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刘博弈荆州

    孙、刘博弈荆州 (第2/3页)

别为4,若两人合作,每人收益都为10(假设平均分配)。很显然 ,这两人合作所得利益要大于两人单独行动所得,我们就称两人合作所得(10,10)相对两人单独行动所的(4,4)具有帕累托优势。(10,10)是一个理想状态下的结果,在实际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资源、地理、能力、运气等等)两人合作所得并不一定是平均分配,有可能出现(14,6)或者(15,5)等情况。但无论如何分配,只要合作两方的所得收益都大于两人单独行动所得收益4,两人就有合作下去的动机。所以4就是两人合作,也就是帕累托优势的临界点。我们称(16,4)这个状态为帕累托效率,一旦有一方的收益低于4,虽然两人合作的总10+10仍然大于两人单独行动的总量4+4,但双方合作却是以损害一方利益作为代价的,因此合作就无法进行下去。

    因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帕累托优势不在于总量增加的多少,关键在于每个人都从中得到改善。

    我们用这一观点去考察孙刘联盟:在赤壁之战后,刘备占领荆南、孙权攻取南郡。在孙权出让南郡后,刘备又得到了益州和汉中、孙权则将势力拓展到交州。在这一系列扩张过程中双方都有利可图,因此孙、刘联盟尚可以维持。但在孙权占领交州之后,东、南两面临海已经没有再发展的余地,西方则是刘备的地盘,因此孙权只有北进这一条路。孙权曾多次试图在合肥打开一个突破口,但却屡屡无功而返。

    “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陈,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权大惊,众不知所为,走登高冢,以长戟自守。”(《张辽传》)

    “合肥未下,彻军还。兵皆就路,权与凌统、甘宁等在津北为魏将张辽所袭,统等以死扞权,权乘骏马越津桥得去。”《吴主传》这就是张辽威震逍遥津的故事。

    孙权与曹操在淮南交战的过程中失去了了陈武、董袭、公孙阳等将领却占不得半点便宜。此时,孙权面临这样一个情况,北进无法突破合肥,甚至由于损兵折将。而刘备则不然,在孙权与曹操激战的同时他的实力突飞猛进般的增长。

    帕累托优势讲的是共赢,所谓“大家好才是真好”但在孙、刘联盟中,双方方收益分配比率已经降到帕累托效率之下,因此孙权再也没有与刘备合作下去的动机。这就是孙、刘联盟的破裂的根本原因。

    三、荆州局势的纳什均衡

    在荆州的归属上,孙、刘两家各有自己的打算。孙权想完全占有荆州,而刘备对其既得利益寸步不让。似乎双方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其实不然。只要我们引入纳什均衡这一概念就能找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在纳什均衡中,所有参与者都面临同一种情况:在其他人不改变策略的状况下,他此时的策略是最好的。这个纳什均衡在三国史上是实实在在存在的,这就是“中分湘水”的协约。这件事发生在建安二十年,双方经过一系列的边境摩擦和讨价还价终于达成达成的条约:

    1、“割湘水为界”(《鲁肃传》)

    2、“分荆州、江夏、长沙、桂阳东属,南郡、零陵、武陵西属,”(《先主传》)

    这是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结果,也是荆州问题上的一个纳什均衡点。因此在此之后,孙权、刘备各自调转矛头,再一次共同对付曹操。

    首先承受压力的是孙权一方:“二十一年冬,曹公次于居巢,遂攻濡须。”(《吴主传》)

    这次双方对峙并未发生冲突,在相互都没找到破绽的情况下便各自收兵了。

    在这此之后刘备于西线也发动了对曹操的进攻,这就是刘备指挥的汉中战役和关羽指挥的襄樊战役。汉中战役没有任何问题,刘备方面的错误在于发动了襄樊战役。在纳什均衡中,所谓“策略是最好的”则意味着如果一方贸然改变策略,他的支付(所的利益)将会降低。如前所述,在荆州问题上孙、刘两家已形成一个稳定的纳什均衡,任何一方首先做出改变都会导致他的策略不是最优,而使得整体利益受损。关羽在建安二十四年发动的襄樊战役就是这么一个例子,虽然在表面上关羽获得了辉煌的胜利,但是由于违背了最优策略的关系,便注定了刘备集团丢失荆州的结局。

    四、骑虎难下的彝陵之战

    关羽丢失荆州使得孙、刘实力对比再度发生变化,但这种变化是不明显的。刘备在入川的战役中诸葛亮等人带领荆州守军入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