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司马懿--天蛇王

    闲谈司马懿--天蛇王 (第2/3页)

总西事;吾西,抚军当总东事”可见其发挥的空间开始展开。甚至曹丕说:“有间此三公者,慎勿疑之。”

    当曹丕死后,司马懿以托托孤大臣的身份介入了军权。从一个谋臣转为了一个充满了戏剧色彩的武将生涯,在这个生涯中,司马懿可以说北征,西讨,南平,屡战不败,战绩辉煌,不仅是丰满军事生涯中积攒了军事经验,而且在军事的历程中树立了政治地位,为休兵后的政治斗争中积攒了基础,并成功的消灭了他的政敌。

    其实看看司马懿的对手中,大有有名镇天下的诸葛亮,有盘踞一方公孙氏,有虎卧南方的孙权,小有不熟悉兵法的孟达,张霸等人。从魏明帝之初一直打到明帝任命他为第二次托孤大臣。

    其中诸葛亮和司马懿在祁山渭水边的精彩对决,我将在“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宿命的对决”中详细分析其中的奥秘,从地理,战略方向和兵力上论述他们的关系。其实司马懿在军事上永远处于主动的位置。

    诸葛亮表面主动,其实被动,被司马懿招招算中,司马懿就抓住一点,诸葛亮的补给问题狠作文章,结果诸葛亮功亏一篑,身死原上。不过司马懿也认为他为自己的真正对手:“帝审其必死,曰:“天下奇才也。”

    公孙氏政治上目光短浅,军事上单纯防守,根本没有机动力量游动,而司马懿:“惟明者能深度彼己,豫有所弃,此非其所及也。今悬军远征,将谓不能持久,必先距辽水而后守,此中下计也。”战前已经把对手庙算在心。结果只证明了司马懿军队利用自己军队的机动性充分调动了公孙军队军队的方向,从而三战三胜。(笔者写到这里想,其实军队当处于艰苦的对决的时候,谁先调动对方军队成为疲兵,或者露出破绽,谁就是主动的军队,并窃笑公孙的军队在进攻上犯了冒险主义,在防守上犯了保守主义,而且拱手把主动权和军队的机动性让给了司马懿,焉能不败那!)

    在明帝一朝,司马懿建立了丰满的军事功绩,和坚实的政治基础。(笔者想其实司马懿站在这个位置,思考不能在是简单的军事问题了,因为他的军功太胜了,其实按以往的经验看,是蜀汉和吴保住了他的性命,因为他们依然存在,虽然他们已经大势已去了,扫平他们只是时间的问题了。而现在应该考虑的是如果扫平他们,那会不会是画蛇添足(这个典故非常说明问题的所在)那?因为如果他们被平定,那司马懿会不会是第二个武安君或者是韩信那?)

    当新君继位后,司马懿的老对手和最顽强的宿敌诸葛亮已经死去了,而在军事上只有孙权和他的无能的手下捣捣乱,,不过根本没有多用力量就扫平了。而司马懿的主要精力已经从连年的征战中转移到了内部的政治斗争中来,但他的对手太弱了,司马懿先破除了对手的一次企图利用军队来稳固政治地位的作战,就是曹爽企图去攻伐蜀汉,结果失败了。而后利用诈术,成功的欺骗了他的可怜的对手,随后成功的占到了主动的地位,杀死了他的政敌曹爽,瓦解了反对他的势力。随后利用所有办法剪除反对他的所有力量,重新站到了主动的方面。

    写到这里司马懿后面就是一个庙号的问题了。他已经为司马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了。

    内政上:

    帝以灭贼之耍,在于积谷,乃大兴屯守,广开淮阳、百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