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论述和军事辨析

    夷陵之战论述和军事辨析 (第2/3页)

    (5)陆逊主力约三万人屯于猇亭。 当然,这个部署是战役初期的防御体系,当战役进入中后期直到决战,其调动还是很大的。 从攻破李异,刘阿占据秭归突破边境,一路进攻到夷陵地界,刘备对孙吴的压力很大。孙桓出战刘备前锋,结果战败,退保夷道。刘备军甚锐,派马良去招募“武陵五谿蛮夷”兵,头领沙摩轲等纷纷来归。这又为刘备增添了生力军。 这段时间,孙吴虽然也有“宋谦等攻蜀五屯,皆破之,斩其将”的战绩,但总体上讲,刘备的优势还是很明显。 总的来说,战役初期是刘备对陆逊采取强势的进攻,陆逊明智的避其锋锐,全线退守。即使是“孙氏宗亲”孙桓被围他也不去救,,不去与刘备强争夷陵,把国境内200公里的山地留给蜀军,把主力安排在猇亭,寻求战机。

    五。战役相持。 从章武二年三月到六月,战役基本处于胶着状态。 面对陆逊的全面退守,刘备开始出昏招。 “蜀军分据险地,前后五十馀营”《三国志·孙权传》 “备从巫峡、建平连围至夷陵界,立数十屯......使将军冯习为大督,张南为前部,辅匡、赵融、廖淳、傅肜等各为别督”《三国志·陆逊传》 简言之就是:刘备在山地丘陵地区,依次展开长达“七百里”的连营,分兵固守,认为这样“诸要害皆以固守”,万无一失。 其实这是个败笔。正如陆逊所说:“若此间是平原旷野,当恐有颠沛交驰之忧,今缘山行军,势不得展”

    如果在平原地区,大兵团展开,留下相当数量的战略预备队可以避免全线溃败的危险,有利于往来呼应,纵横驰骋,而且可以避免敌人从两翼及后方夹击。但这是在山区,“缘山行军,势不得展”,无法迅速往来呼应,一旦连营有一处被破,则势必排山倒海。

    陆逊看出了“战机”,但他知道“时机”还不成熟,他要把刘备“拖垮,熬熟”再一口吃掉。

    刘备这边虽然也没闲着,但他做的都是“无用功”,他命令吴班率几千人去引诱吴军出战,把八千精锐安排在山后,可是陆逊根本不上他的当,刘备就这样与陆逊从年初对峙到年中“夏六月”。“黄气见自秭归十馀里中,广数十丈”,这个“黄气”其实就是天气炎热造成的。

    陆逊看到时机成熟,此时就已经有了周密的计划。为了万无一失,他还是先试探一下刘备,“乃先攻一营,不利”,陆逊此举就是要看看刘备的“连营”是不是还留了一手。结果证明,除了易守难攻,凭险立营之外,刘备什么后手也没留。 于是,陆逊知道时机成熟了,或者说,他等的就是这个时机-----火攻。

    六。毕其功于一役。

    陆逊在决战前命令每名士卒手持火把,进攻蜀汉诸营,同时从这场决战的吴方参战将领来看,陆逊将朱然和潘章的部队也都全数调到了前线,要在火攻之后,全线出动,对刘备发动致命的一击。 刘备的七百里“稳固”连营,被一支支火把燃起,天气炎热,树木丛生,营帐相连,其惨烈可想而知。 韩当“与陆逊、硃然等共攻蜀军於涿乡,大破之” 徐盛“攻取诸屯,所向有功。” 潘璋“部下斩备护军冯习等,所杀伤甚众。” 孙桓“投刀奋命,与逊戮力,备遂败走。桓斩上(兜)道,截其径要。备逾山越险,仅乃得免” 朱然“攻破备前锋,断其后道,备遂破走。” 骆统“以随陆逊破蜀军於宜都,迁偏将军。” 再联系刘备的部署可知,大火一起,吴军全线出击。 (1)潘璋出夷陵,从北线进攻,斩杀蜀汉“大督”冯习,击溃江北军。

    (2)陆逊韩当一面从正面进攻,一面迅速包抄到“涿乡”和马鞍山一带,断刘备的归路。 (3)朱然则协同夷道孙桓进攻江南蜀军,包抄并进军到“涿乡”,与陆逊在此会合,他们攻破的是蜀军前锋张南。

    (4)其余徐盛,骆统等人也都分头跟进。

    在从“涿乡”到“马鞍山”这一段,双方是有激烈战斗的,最后刘备逃跑不及,被合围在马鞍山,刘备“陈兵自绕”,陆逊岂能放过这条大鱼?“督促诸军四面蹙之”,蜀军伤亡惨重,死万余人,死保他们的皇帝,眼看“土崩瓦解”。但刘备毕竟戎马一生,经验还是很丰富的,他命令夜间突围,并且让士卒把军装脱下来点火阻塞道路,阻止追兵,最后在赵云的接应下,终于跑到了鱼复(永安),《华阳国志》记载,给刘备断后的是大将傅彤,他的部队全军覆没,最后孤身力战,大骂“吴狗”,宁死不降,以身殉国。

    孙吴乘胜追击,李异,刘阿“咸鱼翻生”,直追刘备到川口。

    这一仗陆逊大破刘备精锐十余万,《傅子》记载:“权将陆议大败刘备,杀其兵八万馀人,备仅以身免”,这个“杀八万”未免有点夸张,《华阳国志》记载后来刘备屯永安,孙权“惧”,求和,说明刘备还是保留了相当的实力。但是,蜀汉的大败却是可以肯定的。

    蜀汉张南、冯习、傅彤、沙摩柯被斩,杜路、刘宁投降东吴,黄权投降曹丕,马良、程畿也皆陨命。

    七。蜀军兵力探讨。 蜀汉章武二年正月,刘备的先头部队吴班,陈式等出秭归,同时,也就是魏黄初三年正月,孙权上书曹丕说:“刘备支党四万人,马二三千匹,出秭归,请往扫扑,以克捷为效。”这个“支党”就是指刘备的先头部队。二月,刘备从成都回到秭归,蜀军的主力才从秭归出来。可见刘备的“前部支党”就已经达到了四万人,两三千骑兵。 后来刘备部署:“冯习为大督,张南为前部”,这个部署很可能要包括吴班和陈式的这四万人马,甚至更多,也就是说,冯习和张南的部队已经在四万以上。结果这些“前锋”被潘璋朱然和孙桓切断后路,全数覆灭。 刘备被围马鞍山,伤亡万余,后来刘备还能一路狂奔上百公里,等到赵云接应,可见刘备的主力在被火攻之后还是保持了数万人,否则面对陆逊和朱然,孙桓等人的主力部队,不可能血战之后伤亡万人,还能突围而去。那么在没有被火攻之前,其兵力很可能也保持在四万左右。 另外,刘备还有长达700里的数十“屯”,有“辅匡、赵融、廖淳、傅肜等各为别督”,很保守的估计也有万人。 江北黄权的兵力也不会少于五千,马良招降的蛮兵也有数千。 那么也就是说,不计算赵云的接应部队,仅仅是刘备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