孙权借来的江北之地,力量仍然很弱;再加上蜀中地理复杂,山川险峻,易守难攻,即使有张松做内应,也很难说胜算有多大。而法正毅然选择迎刘备入川,这是相当有胆识的,也是法正把自己的个人活动和聪明才智烙在这段历史行程上的第一道印记。

    迫降刘璋

    接下来就是刘备入川,北拒张鲁,后又假意欲回荆州。张松不明原由,写信劝阻,被其兄张肃发现并告密,遭来杀身之祸,壮志未酬身先死,着实可悲可叹。刘备与刘璋的矛盾也因此公开化了,刘备乃依庞统之计,召斩杨怀高沛,夺白水军,攻打涪城。涪城破,遂进围雒城,成都告急。刘璋的部属郑度是一位有识之士,他认为刘备“悬军袭我,兵不满万,士众未附,野谷是资,军无辎重”,建议“尽驱巴西、梓潼民纳涪水以西,其仓廪野谷,一皆烧除,高垒深沟,静以待之。彼至,请战,勿许,久无所资,不过百日,必将自走,走而击之,则必擒耳”。刘备“闻而恶之”,法正则认为刘璋“终不能用,无可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