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时候的南京杂谈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

    东吴时候的南京杂谈 (第1/3页)

    “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这是三国时代东吴流行于今南京一带的民谣。它反映出以建业为中心的长江下游人民,不愿用大量的人力和物资,逆流而上供应武昌(今湖北鄂州市)的东吴朝廷;同时说明作为东吴政权支柱的江东大族,如吴郡的顾氏、陆氏、朱氏和张氏,阳羡(今宜兴市)的周氏,吴兴(今湖州市的沈氏等,也不愿离开他们的势力范围过远。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孙权虽然于公元221年决定建都于“鄂”,将鄂县改称为“武昌”,并且于公元229年在那里称帝,但虽然在江东大族的强烈要求下还都建业。同样,东吴后主孙皓于公元265年又一次执意迁意迁都武昌,结果也遭到举国上下更强烈的反对,不得不再次还都建业。这一情况说明,到了东吴埋藏,建业地区已经在为众所公认的南方中心。东吴以后,东晋和宋、齐、梁、陈等王朝都相继在这里建都,历史上称为“六朝”(公元229~589年)。

    孙权于公元229年的秋天,将首都从武昌搬回建业。他自己仍然住在今进香河西岸一带的原“讨逆将军”孙策的府第里,取名为“太初宫”。接着,在周围筑起宫墙,以加强防卫。直到公元247年,孙权才在群臣的建议下改建太初宫,把旧的将军府全部拆掉。孙权本人也搬出旧宫,临时住到今珠江路南估衣廊一带的“南宫”,这座南宫本来是由太子专用的。改建太初宫所用的建筑材料,主要是利用拆除武昌宫殿的旧材,由长江顺流而下,运抵建业。这次改建工程持续了一年多,于公元248年的农历3月完工。改建后的太初宫周围有500丈,约合现在长度1200米,如果按正方形计算,那么每边就是300米,全宫面积应为9万平主米左右。我们估计太初宫的东界可能在今珠江路的莲花桥到大石桥一线,利用进香河作为护城河;南界可能到今估衣廊北口一带,利用今北门桥下的水道作为护城河,西面靠近今中山路,北面到今唱经楼一带。太初宫的南面开有5个宫门,其中正门叫做公车门,可能在今估衣廊的北口附近,东、西、北三面各开一门,分别叫做苍龙门、白虎门和玄武门。它的正殿称为“神龙殿”,地点大约在今鱼市街一带。

    在太初宫的东面和北面,是东吴的皇家花园和皇宫卫队的营地,名叫“苑城”。皇家花园主要位地苑城的东部,所占面积很大,据说可以容纲3000多名贵族子弟同时在里面骑马操练。苑城的北部有一座苑仓,又称仓城,是最重要的皇家仓库,里面储藏着大量粮食和其它物资。这些物资都经由公元240年时开凿的城内小运河——“运渎”的水路运进。大概是为了增加运渎水道的流量,后来又在仓城与后湖(今玄武湖)之间开辟了一条“潮沟”。由于当年玄武湖的湖面很大,而且有宽广的水道直通长江,江潮可以直抵湖内,所心得“湖沟”之名。在太初宫的西面,还有一座专供皇太子用的花园,叫做“西苑”。它的位置,很可能就在今日广州路北侧南京大学的南园一带,从前这一带的池沼和湖塘很多。东吴的实际创始人孙权在三国时期的统治者中享年最久。据说他的形貌奇伟,“广额大口,目有精光”,并且“仁而多断,好侠养士”。孙策对他的评价是:“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孙权的身材较矮,留着紫黑色的长胡子,胆略过人,善于骑马射箭。孙权不仅武略过人,而且又有一定的文采。据说他一有空闲就“博览史籍”,领会其中的精华,而不像当时的一般书生那样进行“寻章摘句”。他给曹操写的短信中说:“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又说“足下不死,孤不得安”。字数虽少,却含义很深。曹操对他也特别看重,不敢轻易进攻江东。孙权还有一位善于书画的夫人赵氏,据说她能够绘制大幅的表现全国“江湖九州山岳之势”的地图供孙权参考,又有在白绸上用针绣成“五岳列国”的地形,所以是一位著名的早期女画家。孙权在晚年时,对人猜忌妒过甚,皇族和在臣被杀者很多,并且一再废立太子,以致后继无人,被西晋轻而易举地消灭了。东吴的后主孙皓是废太子孙和的儿子,也是历史上著名的一个穷奢极侈、凶顽残暴的末代皇帝。他喜爱豪华的宫室,公元267年时在太初宫的东面建造了一座更为宏伟的“昭明宫”。为了建造成座新宫,孙皓命令中级以下官吏全部进山,督促民工采伐上等木料。还缩小了皇室卫队的营地,以扩大新宫面积。昭明宫包括大小殿堂几十处,正殿叫做“赤乌殿”。每座殿堂都是雕梁画栋,壁面上绘有以神仙和云气为内容的大幅壁画。在殿堂之站垒土作山,在山上盖起高耸的楼阁。这些楼阁均用珠玉作装饰,四周点缀着许多奇山异石。为了使殿堂之站终年都有碧波绿水,孙皓下令在昭明宫后面开凿一条“城北渠”,以引进后湖的激流。这座昭明宫的位置,在约在今成贤街四牌楼一带。它是东界是珍珠河,西界是进香河,南面是珠江路浮桥下的水道。

    太初宫、昭明宫和苑城组成了东吴的“宫城”。它位于建业都城的中间偏北部分,几乎占据都城1/4的面积。当时都城的城周为20里19步,每边长约5里左右,都是土墙“篱门”(用竹篱做成的门)。都城的正门“宣阳门”,约在今中山东路以南的淮海路一带。从宣阳门到秦淮河岸的“朱雀门”(又名“大航门”),正好是5里路。那里有一座浮桥,叫做“朱雀航”(又名“大航”),位置约在今中华门内镇淮桥稍东。从宣阳门到朱雀门的5里长街被称为“苑路”,也就是东吴的“御街”。苑路的中央部分是皇帝专用的驰道,路面平整,道旁植槐,路侧有宽深的御沟,清澈的流水终年不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