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成就了三国----论汉巴之战

    曹操成就了三国----论汉巴之战 (第2/3页)

手中、防止反曹势力作乱等。而刘备刚刚取得益洲,还属于军事上的胜利进军阶段,他攻占了三巴,把荆州、益洲连成一片,再拿下汉中,既可以解除曹军对他的威胁,又可以获得进军陇右、关中的基地;所以刘备可以最大限度的调集人力、物力与曹操争夺汉中,不计代价,志在必得,曹操则大为逊色。

    <二>:曹操本人已经是60多岁了,周身疾病,自己也知道时日无多了,正如前面所说,已经是老去的英雄了,他在增援汉中前,已经命令修建自己的坟墓。自赤壁兵败后,他也知道自己是不可能统一了,对攻城掠地的兴趣也大不如前了;在心理上,厌战情绪日益上升,惰性不是占据上风。虽然我还没有很好的体会到年老的滋味,我想一个老去的英雄在各个方面上不可能比的上他的全盛时期了(经验例外)。为什么说他厌战呢?曹操在夏侯渊死前大力评价他而死后有说他是“白地将军”,把他贬得一无是处,推卸自己的责任,正是有力的说明,同时在平定汉中后,拒绝刘晔的建议没有进攻刘备,而7天后去又问是否应该去打汉中,也说明了他想胜怕输的厌战心理。

    <三>:孙刘的联盟让曹操陷入了两面作战的困境。前面我也说了,孙权也想趁机取得淮南,于是刘备孙权大达成和解,当这个消息传到曹操时,曹操正在写字,手中的笔掉落也不知道,可见曹操心中之忧惧。刘备攻占三巴,大军压境、侯音投降关羽、孙权虎视合肥,虽然他可以两面作战(见后面分析),可是曹操不得不从大局着想,也没有必要冒这个险,再加上他要为自己身后的局势着想,不得不放弃汉中。

    <四>:曹操的用人不当。曹操早就看出了多次建立战功的夏侯渊持强逞勇的性格弱点,经常告戒说“为将当有怯弱时,不可但恃勇也。将当以勇为本,行之以智计;但知任勇,一匹夫敌耳。”而夏侯渊正是因次而阵亡,造成全线震惊。曹操在夏侯渊死后说夏侯渊不会用兵,军中称“白地将军”,大军统帅战争也不参加,何况修补鹿角?虽然如此,曹操还是以夏侯渊为汉巴的最高军事、行政长官。我个人认为这和曹操一向不敢把兵权交给外姓将领手中有关,正是他的这种思想,他没有让张合、徐晃等人当统帅,却让夏侯渊当统帅。当然夏侯渊是他的手足,不会背叛他,夏侯渊战功显赫,也是其他人难以相提并论的,夏侯渊也是一个善于打仗的将领,但是他绝对不是防守型的将领。

    三:曹操没有乘胜进攻刘备是明智之举

    曹操平定汉巴后,益洲震动,司马懿认为应该乘刘备兵力还在荆州的时机进攻成都,刘晔也建议应该进攻。虽然曹操很其中他们二人,但是他并没有采纳,曹操是明智的,他为什么没有乘胜进攻呢?原因有:<一>:曹操没有时间攻取益洲,他是一个60多岁的老人,知道自己时日无多。而人称“枭雄”之称的刘备从平庸的刘彰手中去益洲还花了3年多的时间,现在自己去益洲,起码要5年以上的时间。如果曹操在此期间病死,不但曹军群龙无首,反曹派也会乘机闹事,后果很难设想。

    <二>:曹操虽然已经定下曹丕为继承人,但是他并没有放弃对曹植的考察(让曹植增援汉中就是最好的例子),曹操还没有真正的确定曹丕为继承人。当时曹植的势力还相当的雄厚,在文人中拥有相当大的支持;而曹彰更是手握重兵,史称曹彰“有异志”;相对而言,曹丕的势力虽然是最雄厚的,但是他并没有足够的实力和经验去处理他规模的。所以曹操是不会放心的,他还得压制、打击反曹势力,万一自己死于征途中,前线大溃败、反曹派乘机发动政变、孙权北上,几十年打下的江山就会荡然无存。后来临死前紧急命令总督东南防线的夏侯元让来许昌见自己,一方面是拜托后事,让这位曹魏的第二号实权人物为曹丕保驾护航;第二是舍不得这位三十多年来生死与共的兄弟。

    <三>:曹操的对手刘备是一个枭雄,诸葛亮治政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