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孟子高风常在(2)

    第十八章 孟子高风常在(2) (第2/3页)

舜呢?

    这就是所谓选择的问题。孟子曾经把舜和盗跖并列来议论。盗跖是一个很特别的传奇人物,是个大强盗,人们听到他的名字都会害怕,大国小国都觉得很恐怖。盗跖率领**千人横行天下,他们不要命,谁碰到都会害怕。孟子说,早上起来念兹在兹想行善的,就是舜这一类人;念兹在兹想求利的,就是盗跖这一类人,就和强盗一样。孔子也说过,君子所能了解的是道义,小人所能了解的是利益。

    义和利的分辨,从孔子到孟子一直延续下来。我们有时会觉得奇怪,难道活在世界上不要追求利益吗?其实儒家不是不要追求利益,只是希望做到见利思义,看到好处就要想该不该得。只要该得的就毫不客气。对不该得的东西,一点都不要,叫“一介不取”。这里有一个分辨利义的问题。

    孟子还特别提到四种圣人,这是孟氏的绝学。孔子以前都没有这样分,因为孔子要求的标准很高,必须死而后已。孟子的“圣人之说”有自己的标准,比如第一种圣人是非常清高的,以伯夷为代表,他做官时,如果满朝文武里有一个坏人,他就立刻辞职。这实在是太清高了,伯夷最后下场也很悲惨。每个人看到这样的故事,都会觉得这人了不起,觉悟自己不应该这么贪婪。

    孟子还把颜渊、子路抬出来。事实上,颜渊与子路活着的时候可以算作失败者。

    颜渊是孔子最好的弟子,德行科第一名,好学惟一,所以他过世的时候孔子哭得非常伤心。他说,学生里只有颜渊一个人好学,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好学的学生了。颜渊只活了四十岁,哪里有机会发挥抱负呢?

    但是孟子说了一段话,充分肯定了颜渊的价值。他说:禹,治理洪水;稷,负责种植稻米五谷杂粮。大禹想到天下有人被水淹死,就好像自己让他淹死的一样,因为我治水没治好。稷呢?想到天下有人挨饿,好像我让他挨饿一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