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诸葛亮江夏借兵 张翼德代理军师

    第一回 诸葛亮江夏借兵 张翼德代理军师 (第2/3页)

,你需要的话,可以全部带去。”孔明说:“只要一万够了。”军师把这一万兵交给云长,再给他一封锦囊。命令关将军立即启程,渡过汉江,到长扳坡的后面,有两座山,名为飞虎山。这在京剧中叫做汉津口。孔明说:“你整顿一万兵埋伏在飞虎山上:到九月十七日,你家大哥与众文武败至飞虎山下,困在汉口之滨,君侯照锦囊上的安排杀出,挡住曹操百万追兵。但要记住,不须出战,只要把我锦囊上的话从头至尾背诵一遍,锦囊背完,曹操军队退光。”关羽听得暗暗发笑,心道,你也讲得太具体、太容易了,一封锦囊岂能赶退百万曹兵?我不相信。但是军令不能违抗。云长领命而去,带领一万江夏兵和自己带来的三千兵,再加上五百校刀手,二十名关西汉,以及关平、周仓,连自己在内,共计一万三千五百二十三人,立即向飞虎山进发。云长走后,孔明也起身辞别刘琦:“公子,亮改日再来拜望。”

    公子问道:“军师何处去?”

    孔明说:“容后相告。”

    其实,大家不问可知,“败当阳,奔夏口”,孔明便是到夏口去。夏口离江夏不远,是个小县,县令叫刘贤。谙葛亮便对刘贤晓之以大义,明之以利害,说:“我主刘皇叔乃汉室宗亲,当世英雄,与你又是同姓,五百年前共一家,曹操托命汉相,实为汉贼,若投身于他,必遗臭万年。况且我主虽则兵败,但不久便可大胜。贵县今明辨是非,审时度世,及早弃暗投明。”刘贤被他说服。孔明便与刘县令借了五千军队以及大小船只,从汉江上驶去接应刘备。

    刘琦听说叔父要败到飞虎山来,也抱病亲领一万军队,乘船到汉江边来迎接叔父。

    江夏这一边我全部交代明白,才能让刘备在长扳坡吃败仗,否则败下来要走投无路的。

    再说当阳道上,自从孔明一走之后,张飞与刘备坐在寝帐里一言不发。三将军呆顿顿在动脑筋:看来老师一走,事情不妙。难道非败不可吗?我难得代理-次军师,一定设法不吃败仗。现在最麻烦的就是这些百姓,大哥早些听老师的安排,不带百姓,我们早已远走高飞了。现在是否可以补救一下?我看只有这样:趁曹兵还未杀到,我叫大哥带了文武众将先走,我在最后压队,上马执矛,拦住百姓,他们要跟上来,就眼睛弹出,告诉他们:“你们不要来,来的话我要杀的。”听听好象我很凶残,其实是为了救他们性命。因为大哥在前面跑,曹兵肯定要去追,老百姓就只要在他们经过的时候到山套里面去躲避一下,等他们一过,就太平无事了。而大哥他们丢下了百姓也可以跑得快些,不至于被曹兵追上。这样,两全其美,大家都可以保全。否则,象现在这样拥在一起的话,曹兵一到,统统死光。张飞考虑停当,一声吩咐:“来,与俺起鼓升帐。”

    刘备想,兄弟啊,这个时候你不要寻什么开心了,你算要过个军师的瘾,也不看看现在是什么局势。但是,权在他手中,刘备也无法阻拦。听得帐上鼓起,只得坐了出去。文武听说张飞坐帐,也都感到好笑。真是“家无主,扫帚颠倒竖”。不知他坐帐坐出点什么名堂。大家在帐上两旁站好。手下虎威连连:“三将军升帐罗:喔──喂──”

    张飞从寝帐步上大帐,居中坐定。文武看得发呆,忘了上来见礼。张飞想,你们当我木头人?招呼道:“哎,你们大家快来参见哪。”

    被他一提醒,大家上前见过代理军师。张飞把手一招:“罢了罢了,站过两旁。”

    文武两边立好。张飞拔令在手。大家想,孔明发令之前总要先讲几句话的,你这个学生怎么一声不吭的,到底难得做统帅,外行!

    张飞叫一声:“大哥听令:”

    皇叔站起身来:“刘备在此。”

    “老张与尔将令一支,带领文官武将、全体人马,速往东南赶路。”

    皇叔一听就明白,他只叫我带文武、军队,只字不提百姓。故忙问道:“三弟,这班子民便怎样?”

    “大哥听了,这班百姓劫数难逃,总要‘老掉’,由他们便了。”

    张飞心想,照我这样做,百姓反而不会死,但是其中的道理一时与你大哥讲不清楚,干脆一句话回答了你拉倒。

    刘备想,你在胡说八道,什么百姓总要死掉。如果让他们死,我何不留他们在樊城?带他们跑,就是想免他们一死,现在已经带到了此地,再把他们丢在半路,我万万不能,要死与百姓一起死。

    “愚兄不能从命!”

    “大哥,你莫非要违抗军令么?”

    “愚兄违令,你便如何?”

    “违令者要斩。”

    刘备想,我本来就活不下去了,死在曹操手里,口眼不闭,被你兄弟杀掉,我心甘情愿。因此,刘备旋转身来,双手反剪──“请三弟将愚兄斩了。”

    “这……”张飞发呆掉了。心想,如果把你杀了,那我们大家也都可以散伙了。我的目的就是要保全你的性命啊!阿戆想想算了,我第一次当军师,发第一条令箭,就碰到大哥违令,我有啥办法?如果是别人的话,这下就非窘杀他不可,现在张飞还能自己落场:他把令箭往令架上一插,叹一口大气:“唉,军师只有诸葛亮来做的!”说时,自顾自站起身来往里面一走了之。

    众文武又气又好笑,纷纷退出大帐。刘备回到寝帐坐定,对张飞讲:“三弟,你休得糊涂!愚兄岂能遗弃子民?”

    张飞想,我一点也不糊涂,今天的事情都被你大哥搞僵的,本来连夜赶路,现在只好在此等死!

    就在这时,听得外面老百姓一片哭喊之声,刘备连忙命人打听,何事喧哗?

    小兵回来凛报:“回皇爷,百姓带来的粮食,吃到今天差不多都吃光了,现在没有晚饭吃,所以都在哭。”

    刘备就将粮队官毛仁、苟璋叫来,问他们:“军粮可吃多少天。”毛、苟回答:“一万弟兄还可以吃二十多天。”刘备吩咐:“把军粮分发给没有晚饭吃的百姓。”毛、苟说:“大部分百姓都没有粮食了,一分发的话,要全部发光,明天我们要没有吃的了。”刘备说:“明天没有吃,到明天再说,今天先要安一安百姓的心。”

    张飞一听,心想,曹操不用杀来,我们已经完了,已经到了断粮绝草的地步。

    毛、苟奉刘备之命去分发粮食,百姓以为没有吃只要哭,一哭就会发粮食。哪知道这是最后一顿了。

    刘备横下了心,准备与百姓同归于尽。正在此时,外面进来一个老头儿。因为皇叔一向爱民如子,尤其现在是在间经患难之际,与百姓更是亲密无间。孔明也经常相请一些德高望重的百姓来商量事情,百姓有时也主动向皇爷、军师提些意见、建议等。所以,他的营头里百姓常出常进,是不加阻拦的。这位老者到刘备面前:“老汉见皇爷有礼了。”

    “老丈,你从哪里而来?面见刘备有何要事?”

    “皇爷,老汉从霸陵村顺来、敝村众百姓相请皇爷前往一行。”

    刘备想,我一路逃过,却带累沿途不少百姓跟我-起倒运,因为曹兵一到要滥施杀戮。我以为,凡是认识我刘备、相信我刘备的,都是我的子民,所以统统带了一道走。现在看来不行,首先是粮食已经没有了,那么让我跟这老者去一趟,向百姓作一番解释。所以立起身来:“老丈,前面带路。──三弟同往。”

    “好。”张飞想,我奉命保护你,你不叫我去,我也要跟牢你的。

    老者前面带路,出营头,往西北霸陵村而去、此时,太阳刚下山头,天上霞光万道。走不多远,前面一片树林。刘备跟在这老者后面,低着头一路向前,一路在想如何向百姓们解释,所以没有注意前面的老者。这老汉年纪虽大,却步履轻健,一进树林东绕西弯,转眼之间竟不见人影。刘备想,这么大的一个人,怎么会不见?便尚声喊道:“老丈在哪里?老丈哪里去了?”‘张飞见找不到老者,便对刘备说:“大哥,回去吧c”

    刘备非要找寻不可,一路往林中进去。老者还是不见,却看见许多车辆。每辆车上至少有十石米,都插着一面三角小旗,旗上四个字:“蒋琬献粮。”刘备一看,“哈哈!”笑出了声。俗话说:吉人自有天相,我刘备末干坏事,所以在急难之中有人助我。刘备知道,蒋琬,字公琰,乃是当阳县的县令,也是我兄长刘表的属下。

    蒋琬,是三国中一个杰出的人才,将来是诸葛亮的接班人。虽然他出身官卑职小,但是孔**眼识英雄,一眼便看出“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将他破格提拔,连连晋升,委以重任,并一再说:“公琰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资王业者也。”临终时,给后主刘禅上表说:“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蒋琬接替诸葛亮当了蜀汉丞相之后,“既无威容,又无喜色,神守举止,有如平日,于是众望渐服。”成为蜀汉后期的一根金梁。

    蒋琬估计刘备从樊城逃到这里,肯定要断粮了,于是便把粮米装上车辆,放在这里,命人去把皇叔引领到此。他自己却已离开当阳。因为荆襄已为曹操所占,他不愿在曹操手下为官,所以挂印而走,赶奔西川,投效刘璋去了。其实,他料定刘备今后必将入川,故而先到那里去等他了。当时,许多有识之士也和蒋琬一样,纷纷入蜀。因此,皇叔尚未入川,蜀中已有不少人在盼望他了。当时,有这样的童谣:“要吃新米饭,待等使君来。”这“使君”,便是指的刘备。所谓“吃新米饭”者,并非川里没有粮食吃,而是说刘备来了能过好日子了。

    现在刘备看见这许多粮米,回头对张飞说:“三弟,不妨事了!”

    张飞一看,旁边还有一席酒。张飞看见有酒最高兴。“大哥,回去命弟兄前来,把粮、酒拉往营中去吧。”

    两人回到营里,命弟兄把粮食、酒看运了回来。粮食交给毛、苟,一席酒菜在刘备寝帐里摆好。

    张飞招呼道:“大哥,用酒吧。”

    “愚兄吃不下。”

    “大哥不用,老张也不吃。”

    因为张飞见大哥自从军师一走,情绪十分低沉。三将军想,事情既已到了这个地步,曹兵要来,也阻挡不住;他不来,也请他不到。你这样愁眉苦脸有什么用呢?只有吃饱了肚皮,曹兵追到还可以抵挡厮杀。

    刘备心中明白三弟的意思,但一滴酒都喝不下。心想,我不吃不要紧,你三弟是大将,吃饱了才能打得动仗。所以刘备拿起筷子,略为动了一动。

    只要你动一动筷,张飞就算你吃了,于是便放足了张飞有名的“三大”,就是嘴巴大、喉咙大、肚子大,吃了个杯盘狼藉。这一桌酒极其丰盛,凭你张飞食仓大,也只吃掉了三分之一。手下人士来准备收拾掉,张飞说:“慢来!”阿戆立起身来,在寝帐中走来走去,双手拚命在肚子上不停地揉。刘备想,你吃到如此地步,总可以停止了。哪里知道,张飞把裤带松一松,然后再紧一紧,重新坐下来再吃。真吃得下吗?古代的大将就是这样,在战场上杀一日一夜不叫肚子饿。有得吃时,三顿并一顿,照样吃,而且还不会撑坏肚子。张飞心想,趁这时多吃一点,万一曹兵杀到就没有工夫吃了。然而,肚子毕竟是有限的,一席酒吃了半席,实在一点都吃不下去了。刘备想,幸亏我不想吃,就是要吃的话,看见这副吃相,也被你吓得不敢吃了。手下人准备来收拾,张飞还是说:“慢来!”小兵对他看看,心想,今天你能把这桌洒菜全部吃下去,我也服你!现在,你又吃不下了,不收掉放在这里做啥?这时候,张飞从帐壁上摘下一只皮囊,有近两尺深。皮囊的口子象大号的碗口那么粗。张飞叫小兵把口袋张开,他自己象倒泔脚一样,不管是鱼是肉,连汤带水,统统往皮袋里倒下去,半桌酒正好满满一袋。张飞把袋口扎紧,旁边挂好。有人问:今朝张飞为啥这样贪吃?不,不是贪吃。因为眼前情势紧急,曹操大军压境。现在吃了一顿,下一顿不知啥时候能吃,确实很难预料。别的不说,单说赵子龙连头带尾杀了三天,他的吃从哪里而来?喏,全靠张飞这一只皮囊袋。等一下曹兵一杀到,张飞上马时,就把这只皮囊袋挎在肩上,挂在腰间。他想,上马之后,不知啥辰光才能下马。打到后来,曹将肚子饿得打不动了,我却可以边吃边打,一手发矛,一手伸到皮袋里抓来吃的。这叫“左右开弓”!后来赵云杀了一夜之后,在长板桥头碰到张飞。阿赣听说老赵还要冲进曹营去救嫂嫂、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