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将须行激将法”——《三国演义》中的激励谋

    “请将须行激将法”——《三国演义》中的激励谋 (第2/3页)

示“万死不辞”甘愿牺牲自己,去离间董卓和吕布。

    尊重人才,不仅表现在充分肯定其才能和待之以礼,关键在于尊重其意见,采纳其建议。吕布被围下邳,陈宫建议他带一部分军队驻扎城外,以成“犄角之势”,他回答:“公言极是。陈官又建议他引精兵断曹军粮道,他也“然其言”,但就是不干。因为对他来说,妻妾的几滴眼泪比陈宫的建议还要重要,结果束手就擒。霸王项羽,虽然口中称呼范增为“亚父”,可就是不听其计,气得范增弃他而去。因此,尊重人才的实质是尊重他们的意见。

    信任

    信任,是人的一种精神需求,是对人才的极大褒奖和安慰。它可以给人以信心,给人以力量,使人无所顾忌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信人,—要信其德。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由于有时情况一时不明,由于可能产生的流言蜚语,特别是由于妒能者的诬陷进谗,以致怀疑人才、毁灭人才的悲剧古今擢发难数。所以,作为一个管理者,知人一定要深,信人一定要笃,要善于在复杂纷坛的现象中明察是非。太史慈被孙策擒住,孙策待之甚厚,太史慈投降,并提出去收拾“余众”,以助孙策,两人约好第二天中午回来。太史慈去后,孙策手下之人都说太史慈不会再来,孙策却深信不疑。第二天,太史慈果然带领一千多人如约归来。长阪坡前,赵云因在混战中丢了刘备家小,便返身杀回敌阵找寻。靡芳不知其情,告诉刘备说赵云投了曹操,张飞也帮腔道:“他今见我等势穷力尽,或者反投曹操,以图富贵耳!”深深了解赵云的刘备坚信:“子龙此去;必有事故。吾料子龙必不弃我也”,子龙从我于患难,心如铁石,非富贵所能动摇也”。刘备征吴时,有人向他报告:“老将黄忠,引五六人投东吴去了。”刘备听后笑着说:“黄汉升(黄忠字)非反叛之人也。吴彝陵大战前夕,诸葛瑾请求去蜀求和,张昭向孙权吹风说,诸葛瑾是借故入蜀,必不回还。孙权追述了诸葛瑾过去的言行,驳斥说:“今日岂肯降蜀乎?孤与于瑜(诸葛瑾字)可谓神交,非外言所得间也。”上述这些是多么可贵的信任!

    在那个时代,一人犯法,罪及妻孥,甚至祸连九族,但诸葛亮用人却是非分明。五出祁山时,都护李严因没有备好军粮,怕诸葛亮见罪,就谎报军情,又在后主前诬陷诸葛亮。诸葛亮虽将他削为庶民,但仍任命李严的儿子李丰为长史。这样对李丰信任,确实难能可贵。

    《三围演义》还以一些昏庸之主的失败告诫后人,切莫偏听偏信,妄生疑心。官渡大战时,袁绍听信审配所言,任意联想,怀疑许攸是曹操奸细,逼得许攸终于投曹。后又听信郭图谗言,要对张郃、高览问罪,逼得张、高两人也降了曹操。刘禅听信宦官谗言,竟怀疑诸葛亮有“异志”,把他从北伐前线召回,以致贻误一次战机。吴主孙皓,怀疑陆抗通敌,罢其兵权,结果加速了东吴的灭亡。

    信人,二要赖其才。刘备仰慕诸葛亮经天纬地之才,授任于败军之际,托命于危难之秋,让诸葛亮总揽军政大权,因此得展骥足,建立了不世功名。孙权因素知陆逊有奇才,几次在关键时刻委以重任,使这位年轻的将领名彪史册,大展宏图。而无能的蜀后主,根本不了解敌我力量和前线战况,却听信谗言,嫌姜维屡战无功,竟要找人替代他,逼得姜维避祸沓中,造成西蜀布防上的漏洞,导致日后的兵败。可见,选人要明,既用则信,敢于授权,放手使用,是调动部下积极性,充分发挥其才能的重要因素。

    既信其才,就要用之以专,决不能一职几任,职责不明,互相推诿,互相掣肘,制造内耗。孙权准备袭击荆州,一开始却要他的堂弟孙皎和吕蒙同去。吕蒙明确表示:“主公若以蒙可用则独用蒙;若以叔明(孙皎字)可用则独用叔明。岂不闻昔日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事虽决于瑜,然普自以旧臣而居瑜下,颇不相睦;后因见瑜之才,方始敬服?今蒙之才不及瑜,而叔明之亲胜于普,恐未必能相济也。孙权堪称明主,听后恍然大悟,遂拜吕蒙为大都督,统一掌管江东各路军马。

    信人,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特别是尖锐鲜明的反对意见。不同意见或反面意见,并非异端。它常常是独立思考的产物,是知识、才能的显露,是正直、忠诚、负责、勇气的表现。而目光敏锐,独立思考,见解独特,多提意见,正是人才的特征之一。但古往今采,许多人听不得不同意见,对提意见者反感、讨厌,甚至怀疑在拆台、捣蛋。这是信人的心理障碍。田丰不同意袁绍出兵,便被袁绍抓了起来。沮授建议袁绍“缓守”,也被袁绍关了禁闭。象袁绍这样的昏货,在他手下,不作拍马逢迎之流,也得缄口不语,哪能发挥人才的作用?

    信人要有广阔的胸怀。还有一种领导,只允许手下的人才能低于自己,功劳小于自己。在这种情况下,他倒可以信你、用你。否则就要疑神疑鬼。俗话说:“威高震主,才高招忌。”这正是对许多辛酸历史教训的概括。袁绍之杀田丰,曹操之杀杨修,后主之疑孔明,无不与此有关。这告诫人们,管理者必须气度恢弘,才能做到信人不贰,始终不渝,才能用好那些超过自己的人才。否则,手下人会聪明不可用尽,才能不可使尽,见好即收,略显而止,甚至激流勇退。那只能浪费人才的效能,影响事业之发展。

    关怀

    关心、爱护,是人的精神需要。它可以沟通人们的心灵,增进人们的感情,激励人们奋进,挖掘人们的潜力。人才是血肉之躯,人才是人不是神,人才也需要物质的保障,需要切实的安全,需要可靠的归属,需要情的温暖,需要爱的抚慰。曹操兵败淯水,失了典韦,回到许昌后,立祀祭典,并封其子典满为中郎;平了辽东回到许昌,大封功臣,没有忘记死去的郭嘉,表赠郭嘉为贞侯,把其子收养在自己府中。曹操的这些行为,既是出自对已故人才的真诚惜怜,又是感动和激励活着的人的一种艺术。赵云为救阿斗,在长阪坡前几进几出,杀得血满征袍,当他把怀中沉睡的阿斗递给刘备时,刘备接过扔在地上,愤怒地说道:“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他这种爱部将胜过爱亲子的表演,使赵云感激涕零。“无由抚慰忠臣心,故把亲儿掷马前”。刘备这一招收到了抚慰人心、凝情聚力的良好效果。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并表示把马谡家小当作自己家小看待,感动得“大小将士,无不流涕”。诸葛亮的真切情意,既使马谡死而无怨,又编织了和部下之间千丝万缕的感情联系,激发他们尽心尽力。

    现代管理者借鉴《三周演义》中的用人谋略。就要注意以情感人,以情催人。当然我们今天提倡的感情,远非曹操,刘备所栽培的感情。它是建立在共同理想基础上的同志间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关心。它要更纯真,更美好,更高尚,更具有持久而强大的威力。

    无数事实已经证明,感情投资有时比奖金更能唤起人们的工作热情,它所带来的效益往往不亚于通过基本建设投资,扩大生产能力所创造的价值。重视“感情投资”,已经成为许多成功企业家的经验之谈。

    (四)“不亲冒矢石,则将士不用命”——“则”的激励在《三国演义》中,对孙策其人着墨不多,但形象十分鲜明。他臂力过人,武艺高强,勇猛无比,作战身先士卒,人称“小霸王”。在平定江东时,他每每冲锋陷阵,手下人很为他担忧。一次张紘劝他:“夫主将乃三军之所系命,不宜轻敌小寇。愿将军自重。”他回答道:“先生之言如金石;但恐不亲冒矢石,则将士不用命耳。”很显然,孙策既知将军自重的道理,更知道以身作则的强大威力。他能够迅速扫平江东,奠定巩固的后方,不能说与此没有关系。

    在“甘宁百骑劫魏营”一回里作者描写了一个激荡人心的场景。当曹操率40万大军扑向濡须口时,血气方刚的甘宁因和凌统一争高低,要求只带百骑,夜袭曹营,挫其锐气。而且保证:“若折一人一骑,也不算功。”孙权为壮行色,把自己帐下一百精锐马兵拨给甘宁,又赏酒赐肉。回到营中,百名士兵面面相觑,脸有难色。甘宁见状,拔剑在手,怒叱道:“我为上将,且不惜命;汝等何得迟疑!”众军土听了甘宁这番激昂豪壮的话语,既感动,又振奋,一齐表示:“愿效死力。”于是甘宁和大家把酒肉饮尽吃光,到了深夜,甘宁带领百人飞马冲出,大喊一声,率先杀入敌营,直捣曹操所居的中军。在甘宁带动下,百骑人马纵横驰骋,然后透营而出,杀得曹兵惊慌失措,“自相扰乱”,“无人敢挡”。结果甘宁不折一人一骑,凯旋而还。

    诸葛亮在失掉街亭后的自责,也被千古所称颂。守卫街亭,诸葛亮反复叮咛于前,化验为夷平安撤退于后。如果推诿,那是完全可以开脱自己的。但他严于律己,深责自己用人不明,自行请罪,降职降薪,这种可贵的品质,是净化部下心灵的清洁剂,是激发部下英勇杀敌的发动机。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特别是领导者的模范品质和带头作用,对部下的行动有极大的激励作用。它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和影响力,是无声的命令,最好的示范,这是贯通古今的不惑之言。战争是如此,治国治厂也是如此。许多出色的企业家都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

    管理者的良好行为,还包括严守信义。诸葛亮五出祁山时,接受长史杨仪的建议,把军队分为两部分,决定“限一百日为期,循环相转”,打算以此减少粮草需求,保持军队锐气,坚持北伐中原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当第一批军队已经到期时,突然出现了严重敌情:魏将孙礼“引雍、凉人马二十万来助战”,司马懿亲自点兵来攻,这时新军未到,老兵中的一半正准备收拾起程,杨仪建议暂时留下老兵。待新兵到后,再行替换。诸葛亮态度坚决地说:“不可。吾用兵命将,以信为本,既有言在先,岂可失信?且蜀兵应去者,皆准备归计,其父母妻子倚扉而望;吾今便有大难,决不留他。”并立即—下令:“当日便行。”军士听到这种情况后,群情激奋,都大呼:“丞相如此施恩于众,我等愿且不回,各舍一命,大杀魏兵,以报丞相。”于是,诸葛亮命部队出城安营,以逸待劳。当倍道而来、走得人困马乏的西凉兵刚想安营歇息,士气高昂的蜀兵一拥而进,人人奋勇,把西凉人马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渠”。

    古语说:“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信者,至诚、至实、至一、至公也”。通俗地讲,信就是说话算话,诚实可靠,始终如一,不因人而异。曹操讲:“大丈夫以信义为重”。《黄石公三略》中指出:“将无还令,赏罚必信,如天如地,乃可御人。”带兵用将,只有严守信用,才能树立良好的信誉,才能赢得下属的信任。而信任可以提高一个集体的心理相容水平,激发起高昂的士气。如果下属一旦感到受骗,那会产生十倍的怨恨。这种怨恨是对组织最可怕的瓦解力和破坏力。这启发现代化的管理者,在自己的管理活动中,实现不了的事干脆不说为好,说出的话就一定要做到。这就叫政策兑现,取信于民。切不可鼓舌如簧,口惠而实不至。

    (五)“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容”的激励宽容,是激励的重要手段。领导者的宽容品质能给予部下以良好的心理影响,使部下感到亲切、温暖、友好,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从而放开手脚进行工作。古语曰:“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一个领导者只有具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恢弘气度,才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效能,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共同奋斗。

    为了烘托诸葛亮从容不迫、深谋远虑的性格特征,《三国演义》的作者刻划了一个心胸狭窄、不能容人的周瑜形象。其实,这是大大冤枉历史人物周瑜了。据《三国志·周瑜传》及其注引,历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即心胸广阔,很能容人。那位自恃资深功大的程普,起初瞧不起周瑜,甚至“数凌侮瑜、瑜折节容下,终不与校”,终于感动了程普。程普以后非常敬重和钦服周瑜,告诉别人说:“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年纪轻轻的周瑜能如架海擎天的玉柱,功垂史册,与他政治家的胸襟有很大关系。一个企业的领导,如能有周瑜一样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