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末路英雄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

    三国之末路英雄 (第1/3页)

    三国之时,英雄倏起倏落,旋飞旋伏,透视其各有特点的死因死状,不仅是我的兴趣所在,作为历史的别一种写法,窥探生命底蕴的别一种视角,大概也会使我们的认识另有斩获。须知剑锋下的道道煞气,坟茔内的缕缕冤魂,总是最大程度地宣泄出时代的正义或不平。

    先说些让人心绪难平的"末路英雄"吧:

    诛杀功臣,在中国历史上曾频频上演;每一次上演,都会把巨大的阴影罩上朝廷。

    董卓上台后,当时讨伐黄巾军最力的两位朝廷恩将皇甫嵩和朱儁,也立即靠边了,不出两年,相继抱恨而终。

    幸亏司马迁没有生活在那个时代,不然,依据司徒王允杀害大学者蔡邕的理由,我们也就读不到《史记》了。我们知道蔡邕曾被董卓一日之内连升了三次官,董卓暴尸街头之后,出于某种愚昧的书生义气,蔡邕竟然在那具肥胖的尸体面前哭嚎了几声。难道蔡邕真地认为:仅仅因为董卓对自己有过强盗式的"知遇之恩",就值得为他掬一把清泪?作为一个旷世无俦的史学大家,他难道不知道在中国历史上,"抚尸痛哭"经常是一件导致杀身之祸的危险行为吗?也许他太天真了,对自己的"德高望重"过于自信了,他认为这样玩一次火,大不了多一次有惊无险的经历罢了。他没有全看错,确实有不少人曾在王司徒面前替他求情,只可叹王允不是曹操。当众人以当年汉武帝不杀司马迁的例子试图说服王允时,竟反而惹得他火气更盛。在他看来,正是因为让司马迁活着,世间才多出一部邪恶的"谤书"出来,若让蔡邕活着,谁知道他会在书中如何诽谤我王允呢?

    小人得志,天才惨死,这是历史上最让人心寒的一幕,又是最容易同时上演的一幕。

    蔡邕固然没有机会用自己的春秋笔墨为王司徒立传,王允作为千古恶人的形象,却再也无法被历史抹去,即使他曾成功地惩治了董卓。何况,用一种暴政替代另一种暴政,并不能使后人有所感谢,难怪罗贯中要这样感叹:"当时诸葛隆中卧,安肯轻身事乱臣。"(按:这里有一个无伤大雅的错误,王允杀蔡邕之时,诸葛亮年方三岁,所睡之处亦不在隆中,当然更谈不上"轻身事乱臣"了)。

    沮授,姓氏已在字面上露出某种不祥,命运的淹蹇可悲,便多少得到了暗示。这个人让我感兴趣之处在于:以他出色的大局观,他本来完全可以在三国这一片伟大的围猎场上立下不朽声名,结果,他却选择了一个注定无法让他展现才华的主子,并誓死效忠,我说的是袁绍。作为三国时最能看破天下大势的奇才之一,单纯说计道谋,沮授完全不在荀彧、郭嘉之下,有人更将他置诸荀、郭二人之上,而直接与诸葛亮相提并论。我们发现,在袁绍迈向失败的每一步之前,沮授都曾及时给出正确的建议,或表示反对,或另建良策。沮授曾建议袁绍将皇帝劫持在身边,以便"挟天子以号令天下",袁绍不屑一顾;官渡之战前沮授曾表示反对,希望袁绍能暂时休养生息,励兵秣马,等待一个更合适的机会,一举击败曹操,执住天下之牛耳,急不可耐的袁绍仍然未予理睬;即使在官渡之战进行正酣之际,袁绍也有很多获胜的机会,沮授均曾一一看出,或者当面,或者以书牍的形式告知袁绍,袁绍竟以某种只能理解为鬼魔附体的固执,一再摆手道:"非也非也,差矣差矣",终致覆水难收……

    沮授官渡之战前已被袁绍剥夺了大部分军权(因为他反对战争,懈怠军心),袁绍战败后带着亲信随从八百人仓皇逃亡,把沮授弃置一边,遂使沮授被曹操俘虏。总体上极为爱才的曹操,可说是给足了沮授面子,不仅上前亲自为他松绑,延之上座,还当着众人的面这样评价道:"本初若听从阁下的劝告,哪里会有曹操的今天。有奇才辅佐却不知如何重用,本初焉能不败。"沮授应该知道这一事实:曹营中不乏因投降曹操而终于叱咤风云、扬名立万的例子,名将中就有张辽、徐晃、张郃,若沮授就此投降曹操,别说"不失封官加爵",从此获得更大的成就威望,也完全有可能。然而沮授见到曹操的第一句话和最后一句话竟然都是:"我不向你投降。"沮授后来为曹操所杀,乃是因为他执意逃奔袁绍,结果被曹操手下抓住。

    仅据"士为知己者死"的理念,是无法解释沮授行为的。沮授原在"幽滞之士"韩馥手下任事,当初袁绍胁迫韩馥交出冀州时,沮授就曾表示反对,举出种种理由力劝与袁绍一战,这至少说明沮授不属于袁氏家族的"门生故吏"范畴。袁绍起先虽曾对沮授颇为信任,但最终的行为,应已可使沮授寒心了,那么,他为什么还要去投靠一个对自己背信弃义的旧主子呢?想到袁绍逃回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杀死田丰,沮授即使不为曹操擒杀,是否能在袁绍手中讨得活路,也大可怀疑。

    沮授大概是爱上袁绍了吧?中国古人历来对"男风"设禁松弛,而相貌堂堂的袁绍,至少在仪表风度上,还是极具煽情性的。

    时值乱世,过于刚烈的性格,虽然有助于迅速建功立业,但命丧疆场,猝然横死,往往也在所不免。所以中国古代有为之士,大抵属太极高手,他们兼擅阴阳,总是奋发与韬晦结合,精进与隐忍互动,若单执其一,身为主将却好勇轻身,虽可在历史星空中划过一道亮灿的星光,但星光过后,除了赢得后人几下唏嘘,并不能留下更多玩味的余地。以是观之,三国时代东吴那一对"上阵父子兵",便足称典型。在董卓一章里,我对孙坚锐不可当的骁勇本色,已略加点染。他的大儿子孙策(即"孙郎"),同样令人闻名丧胆,当真乃将门虎子,一时无双。三国鼎立之势,就东吴一方面来说,其实早在曹、袁官渡之战时,已然形成。东吴形胜,历来属天下名郡,然此前也曾兵戈交迸,自封为土皇帝的小毛贼也自不少。孙坚、孙策俱早早脱颖而出,八方邀击,完全凭恃着自身独具的沙场魅力,开创出一片壮丽的山河,供后来孙权稳稳经营。这一对父子的沙场名号一为"破虏",一为"讨逆",也名副其实得很。

    孙坚是在自己最具雄鹰姿态的时候,骤然殒落的,年仅三十七岁。虽然手下兵士众多,但孙坚体内无疑充盈着一股独行侠的血液,相信生命来自神授(孙坚的出身,也曾被人附会出一段"山海经"来),所以他竟然匹马孤剑地追杀强敌,终于在一个无名山脚,寂寂惨死,"谁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