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回 拜师伏台周济替身 追舟纵敌徐丁担罪

    第四回 拜师伏台周济替身 追舟纵敌徐丁担罪 (第2/3页)

!更是大放悲声:“啊呀,军师死得好可怜哪……嗳,天神天将,尔等好枉空!”

    他有气没处出,痛骂天神天将了:你枉空是神仙,风倒肯借的,老朋友的性命却不救,既不指点他,又不保护他,害得他枉死剑下!鲁肃如丧考妣,在帐上捶胸顿足,号啕大哭。

    徐盛、丁奉走到周瑜面前,禀道:“大都督,小将等交令。”

    周瑜接过令箭,往桌上一放。问道:“二位将军,其功非小!”――杀了他的亲兄弟还要嘉奖别人呢――“孔明首级何在?”

    “在此。请虎驾验首。”徐盛把死人脑袋呈上去。

    周瑜用左手把死人头的发帚抓牢,拎过来,暂时还不看。先要问个明白:怎么去杀的?谁下的手?诸葛亮临死时表现如何?是痛哭流涕,苦苦哀求,还是泰然自若,视死如归?待等问明之后,再全神贯注地把死人头看一遍,指着他的鼻子骂他一通:孔明哪孔明,你本事再大,结果还是死在我周瑜手里。故问道:“二位将军,尔等怎样将诸葛亮的首级拿下的?”

    徐盛答道,我们以为他一向料事如神,一定早已逃之夭夭。哪知上坛一看,他非但没有走,而且还在伏台。老实说,我们倒还有点不忍心下手,脱口说了声昏了昏了。不料一讲这句话,诸葛亮就把头颈拚命伸长。

    周瑜想,哎唷,孔明那么硬气,伸长了头颈等你们来杀?!这个人平常做事与众不同,死也死得别出心裁。又问:“那末,是哪位将军下的手?”

    “小将我!”丁奉双手拍着胸脯,骄傲地回答。――现在你还十分神气,马上就要叫你站不直了!

    “既然如此,为何首级却在徐将军的手中?”

    徐盛说:“因为这脑袋滚到了我的脚边,所以小将顺手拣起。”

    “噢哦!原来如此。”

    事情的前后经过都问清楚了。周瑜想,这下要仔仔细细来欣赏欣赏诸葛亮的这颗六阳魁首了。故而左手提着发帚,右手在死人头的后脑勺上一托,正好人面对肉面。周瑜带着几分得意和嘲讽的目光,对死的面孔注目一望――“嗳!徐、丁二将。”

    “在。”两人并口同声应和道。

    “尔等太觉过份了!”

    徐盛、丁奉有点糊涂了:说我们太过份了,这是什么意思?你叫我们去杀诸葛亮,我们一剑就他结果了,怎么又埋怨起我们来了?不知过份在什么地方,倒要问个明白:“请问都督,小将们哪里过份了?”

    “尔等缘何把孔明的须髯剃了啊?”――我叫你们去拿下他的头来,没有叫你们去刮掉他的胡子呀!

    原来周济同周瑜一样,没有胡子的。所以都督一看,就发现了问题。心想,孔明的三绺清须到哪里去了呢?就算在宝剑锋上带掉一些,也没有这么干净、彻底的呀!可是你们给他修了个面哪?

    且慢。难道周瑜连自己的兄弟都认不出来吗?的确一时难以认识。因为头装在身上时和拿下来以后是完全不同的。血一流干,头就会缩小,面色象香灰,无法与脑子里活生生的形象相比,就象大病初愈的人不能和健壮时相比一样。更主要的是,在周瑜的思想上,一直在想象出各种各样死诸葛亮的模样,根本没有想到会有第二者顶替。初看之后,第一个感觉是与活诸葛亮的形象面目全非,不象诸葛亮。至于象谁,一下子还来不及考虑。

    不过,这毕竟只是刹那间的事情。徐、丁二将还没有明白过来,还在回味着都督的问题:什么把他胡子剃了?谁剃的?周瑜已经认了出来,一看清这是自己兄弟的脑袋,大都督心如刀割,浑身无力。到底是同胞手足啊!活着是棵草,死了变成宝。他想,兄弟特地代我家眷来看看我的,刚刚从老远赶到这里,弟兄俩还没有说上几句贴心的话,就已经送掉了一条性命,而且是死在我的大将手中。兄弟死得冤枉,死得好惨啊!想到这里,不禁潸然泪下,滴滴嗒嗒淌在死人的脸上。泪眼中好象看见兄弟的头在自己手中摇晃:来不及了!来不及了!

    鲁肃一个人在闷哭,现在忽沉耳边还有人在啼哭的抽泣之声。他边哭边想,哪个好良心的在陪我一道哭呢?回头一瞥,见周瑜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比自己哭得更悲伤。心中暗暗骂道:你的做功倒不错,杀了人还要猫哭老鼠!假情假义假慈悲,别来这一套。再对周瑜一看,不象是装腔作势,眼泪如断线珍珠相仿,动了真感情,哭得很伤心。鲁肃倒觉得奇怪了:你千方百计要他死,为什么他真的死了,你又要这样痛心呢?鲁大夫把眼泪擦一擦干,撩着三绺清须探过头去一望――“哈……杀得妙啊!”――他还喝得出彩呢!“天神天将果然法力无边。”――他们会把人头掉换的。真所谓偷鸡不着蚀把米,害人即是害自己啊!

    徐、丁二将也觉得苗头不对。凑上来一看,“嘿……”哭笑不得。杀了大都督的嫡亲兄弟,那还了得!两连忙双膝跪下:“大都督,小将等真该死!怎么能把虎驾的胞弟杀了!请都督马上把咱们斩首,替你的兄弟报仇雪恨。”

    徐盛埋怨丁奉:“你这王八蛋瞎了狗眼!”――倘然看清了再杀,也不会错杀了;你杀错了人,害得我也要陪你去见阎王。

    丁奉责骂徐盛:“你这浑蛋也不看一看!”――你看出来杀掉的却是周济的话,我们也不必回来交令了,索性逃走了拉倒,还回来找什么死呢?!

    说也奇怪,徐、丁二将自从在七星坛上杀错了人之后,就象中了邪一样,一直要倒二十年楣呢。寿短的已经等不及出头了。幸好这两个人都是长寿的,丁奉要活一百多岁呢,可谓长命百岁,是江东最后一任――第六任大都督。等他死时,曹家的天下早已完蛋,北方由司马炎一统,建立晋朝已七年了。

    现在周瑜倒并不怪罪徐盛、丁奉,只恨诸葛亮实在奸刁恶毒。他想,冤有头,债有主,你跟我有仇,就来找我算帐。欺侮我兄弟,叫他做替身,害掉他一条性命,也算不了大丈夫!――这就是周瑜的逻辑!他自己几次三番暗算诸葛亮倒自大丈夫的。现在他听到徐、丁二将说出“报仇雪恨”四个字,心想,不错。人死了不能复生,哭又有什么用?就算自己兄弟命短夭逝。只有把诸葛亮抓回来,千刀万剐,碎尸万段,才能报我兄弟之仇,消我心头之恨。既然他没有从陆路上逃走,那末肯定是走的水路。马上追上去,估计还赶得上。于是,周瑜忍住悲痛,咬紧牙关,就把方才那支令箭拿起来,对着下面喊道:“徐、丁二将,速速驾舟追赶上前,将诸葛亮生擒活牛,将功抵罪。”说罢,把令箭往下丢去。

    方才两个人你推我让不肯接令,还要为孔明讨情,现在却把这支令箭象抢似的抢了就走。闯下了大祸,想再立功补过。心里都在怨孔明:我们本来就不愿杀你的,你能溜掉,大家太无事。为什么还要放一个替死鬼,给我们上当呢?害得我们差一点性命不保。你这一计要害三个人,太辣了。不要怪我们绝情,只有抓住了你来换我们两条性命了。所以,接了令箭就往外边飞奔而去。

    鲁肃看到现在,已料到孔明溜之大吉,无法追回了。因此对着周瑜笑道:“哈哈!都督,你不必相送军师了。”

    周瑜说,我哪里会去送他,我是要徐、丁二将抓他回来,再送他到来的路上去。

    鲁肃道,今天我跟你说了吧。上次草船借箭前夕,我跟他说,你三天交不出十万支箭的话,还是赶快逃回樊口山去吧。他说,不,我来得清,去得明,回去的时候一定要你们都督相送。我想,你都督是绝对不会送他的。现在你派徐、丁二将去追,我料定是追不上的,一路尾而去,恰似相送一般,正好如了他的愿。

    周瑜想,你这家伙专门吃里扒外,胳膊往外弯,今天不打自招。我不相信诸葛亮能插翅飞过江去!

    周都督和鲁大夫都在此地等待消息。徐、丁二将一口气奔到江边,幸得五百弟兄都在船上整装待发。两将跳上船头,吩咐立即开船,往南屏江口方向追赶。霎时金锣响亮,侧篷高扯,往东追去。

    如果你们在七星坛上看破机关,马上追上去,孔明是来不及逃的。但诸葛亮料定你们当场一定不看。等到周瑜看清,复番再追,为时已晚矣。

    孔明下了七星坛,向南屏江边急步奔去。虽然他平常踱惯方步,很少有人见他急匆匆步履慌乱的样子,但到事情紧急,危及性命之时,照样只得飞奔。此番他在江东一个多月,就奔了三趟:智激周郎,奔第一趟;第江初次交战,代理指挥,奔第二趟;今天逃回去,奔第三趟。一出山套,开已放明了。孔明想,前两次到江边来看,都没有发现赵子龙的船,现在肯定来的了。他奔到江边,站定身子对江面上一看,白茫茫一片,水天相接,船影全无。心里暗暗着急:怎么,赵云的船还是没有来啊?!啊呀,主公啊!你如此粗枝大叶是在拆自己的台脚!我死是小事,但汉室难以复兴了。你的三分天下,全靠在这次赤壁大战啊!要想在大火之中发财,站稳脚头,再图西川。现在基业刚要开头,你就出这么大纰漏。不过,孔明再一想,慢。这条江岸弯弯曲曲,或许赵云的船停泊在哪个港湾里,我看它不见,那末,让我来叫叫看。

    有人说,诸葛亮是以击掌为号的。其实,此时此地,击掌与呼唤并没有什么区别,毕竟离开七星坛已有一段路,不会有人听见的。再说,如果赵云在此,即使有人听见声音也不要紧:子龙的船假如不在,哪怕诸葛亮一声不吭,也迟早要被生擒活捉的。孔明打定主意,向江面的左右两边连续不断急促地喊道:“子龙!子龙!”连叫两声,江面上毫无回音。

    “啊呀子龙!”加了“啊呀”两字,还是不见动静。

    此时,耳内隐隐传来金锣之声。孔明知道这是水路上追兵赶来。心想,如果他们把南屏江的口子封锁住,那末我真的插翅难飞了。周瑜本来要杀我,现在他死了个兄弟,对我更是恨尽毒绝。把我抓住之后,肯定不会让我舒舒服服一刀毙命,必是要对我百船羞辱咒骂,然后把活活折磨死。与其这样惨死,还不如让我自己跳进南屏江中淹死,少受皮肉痛苦和精神摧残……诸葛亮居然也会弄到这等地步。这时孔明想,虽然我安排得一丝不苟,谁料想到最后会出这种事情来。看来大汉四百年江山,气数已尽,无可挽回了。因此,他对着江面大叫了声:“也罢!如若追兵赶到,只有待亮投江一死便了!”

    诸葛亮倘若真的把须髯一撩,眼睛一闭,朝江中一蹿,跳了下去,,这么大的江面,那尸首都没处捞。诸葛亮真的一死,别的我不担心,这书就没法说下去了。所以不能让他跳的。

    其实,赵子龙早就来了。两回书之前就说到他的渔船已经驶过了七芦湾了。赵云到此地,还未敲三更,孔明的初次登台还都不曾开始呢。赵云知道时光尚早,按照军师在锦囊上的吩咐,要等到天亮时他才下船呢。子龙是个细心人,他想,还有足半夜多时间,我这条船就这样停留在江边面上,万一江东的水巡哨看见,事情就麻烦了。他见两岸浅滩上的芦苇非常茂密,是个隐蔽所在,就把小船撑进对岸的芦苇丛中。赵云太谨慎了,其实不需要这样周到的。诸葛亮是这里的水军参谋官、长江总巡哨,所有的巡哨船都归他分拨调遣的,他叫你到南屏江来接他,自然不会让水巡哨闯到这个角上来。你只管放心好了。但是子龙并不知道,他以为总是小心无大错,所以孔明半夜里来看了两次,都没有发现。而他的那两声“嚯”,赵云倒都听到的,还以为什么动物的叫声或者是江东巡哨队的口令声、吆喝声,反而更加不敢轻举妄动。现在天已大亮了,但由于芦苇又高又密,加上诸葛亮心急慌忙,因此仍旧没有看见赵云的船。子龙等人心焦,天刚拂晓,就命小兵到外面看看刮的什么风。小兵把头探出窗外,阵阵晨风吹来,芦苇都往东南方倒。回复道,西北风。连看几次,都是如此。赵云想,西北风中,军师不会来的,他在锦囊中关照,要起了东风才好回去,就在此时,突然感到一阵狂风吹过,小船被浪头抛了几抛,船身剧烈地摇摆起来,子龙马上再命小兵去观察,见芦苇都转了向,一齐朝西北方倒去:东南风。子龙知道军师就要来了,所以他严密注视着对江的动静。片刻之后,就听到岸上传来了“子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