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回 招雄魂刘备设灵台 谋奸事彭羕寄反书

    第十六回 招雄魂刘备设灵台 谋奸事彭羕寄反书 (第3/3页)

闹。因此,刘备按兵不动。

    却说建安二十五年的这一年,魏国又有天翻地覆的变化。曹操在洛阳,自葬关羽以后,每夜合眼便见关羽,头脑痛不可忍,遍求良医治疗,不能痊可。后请得神医华佗诊脉视疾,又疑华佗与吉平同道,乘机害他,将华佗酷刑追拷,置其死地。自杀了华佗,病势愈重,又忧吴、蜀之事。近臣多有劝他废汉立魏,早正大位,曹操不允。一日,梦见三马同槽而食,疑是马腾父子为祸,而马腾早亡,不知此兆主何吉凶。有人说:“禄马,吉兆也。禄马归于曹,王上何必疑乎?”殊不知这正暗示了司马懿父子将篡魏业。这一夜,曹操就寝卧室。至三更时,觉头昏目眩,极不舒适,就起身离床,伏几而卧。忽闻殿中声如裂帛,曹操急看时,见伏皇后、皇子等二十余人浑身血污,立于愁云之中,隐隐可闻索命之声。曹操拔剑望空砍去,又是一声响亮,惊倒于地。近侍救出,迁于别宫养病。次日,觉气闷喘急,目不见物,急召曹洪、司马懿等人同至卧榻前嘱以后事,群臣涕泣领命而出;曹操令近侍取平日所藏名香分赐诸侍妾,又吩咐设立疑家七十二:“勿令后人知吾葬处,恐为人所发掘故也。”嘱毕,长叹一声,泪如雨下。须臾,气绝而死。寿六十六岁,正是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七。

    魏王既薨,众官用金棺银椁将操入殓,星夜举哀,遣人往各处去报丧。华歆等人谄事魏王,草拟诏书,威逼献帝应允。献帝只得听从,故下诏即封曹王为魏王、丞相、冀州牧。曹丕当即登位,威逼献帝,更甚其父。其时,报称石邑县凤凰来仪,临淄城麒麟出现,黄龙现于邺郡。于是众官商议:种种瑞征,乃魏当代汉之兆,可安排受禅之礼,令汉帝将天下让于魏王。遂入见献帝,威逼汉帝禅位于魏王曹丕。献帝迫于无奈,只得令近臣草禅国之诏,令符宝郎责捧诏玺,引百官直至魏王宫献纳。曹王受了八般大礼,登了帝位,改为黄初元年。国号大魏。遂降旨封献帝为山阳公,即日便行。暗嘱心腹将献帝弑于山阳道中。

    曹丕继了父位,又篡了汉室,恐弟兄三人前来争夺,又设计陷害同胞手足,首先割去了曹彰的兵权,使他一气之下,命赴阴司。后再分遣二使往曹植、曹熊问不来奔丧之罪。曹熊惧罪,自缢身死。曹植因恨曹丕专横,终日与手下饮酒消愁,闻使命至,端坐不动,不加理睬。曹丕深恨他悖慢无礼,令他缚至大殿问罪。曹丕之母卞氏,听得曹熊缢死,心甚悲伤,又闻曹植被擒,心中大惊,出殿哭谓曹丕道:“汝弟植平生嗜酒疏狂,盖因自恃胸中之才,故而放纵。汝可念同胞之情,存其性命。吾至九泉亦膜目也。”曹丕被母这么一劝,假惺惺道:“儿亦深爱其才,安肯害他?今正欲戒其性耳。”遂出偏殿,召曹植入见。自有那唯恐天下不乱的臣子劝曹丕道:“子建怀才抱智,终非池中之物,若不早除,必为后患。”曹丕思忖再三道:“母命不可违。”近臣道:“人皆言子建出口成章,主上可召入,以才试之。若不能,即杀之,若果能,则贬之,以绝天下文人之口。”曹王听从此言,便与曹植道:“吾与汝情虽兄弟,义属君臣,汝要敢恃才蔑礼?首先君在日,汝常以文章夸示于人,吾深疑汝必用他人代笔。吾今限汝行七步吟诗一首。若果能,则免一死,若不能,则加重治罪,决不姑恕!”曹植道:“愿乞题目。”当时殿上悬一水墨画,画着两只牛,在土墙下格斗,一牛坠井而亡。曹丕就指画言道:“即以此画为题。诗中不许犯着‘二牛斗墙下,一牛坠井死’字样。”曹植心想,这还不容易?便行了七步,其诗已成。诗云:

    两肉齐道行,头上带凹骨。相遇块山下,数起相搪突。

    二敌不俱刚,一肉卧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气不泄毕。

    群臣闻之大惊,暗赞曹植的文才是空前绝后的了。曹丕并不满足,又道:“七步成章,吾犹以为迟。汝能应声而作诗一首否?”曹植深知其兄的险恶用心,又不敢不应,便道:“愿即命题,曹丕道:“吾与汝乃兄弟也。以此为题。亦不许犯着‘兄弟’字样。”曹植略一思索,脱口而出道:“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后有谓东阿王七步诗为:“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其母闻之,从殿后转出,潸然泪下,说道:“兄何逼弟之甚耶?”曹丕慌忙离坐道:“国法不可废耳。”于是将曹植贬为安乡侯。曹植拜魏上马而去,由此得了病症,不久便发了疯。因此,后人都说,曹丕之奸,更甚于其父。

    却说刘备病中,常思起兵伐吴,每每梦见关羽,从梦中哭醒。因而病势好转甚缓,魏国之事,众文武都不敢禀告。这一日。觉身子稍可,便临殿召集文武,商议伐吴之事。待文武参见毕,刘备道:“众位先生,列位将军,云长遇害已有二月余,孤病中初愈,与众位商议伐吴事宣,与云长报仇雪恨!”

    一向担心的事情到底还是提了出来,孔明起身道:“闻东吴将关羽首级献于曹操,操以王侯礼祭葬之。”

    悲伤过度的刘备听到孔明这句话,很觉新鲜。忙问道:“此何意也?”

    孔明道:“此是东吴欲移祸于曹操。操知其谋,故以厚礼葬关公,令王上归怨于吴也。”

    刘备把一世对曹操的仇恨全部迁移到了孙权的身上,咬牙切齿道:“孤与东吴,誓不同日月也!吾今即提兵问罪于吴,以雪吾恨!”

    “不可。方今吴欲令我伐魏,魏亦欲令我伐吴,各怀诡计,伺隙而乘。王上只宜按兵不动,待吴、魏不和,乘时而伐之,可也。”

    刘备恨不能一步踏上南国强土,立斩孙权,哪里肯听孔明的这番话,说道:“如今看来,江东之奸,有甚于操。孤先吞吴,再灭操贼。军师不必阻谏,旁侧请坐。”

    孔明好像被人泼了一盆冷水,从头凉到脚底。他的话一向被刘备言听计从,这几日来,居然接二连三地遭到回绝。这使孔明既后悔,又难堪。心想,桃园弟兄的确情深意长,非常人之比,但征伐之事是复兴汉业的大事,更甚于弟兄私情。主公被弟兄之情缠绕得心烦意乱,看来劝阻伐吴,还得费一番周折。孔明遂不复言语,一旁坐定。

    另一边座上又有人起身,“云启奏千岁。”

    刘备听声音已知是赵云,便问道:“四弟,有何奏来?”

    赵云谏道:“国贼乃曹操,非孙权也。操欲篡汉,神人共怒。陛下可早图关中,屯兵渭河上流,以讨凶逆,则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若舍魏以伐吴,兵势一交,岂能骤解。愿陛下察之。”

    刘备恨道:“孙权害了吾弟:又兼傅士仁,糜芳、潘璋、马忠等皆有切齿之仇,啖其肉而灭其族,方雪孤恨!四弟何阻耶?”

    赵云道:“汉贼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愿陛下以天下为重。”

    刘备怒道:“孤不为弟报仇,虽有万里江山,何足为贵?”遂不听赵云之谏,摆手示意他退下。

    孔明和赵云一文一武,可称是刘备开创汉业的第一心腹,居然所谏之言不为刘备所采纳,大家都知道主公刘备这一次是铁了心的要伐吴了,即使是九牛二虎之力也难拉回,所以大家也就不敢再多言多语,免得刘备火冒三丈,翻脸无人。别人都不敢讲,可有些人不得不讲,为什么呢?因为孔明一得到关羽身亡的消息,就把那些得力的文武召到了府中,说明了利害关系,要众人齐心协力劝阻刘备不去伐吴。因此,马超一见赵云退下,也不去考虑刘备对反对伐吴的人是怎样反感,接着上前道:“臣启奏大王。”

    “孟起,何事禀来?”

    马超铮铮有词:“以臣之见,蔓凶除暴,拯救万民于水火之中,乃天下人之首任。臣初时归汉,亦因大王向以天下为重,与操贼誓不两立。大王如今得三分天下,首当灭魏、再伐东吴,臣不辞水火,愿战死沙场!”说完,心里想,说不说由我,听不听由你。

    刘备心头之火一蹿一蹿,恨不能眼中喷出怒火,助他伐吴的人一个也没有,都是做劝客的,而且讲得头头是道。只因马腾与他同是汉室志士,刘备不便与马超顶真,否则早已骂他个不识好歹了。心想,你们都是一条边的不听我的话,那我就一条边的不用。我就不信殿上这许多文武都不想伐吴的?二弟的仇怎可不报!便亦将手一摆,“孟起不愿伐吴,便留于蜀中,孤不勉强。”

    一个个都被刘备斥退,大殿上顿时肃穆起来,因为像这种场面,文武都觉得再劝也没意思,所以都免得开口。可有一人大感为难,劝又不好,不劝也不好。他就是魏延。其实对伐吴的事,魏延并没有自己的观点,如果命他去,他不反对,不命他去,也没意见。本来他可以不劝刘备的,只因为孔明早已嘱咐过他,今日上殿前还暗示过他。魏延一向惧怕孔明,不敢不劝几句,可明摆着必遭刘备训斥一通,所以魏延犯难。心想,刘备是不会听从我的劝谏的,看来只得冒着被骂几声的危险,忍耐几下。便闪了出来,“魏延启察千岁。”

    刘备已经受了三个人的气,正因为一个是军师,一个是四弟,一个是世侄,不便发难。现在见魏延神情惶惊地走上来,一眼就看出了他的心思。尽管魏延也是堂堂都定侯,身居汉中太守的要职,便比起前面三位来,容易说话得多了。刘备不等魏延开口劝说,便将面孔一板,大声道:“文长,若是劝孤休伐东吴,且免开尊口!”

    被这样一说,倒弄尴尬了魏延,话到口边又咽了回去,但走了出来一句话也不说,怎么交代得过?魏延脑筋一转,脸上堆满笑意,说道:“主公伐吴,乃是报君侯之大仇,全桃园之大义,理所当然。杀尽吴儿,踏平江东,亦某之夙愿,魏延岂敢相阻东征大事?”

    话题一转,引起了刘备的兴趣,因为今天还是第一次听到这样顺耳的话,只当魏延与自己同心。遂缓和了一下口气道:“文长,孤今起兵,汝当如何?”

    魏延想,不好了,汉中王要和我定下主意了,要是赞成了东征,今后就再难在孔明手下为将了。便将眼睛朝孔明看去,只见孔明对他横眉怒视,魏延只觉身上像触电一样,马上将目光移到刘备的脸上,脱口而出道:“大王当以大局为重,魏贼灭,则吴势孤,大王便可一统天下。”

    刘备听他一句进,一句出,搞了半天仍然劝自己不要伐吴,一口气实在忍不住,大声骂道:“尔这匹夫,大殿饶舌,速速退下!”

    魏延“嚯唏——”一声长叹,满脸晦气地退了下去。心想,我是受人之托,身不由己。多少年来,没少挨骂,甚至还要杀我的头,今日骂这几句我也不在乎,总算也完了一件心事。

    大殿上当真没有人赞成刘备伐吴?有,非但是有,而且大有人在。有的人明知东征将给汉业带来不利,将是一次战略上的失误,但为了报答刘、关、张三兄弟的知遇之恩,挺身而出,也有的是因为惋惜关云长的死,又见刘备伤心到了极点,以为只有伐吴,才能将汉中王从悲愤中解脱出来。但也有的人是因为好战,而跃跃欲试。当时,老将军黄忠便从座上抬身,朗声道:“汉中王千岁,昔日长沙荷蒙君侯不杀之恩,老汉铭心镂骨,常记在心。千岁若起兵东伐,忠当为先锋,赴汤蹈火,血战沙场,补报君侯。”

    语未毕,又有一人出班,健步走到黄忠身旁,向上拱手道:“汉中王千岁,老夫虽则年近九旬,筋骨尚健,驱驰疆场不在话下,愿助千岁共往东吴,与君侯报仇雪恨!”

    刘备一看,差一点笑了出来,原是老将严颜。心想,一个七老,一个八十,鬓发雪白,胡须染霜,这大把年纪叫他们上战场去厮杀,岂不被东吴笑煞!可抬头仔细打量一下他俩,满面红光,精神如故,简直像一对血气方刚的小伙子,便点头赞道:“二位将军果然老当益壮,孤出兵伐吴,全仗二位将军出力。”

    黄忠、严颜二人听了刘备的话,当即表示道:“我等愿效死力,以报王上之恩!”

    只要有人开了一个头,愿战的人就接踵而来,马上闪出了一大批战将,其中要数刀王阳群更为理直气壮,走到刘备面前一躬到底:“臣奏千岁:江东久有窥汉之心,谋害君侯,其奸相已露,江东不可不伐,臣愿助主公扫荡东吴,与君侯报仇!”

    阳群自投奔刘备以来,一直很祟拜关云长,不仅因为关羽为人正直,而且他的刀法天下绝伦,无人可敌。因为自己的老师蔡阳一世未遇敌手,就是死在关云长的青龙刀下,所以想象不出关羽到底刀法好到什么程度,尤其在昔年攻打近天岭的时候,曾见赵云使过一路关家“春秋刀法”,,可称变化无穷,神鬼未测。因而对关云长早已在心中暗暗佩服得五体投地,殷切希望君侯早日入川,便要拜他为师,向他讨教刀法。如今关羽一死,阳群惋惜之余,对江东切齿痛恨,把为关羽报仇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时间,叫战呼声渐高,大殿上站满了文臣武将。这样一来,刘备心中有了底,遂说道:“待孤调齐人马,即刻出兵。”

    正是:

    为念当年同誓死,忍教今日独捐生!

    欲知刘备伐吴可曾成功,且看下回分解。

    如果觉得《评书三国》好看,请把本站网址推荐给您的朋友吧!88106 http://www.8810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