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孟子高风常在(3)

    第十八章 孟子高风常在(3) (第2/3页)

。而孔子作《春秋》非常扼要,“一字之褒,荣于华衮,一字之贬,严于斧钺” 。

    孟子对孔子的正确理解,在当时是独一无二的,至今也没有人超越。

    —自信的语言天才—

    从古至今,孟子的语言都算是第一流的。这主要体现在他和各国国君的对话和辩论中。他面对大国君主,更体现出自己的风采,分庭抗礼、不卑不亢,言谈之间让这些国君时而欣喜,时而沮丧,时而愤怒,时而盼望。简言之,孟子简直把他们的喜怒哀乐完全掌控了。

    孟子的语言魅力充分展现,有两个特色。第一,充分使用《诗经》、《书经》。第二,善用比喻,还常常创造成语和格言。

    在与国君互动的故事里,孟子表现出一种读书人的风骨。我读《孟子》的时候,总忍不住背上一段:“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般乐饮酒,驱骋田猎,后车千乘,我得志,弗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我为什么怕他呢?他当大官所做的事,我都不屑于做,我要是当了大官,得志就照顾百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这叫做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就是孟子。

    自古以来,谁能说出这么有气魄的话?这种话不是写文章,写对联,读起来声势很浩大的样子,而是经过内在修养产生的具体心得。孟子同大国君主来往时的这种心态,两千多年以来很少能在读书人身上见到了。

    可惜,孟子没有机会成就功业。孔子在鲁国做官也只有五年,五年之内,从中都县的县长一路做到大司寇,并且代理总理行摄相事。如果给孟子机会,相信他也会有一番作为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