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姜维“误国”

    论姜维“误国” (第2/3页)

其二,术业不精,行事不稳。虽然姜维得诸葛亮真传兵书,熟读兵法却未得武侯用兵之真谛。诸葛亮作战突出的特点就是谨慎,虑事周全,知己知彼。姜维比较欠缺的恰恰就是这点。历数姜维的数次北伐,往往就败在缺乏谨慎,虑事不周上。头一次是败在联络羌兵迟到,孤军深入;第二次是败在过分依赖羌兵,羌兵临阵倒戈,以至全军溃散;第三次是败在邓艾的疑兵之计上,竞被几百人一通火鼓吓回了汉中;第四次是偷袭不成,反中邓艾伏兵之计;第五次竟然上了邓艾的当,被人耍的团团转,中了缓兵之计,平白无故失去了最好的战机;第六次是后主听信谗言,这倒也罢,不算姜维之过;第七次是布置不周,反被魏军败兵烧了栈道,毁了粮草,胜仗硬是打成了败仗,真是岂有此理。等等此类皆非将士战之过,而是作为最高统帅的姜维指挥谋划上的重大失误。智谋不如邓艾可以谨慎弥补,可惜姜维却从不吸取教训,多次犯类似的错误。若武侯在日,安得如此;若武侯重生,又安得不哭。失误一、两次;中计一、两次倒也还说的过去,毕竟毕竟天下无常胜之兵、常胜之将;但是三番五次如此这般,还老是败的十分低级,未免就有点说不过去了,这哪象是武侯的得意传人。说轻一点的话是术业不精,如果说的重一点的话,姜维是另一个马谡,五十步一百步而已。此二误也!

    其三,性格固执,不听良言,人际关系不佳。姜维身边并非没有有识之士,他们也多次就某些具体的问题劝谏过姜维,比如前面提到的尚书令费袆、征西大将军张翼,只是姜维从不采纳。作为同僚,当具体战略问题发生分歧之时,姜维甚至缺乏作为一**事统帅所应有的涵养。(中散大夫譙周在蜀汉后期曾做《仇国论》,劝谏姜维安内而后攘外,说的既诚恳又透彻,可是:姜维看毕,大怒曰:此腐儒之论也!掷之于地。)光三国演义中提及的就有好几处,由此可以想象那平时由于个人涵养问题得罪的人估计也不在少数。为帅者,树立绝对的权威是必要的,可是这并不代表独断专行,不听参谋人员的合理建议。如此几番,很伤人心,所谓独木难成林,支撑危局是很需要些人格魅力的,作为一位统帅,成为孤家寡人是很可怕的。此三误也! 其四,无仁者之心,缺大将风度。所谓的“缺大将风度”其实在上文里已有了部分叙述,最关键的是无仁者之心。蜀汉昭烈皇帝刘备崛起于群雄之中乃是以仁德为本。可是姜维在他的第七次伐魏中(即利用司马昭弑曹髦,立曹奂之机伐魏那次),因为功败垂成,一招不慎,被魏败兵将栈道烧毁,损失粮草无数;结果在盛怒之下竟然犯了一个大错。三国演义中叙述道:余兵尽被姜维坑之。要知道除非是势力绝对的强大,否则争天下要靠民心。姜维采用活埋的残忍手段屠杀魏军的降卒,从中国传统道德角度讲就是不仁,试想魏国的军民还能不同仇敌忾吗,魏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