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姜维三辨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

    为姜维三辨 (第1/3页)

    作为诸葛亮、蒋琬、费礻韦之后的蜀汉重臣姜维,古往今来对其褒贬不一。或云其为天下英俊,或云其为一时仪表,或云其“玩众黩旅”,或云其为亡国乱相。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是耶非耶,值得探索。因为这既关系到诸葛亮荐人是否有当,也关系到蜀汉之亡姜维应负多大责任。有鉴于兹,试以三事辨之,就教于方家。

    一辨该不该投蜀

    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兵向祁山(今甘肃礼县东),时曹魏天水太守马遵及天水人中郎姜维等属官随雍州刺史郭淮自西县至洛门(今天水附近)考察,闻亮军已到祁山,淮对遵说:“是欲不善!”遂东还上圭阝(今天水市西南)。遵所治冀县(今甘谷)西偏,又恐吏民作乱,遂亦随淮去。维却对遵说:“明府当还冀。”遵疑维等有异心,未听。维追至上圭阝,“城门已闭,不纳。”维家在冀,“相率还冀,冀亦不入维。”而城中“见维等大喜,便推令见亮。”“亮见,大悦。”维等投蜀经过,裴松之所注引之《魏略》与《三国志蜀书》姜维本传基本相同。所不同者,姜维投蜀时,适逢马谡败于街亭,《魏略》称“遂将维等却缩(用绳子捆起来)。维不得还,遂入蜀。”如此看来,维之入蜀好象有主动与被动之分。姑勿论两说谁可靠,均说明姜维是在不得已情况下投蜀的。而《晋阳秋》、《杂记》作者孙盛却说:“姜维策名魏宝,而外奔蜀朝,违君徇利,不可谓忠。”裴松之说:“维本无叛心,以急逼归蜀。”孙盛却认为姜维是叛臣。这与时论大相径庭。姜维是以“好学与俭素”闻名当时的。陈寿在显姜维作传时,引与维同在蜀汉称臣的谷阝正之言道:“姜伯约据上将之重,处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资财无余,侧室无妾媵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衣服取供,舆马取备,饮食节制,不奢不约,官给费用,随手消尽;察其所以然者,非以激贪厉浊,抑情自割也,直谓如是为足,不在多求。”由此看来,姜维并非徇利之徒。至于是否违君,那就要看违什么样的君了,是明君抑昏君?是有道抑无道?伍子胥数代有功于楚,因避平王之害而投奔于吴。韩信原为项羽郎中,因不被重用经萧何荐而归刘邦。曹操离间马超、韩遂,超先依张鲁而后降刘备。此等事例,屡见不鲜。良禽择木而栖,乃生物之本性。姜维在欲归不能的情况下投靠明君,并非过错。孙盛之言谬也。

    姜维投蜀后,曾得母书令其当归。维说:“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孙盛据此却说姜维“捐亲苟免,不可谓孝。”裴松之也同意“可责其背母。”此论之所以令某些人赞同,可能受父母在不外游的习俗影响,抑或是因为徐庶孝母受到世人尊敬的缘故。但具有鸿鹄之志的姜维,不像孟公威。当年诸葛亮劝思乡欲北归的孟公威说:“中国饶士大夫,遨游何必故乡邪!”况姜维之投蜀系其“远志”,而非“捐亲苟免(弃母求生)”游步中华,奈何受孙盛之责难哉!

    二辨该不该征伐

    陈寿说“姜维粗有文武,立志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孙盛亦说姜维“德政未敷而疲民以逞,御侮之任而敌丧守……。”裴松之注引习凿齿的《汉晋春秋》也载有费礻韦说姜维的话:“吾等不如丞相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原,况吾等乎!且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如其功业,以俟能者,无以为希冀侥幸而决成败于一举。若不如志,悔之无及。”看来以上诸论,均系以成败论英雄,正如谷阝正所言:“凡人之谈,常誉成毁败,扶高抑下……。”

    三国后期,形势急转直下,蜀汉渐弱,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