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回 燃微火甘宁袭重寨 擎密令毛苟窃大粮

    第十回 燃微火甘宁袭重寨 擎密令毛苟窃大粮 (第2/3页)

夏侯惇心中怦地一震。毕竟是都督,肩上重大,遇事特别敏感。心想,这班守营将都该死!尽管蔡中是自己人,但一去江东数日,我又不知内中详情,况且又带来了一个江东名将来,如何能不防,而这样让他们直闯中军营!极应该把他们挡在山脚下,先来禀报我。现在已经到了中军帐门口再来禀报,简直是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如果是奸细的话,还来得及抵挡?!幸亏是自己人,否则完了。夏侯惇虽然是个鲁莽匹夫,毕竟资格老了,苦头吃得多了,不得不学乖一点,所以也挺谨慎。他对夏侯青道:“贤弟,尔先出外观看,究竟怎样。”

    夏侯青已经喝得酒醉醺醺了。他站起身来脚步踉跄,摇摇晃晃出寝帐,上马提斧,到大帐上。一对醉眼朝外面一望,蔡中骑在马背上,边上另有一将,他断定这就是甘宁,便问道:“来者何许样人?”

    蔡中认识他叫夏侯青。便答道:“夏侯将军,蔡中有礼。”回头对甘宁介绍道:“甘大哥,这位是夏侯都督的堂弟,夏侯青将军。”

    此时,甘宁故意比蔡中落后一只马头的距离,所以蔡中要旋转身来对甘宁讲话。甘宁想,你就象一支已经燃尽的蜡烛一样,照明照到这个时候,可算是完成了你做奸细的使命,再留在我身边就成累赘了。难道我真的会下了马去和夏侯青见礼吗?当然不可能的罗。粮队最终还是要靠手中的家伙夺取,你不过就起了个导火线的作用。既然蜡烛已烧烬,那就先把你扫除了再说。兴霸将军的华盖方天戟从未离过手。嘴上敷衍道:“多谢蔡贤弟!”手中的华盖戟却往蔡中腰里“嚓!”刺进去。蔡中见华盖戟朝自己刺来,还没弄明白这是怎么回事,连啊呀都没来得及叫,已经一命呜呼完蛋了。甘宁把他从马背上挑下来,用力一甩,死尸抛了一地。怎么一个人有那么多尸首?因为三千吴兵见甘将军动手,便把五百个曹兵一刀一个,眼睛一眨,全部解决。甘宁纵马冲进大帐,大声喊道:“呔!贼将听了,甘宁奉命前来拿下粮寨。”

    夏侯青的满腹黄汤顿时吓成一身臭汗,酒也醒了。心想,你一个敢来劫粮,胆子真不小!这里有数十员大将,难道怕你一个人不成?“大胆甘宁,竟敢偷袭粮队。招打!”冲上前去当头一斧。

    甘宁想,事不宜迟,我要速战速决,一家伙就结果他,使你们都督猝不及防。只要把夏侯惇和曹洪打死,这座粮营就基本上属于我的了。所以,甘宁用足全力,举戟招架。只听“当啷”一响,夏侯青虎口震袭,斧头脱手,身子两晃,被甘兴霸挥过戟尖,“去吧!”“嚓!”迎面一戟,刺于马下。甘宁捧着华盖戟,等候夏侯惇和曹洪出来。他根本不知道曹洪不在此地。

    曹兵跌跌冲冲奔进寝帐报丧:“报禀夏侯都督,不好了,甘宁前来劫粮,蔡中和夏侯小将军都被刺死。”

    “哇呀……”一只眼吼叫连连。一面吩咐点炮,一面上马提枪,冲上大帐。少了一只眼睛到底不方便的,一下子还没有看见甘宁,还在叫唤:“甘宁在哪里?甘宁在哪里?”

    甘宁看得清楚,来者便是夏侯惇。虽然从未见过面,但是从他身上的打扮可以看出:帅盔帅甲,都督的装束;尤其是少一只眼睛,这是最明显的招牌。便冲上前去:“甘宁在此。贼将招打。”

    夏侯惇这才看清。心想,这家伙刁的,故意躲在我没有眼睛的一边。看见戟来,急忙举六轮点钢枪招架。“当啷……”掀不开。武器咬一在块,两匹马打圈子……

    炮声一响,众将全部上马执兵器,冲到中军帐,把甘宁团团围住。夏侯惇看见这么多大将裹住甘宁,心想,这些大将足够你受用了,我不必再动手。便卖一个破绽,退出圈,在一旁执旗指挥。

    此时,大帐上共有曹将三十九员:本来四十二员,走了一个曹洪,刀劈了一个朱灵,戟挑了一个夏侯青,故而还剩三十九员。当然,这些大将的本领参差不齐,但也各有千秋。如果这班大将一齐动手的话,甘宁倒可以休息了。你想三十几个大将要围成多大的圈子?三十几柄家伙长短不等,一齐戳出来,不是刺在自己大将的身上,就是劈在别的大将的家伙上,互相消耗自己的体力和功夫。甘宁站在圈子中心,他们还挨得上吗?因此,实际上是车**战:五、六个上去打,打了一会退下来,再换六、七个上去……。甘宁使出浑身解数,舞动华盖戟,左挡右拦,四下招架,力战众将。他今天抱定一个宗旨:除非战死,否则定要夺下粮营,决无退下山去之理。

    夏侯惇也在考虑:你既已上得山来,就不让你下去了,这叫上山容易下山难,一死方休。我手下这些大将盘不尽你一个人的气力,我倒不相信。

    这里的激烈交战,再说山下。马忠很为甘宁担心,但分身无术。正在此时,长江面上金锣响亮,驶来八十条大船,船上有三千吴兵,由文官吕范率领。船进口子,吕子衡上岸。问马忠,粮队可曾拿下否?

    马忠道,你听,山上杀声震天,谅必甘将军正在恶战。我又无法去帮忙。

    吕范想,甘宁一个人要夺下粮队是困难的。弄得不好,粮营没有夺下,反而伤了一员虎将。让我想个办法帮帮他的忙吧。吕子衡虽是文人,但打仗有奇智。往往力不及以智取胜。将来关羽走表城,一半也是吕范算出来的。文能胜武,柔能克刚,将在谋而不在其勇。吕范对马忠说,此间的粮寨都督是夏侯惇,据说此人今年在博望、新野被孔明烧得焦头烂额,我料定他听到“火”字特别害怕。现在你我手下各有三千弟兄,每人背上有两个火把。只要大家有一万二千只火把点旺,就是一片小小的火海,可以映得半山红遍,同时命弟兄齐声高喊:“火烧粮队,烧得厉害啊!”夏侯惇听了一定会吓得弃寨而逃。用此疑兵之计退敌,你看如何?马忠说,倒可使得。

    于是,命六千弟兄把一万二千个火把拔出来,在风中点旺,顿时山下彤彤红一片火光。吴兵齐声高喊:“不好喽!火攻来哉!烧得厉害啊!”

    山坡上各座营帐里的曹兵听见叫喊声,对山下一看,火光熊熊,正不知来了多少吴兵吴将。不管三七二十一地跟着起哄:“不好喽,火攻厉害!火烧粮队啦!”十万曹兵吼声如雷,恰似天崩地裂、山呼海啸一般。一边喊,一边丢下营寨,象潮水般地涌向半山。

    中军帐里的数十员曹将正和甘宁杀得起劲,忽听外边一片罗唣,声音越来越响。那些退在一旁等待换班的人首先听清弟兄们在喊“火烧粮队,烧得厉害”。心想,对了,周瑜绝不会只派甘宁一个人来攻打粮队的,肯定后面有人接应,现在果然火攻来了。我们的本领比甘宁差得远呢,几个战他一个都勉强,看来一时之间不可能把他杀败。等到下面的吴军杀上来时,那就更加危险了,我们不是被杀,就是烧死。有些本领蹩脚的大将已经开始溜了。钻出中军帐一看,果然前山一片火光,小兵都向山上逃来。心想,既然前山失守起火,说明聚铁江已被他们夺去了。前山不能走,快向后山溜。

    这也要怪夏侯惇自己不好。他这粮营都督责任虽重,平时事情却很少,闲着无事就与这班大将聊天扯皮。讲什么呢?大多是讲诸葛亮火烧博望、火烧新野。讲得绘声绘色,活龙活现,有时还要添油加酱地进行艺术渲染,夸大事实。他无蜚是为了炫耀自己:这么厉害的两场大火,照样没能把我烧死。说明我命大、福大、本事大,烈火炼真金。不料他的这些闲言碎语起了很大的副作用,听得这班曹将毛骨悚然,谈“火”色变。大家都知道诸葛亮在江东帮助周瑜用兵。心想,这火攻必定是孔明安排的,他放的火要么不烧,一烧就没救,厉害得不得了。今天我们挨上了,看来不死也要脱层皮,趁早溜走为妙。所以看都不敢多看,拔脚就逃。

    大帐上的曹将越打越少,圈子也越打越稀了,他们一边往后山逃,一边还在瞎叫:“火烧厉害啊!”不无片刻,大帐上只剩下七、八个大将了。本来几十个人凑在一起,人多手杂,这里挑一枪,那边砍一刀,围着一个人打,好象在玩游戏,十分有趣。现在见别人都已滑脚溜走,谁还有心思再打!轰地一散,全部跑光,就剩下独眼龙一个人。

    甘宁打得浑身臭汗淋漓,晕头转向,只要见刀枪近身,就用戟挑钻打,穷于招架,十分专心,根本不知道外面发生的事情,见曹将一下子全部逃光,也弄不懂是怎么回事。心想,我本来就不找他们,他们逃走当然最好,不去管他。顿时勇气倍培,拨转马头,直扑夏侯惇。“贼将去吧!”迎面一戟刺去。

    夏侯惇也早已慌了手脚。心想,我脸上的伤疤才好,胡须刚刚长得象样一点,又要烧啦!又看到四十来员部将全都逃光,只剩下光棍一条,更加胆怯了。心想,我是出名的逃走大王,今天这班大将比我逃得还快。因此,他根本无心恋战,丢下令旗,圈马便逃。

    甘宁也不追赶。他想,我要的粮食,而并不一定要你的命,让你逃生去吧。他在寝帐、大帐、内帐等地跑来奔去,仔细地搜索了一遍,一个现象将都没有,小兵也逃得不剩一个。

    兵败如山倒。十万兵将向着后山狂奔乱窜。

    甘宁放下画戟,擦一擦满头的大汗,喘一口气:嗬,真不容易啊!这时才听清曹兵叫喊的是“火烧粮队”。回头一望,山脚下火光冲天,果然厉害。甘兴霸这惊非同小可:谁在放火?一蓬火把这座粮营烧光,我与四十来员大将这半天工夫不是白打了吗?正要冲下山去看个究竟,吕范上山来了。吕范向甘宁说明山下的火是用的疑兵之计。兴霸这才放下心来,明白了曹将为什么会逃得这么突然,夏侯惇为何又匆促逃命,原来这都是吕子衡的暗中协助。便道:“多谢吕大夫相助!”

    吕子衡和甘宁来到夏侯惇的内帐,找到了记载曹营粮草的帐册。上面写得分明,这里的大粮一面支出,一面解来,始终保持一百六十万石。但在十八日的半夜里又有焦触、张南解来十万石,所以帐面上最后的结存的大粮数字是一百七十万石。两人到外面一看,一石一袋的粮米从中军帐周围一直堆到沿江一带,层层叠叠,就象一条巨龙蟠据在聚铁山上。真是堆积如山。

    甘宁对吕范讲,粮队虽然攻下来了,但这许多粮米要搬下山,装上船,实非容易之事。你看怎么办?

    吕范说,我们三人共带来九千军队,需要分一分工。首先,请你甘将军带领一千弟兄,准备硬弓强弩,守在后山隘口上。因为我用的这条疑兵计是攻其不备,夏侯惇一时惊惶,弃寨而走。但当他逃到了山下之后,他一定会有所醒悟,发觉自己上了当的;再加上他想到丞相将如此重任交托给他,所负的责任十分重,回去无法交代,必定要来复夺粮寨。所以要把守好,不让他上来。好在后山地势险要,山路陡峭,是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紧要去处,一午兵也足够了。另外六千弟兄排成三十队,每队两百人,用蚂蚁传物的方式向江滩运米。

    甘宁说,两百个人一行,恐怕不能从江口排到这里半山腰吧?

    吕范说,不妨。这半山附近的米,倒只要用一千弟兄就够了。你看,曹操架着这十辆槽车,如同龙骨水车相仿,就是专门用来装卸米包的。一千弟兄只消把这叠得很高的米包墙推倒,直接往槽车上丢去,米包就会象流水似的泻下山去。运米的事,由我来指挥。

    甘宁想了一想,说,这样一来,江边装船的弟兄只剩一千了,恐怕太少。

    吕范说,这也不妨。我方才看到,马将军俘虏了三千曹兵在那里,不是也可一用么?

    甘宁大笑,说,子衡先生真有办法。

    的确,照吕范的办法运米,有秩序,装起来也方便。但也没有考虑到除了自己按都督的命令运米外,诸葛亮也会插一手,派人来偷粮的。如果每人一包从山上背到船上,上下往返,就必然会把江边的消息带到半山来。吕范得悉后,定要告诉甘宁,甘宁听说另有一批人来运米,肯定要下山察看一下,毛、苟就有危险。而孔明料定他们不会用这样的笨办法来搬运的,估计到有人会想出蚂蚁传包的简便办法。这样,每个人都是原地不动地站着传递,孔明就有机可乘了。靠近江边的吴兵看到毛、苟他们后,只能告诉相邻的弟兄。两百人的长长队伍,不是每个人都愿意把江边的消息告诉别人的,因为这不是传命令,而是不必他们多管的闲事。只要两百人中有一个不传,消息就会中断,到不了半山了。再加上甘宁守在后山,更加得不到他们的消息。

    大家立即按照吕范的布置行动。甘宁带了一千兵,到后山隘口,准备好弓箭,谨防夏侯惇来复夺粮寨。吕范亲自指挥运米:半山的米包在十条槽车上“辘……”直向江边滚去;三十行人力传送带,象梭子似地把米包“唰……”泻到江边。马忠带了一千吴兵、三千曹兵准备装船。吴兵见江边的米包已经堆得很高了,担心来不及装船,便问马忠,要不要装船?马忠说,你们着什么急,等一下好了。我们装起来的速度比岸上要快得多,一下子就可以装完,不如等它积得更多些,我们一起装完,免得中途又要停下来等他们。

    其实,你还是有几包装几包,宁可装完了停下来等他们的好,多少不可以拿一点;你想等一下一起装,那就一包都不给你了。

    正在此时,口子外面驶来一百零八号大船,后面跟着三里长的木排,浩浩荡荡朝聚铁江驶来。第一只大船上扯着两面旗,一面是“严州解粮官正”,另一面是“严州解粮官副”;都没有姓氏的。船头上站着毛仁、苟璋;苟璋手里捧一支将令。三千军士都穿着两套号衣,外面一件是“孙、吴”,里面是“刘、汉”。

    马忠听见锣声,对口子外一看,来了许多船只,见头不见尾,抬头一看旗号,是严州解粮官。心想,解粮怎么解到这儿来了?便命手下问一问。

    吴兵喝道:“呔!我的哥,你们到这儿来干什么?”

    刘家小兵听说聚铁山的一百六十万石粮食可以冠冕堂皇地去偷,个个眼珠碧绿,手心发痒,把军师锦囊上的吩咐早已背得一字不差,滚瓜烂熟。故回吴兵道:“我的哥,咱们从严州解押军粮和棉军衣到三江口,正好大都督刚要出发。都督想到你们运粮的人手、船只不够,要来往几次,太麻烦了。所以叫咱们帮个忙,从水营上拖些木排来,把粮米一下子全都运走。”

    马忠想,原说解粮怎么要那么多船,却还有棉军衣呢,这个东西又轻又大,最占地方。这许多船只、木排,再加上吕大夫的八十号大船,那一次完全可以装完了。都督这个主意妙得很,水营上反正今天没有多少人了,空放在那里也没事干,先用来装米倒很好。哪里知道人家是特地去租借来的,租费还欠在那里呢。马忠倒很高兴,吩咐手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