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五次北伐成败分析

    孔明五次北伐成败分析 (第2/3页)

病理由有三:第一孔明此次北伐离上次相隔居然不到一年,蜀军尚未从大好形势下街亭兵败的打击中完全恢复,此时出兵,颇有穷兵黩武之嫌;第二孔明此次出兵,已在曹真算计之中[20],无法起到出奇制胜的效果;第三孔明围攻陈仓城,面对千余守军,居然二十余日围攻不下,后因粮尽退兵,显得颇为虎头蛇尾。

    上述指责乍听颇有道理,其实不然,因为显然无法解答孔明此次用兵的三大疑点:一是此时曹真已派名将郝昭治陈仓,以蜀汉斥候的能力不难探知这点,为何孔明仍选择此路进军?为何不像第一次那样再出疑兵,虚实并用?且陈仓道最为迂回,行军耗时长久,易为魏军细作探知,即使顺利攻下陈仓,后来的运粮补给也势必发生重大困难;二是孔明率数万蜀军,居然军中只携带一月粮草(攻打二十余日加上张郃预计剩下的不到十日),横看竖看,也不像打算长期作战的样子;三是面临陈仓城屡攻不下的局面,孔明居然没有采用传统的全军一拥而上、“蚁附”强攻的攻城方式——须知面对郝昭区区千余守军,这种方法显然会有奇效——仍然悠哉游哉的只动用攻城器械开练[六]。以上观之,孔明不像是出兵伐魏,倒像是率蜀军来了次“自助陈仓攻城演练一月游”。

    答案就在孔明出陈仓前夕给东吴胞兄诸葛瑾的《与兄瑾言治绥阳小谷书》中:“有绥阳小谷,虽山崖绝重,溪水纵横,难用行军。昔逻候往来,要道通入。今使前军斫治此道,以向陈仓,足以扳连贼势,使不得分兵东行者也。”[21]

    此时东吴正值陆逊借周鲂断发假降,修理曹休之后[22],魏国大军云集江东准备复仇之时。故孔明此次应东吴请求,攻击陈仓,牵制魏军,因此出兵无需履险,亦无需再玩疑兵之计,选陈仓道迂回缓缓而行便是——说白了,他还生怕魏军不知道自己进攻陈仓呢——由此便可解答上面三个疑问。此次北伐导致大将张郃率本已南下荆州的关中诸军回防,魏国亦有孔明出兵之疑虑,不敢大肆加兵东吴——孔明以一月军粮加上部分攻城器械和士兵之微弱代价,保得东线平安,战略上自是大赢家,从战术上看也是围魏救赵这一计策的绝妙运用,再次体现了孔明的军事能力。

    至于此次出兵被曹真事先预料之事,倒也不奇。由于第一次北伐孔明走陇右出祁山,魏军已严加防范,赵云箕谷战败撤退时又烧毁赤崖栈道,褒斜道再被水淹,短期内无法使用,傥骆道过于艰险,子午谷计划早被否决,且此道艰险不逊傥骆。此时孔明出兵,基本肯定要走陈仓道了。因此,曹真算中孔明出兵陈仓又能说明什么?怕是稍具军事头脑的都会得出这个结论,怎么到曹大将军嘴里就变成智算陈仓了[七]?总共就这么几条路,说难听点,就算是白痴,一并堵上便罢。再说,真要是曹大将军智算陈仓,怎么才留给郝昭统共一千多人,郝昭和他老兄是有杀父之仇,还是夺妻之恨哪?

    下面看看陈仓城,郝昭所筑的陈仓新城,经考古发掘证明就在宝鸡市东原铁路涵洞上。地形十分险要,是突出的一块高地,西、东、南三面都是陡峭的台壁,加上城墙足有五、六丈高,易守难攻。后汉书曾提到:“王国围陈仓,自冬迄春,八十余日,城坚守固,竟不能拔。贼觽疲敝,果自解去。”按陈仓旧城在新城东二十里,可以四面攻打的[23],然而却足足坚守八十多天之久,面对的还是以强大战斗力而名闻天下的西凉军。孔明攻打更为牢固的陈仓新城二十天不下,也算不上什么耻辱。

    攻城不比野战,南宋时蒙古蒙哥大汗攻打钓鱼城殒命,晚明努尔哈赤攻打辽东坚城宁远中炮归天,国外也有亚历山大攻西亚小城提尔十余年不下之事,近邻倭国亦有号称毗沙门天的军神上杉谦信数攻北条氏小田原城不下,武田胜赖攻下父亲信玄都未能攻克的坚城高天神便得意忘形,立遭长条之败,名门武田家一蹶不振。以此观之,孔明虽攻陈仓不克,然并不足以言孔明用兵水平不行。

    综上,孔明第二次北伐实际上是应东吴请求,出兵魏军事要地,围魏救赵,以减缓东吴的军事压力,从结果看确实大大减轻了东吴的军事压力,战略结局堪称完美。战术角度上孔明也不吃亏,围魏救赵之策用的炉火纯青,付出微弱代价后,简直把陈仓坚城当作了未来北伐攻城器械的实战演练场,粮尽即退兵,潇洒从容,顺手牵羊还带走了一名魏将的脑袋——王双敢带兵追赶孔明,并被史书记录下来,后来被后主诏书还专门提及,想来也不是寂寂无名之辈。

    四、克定二郡与三路伐蜀

    魏攻汉中和魏延西进羌中示意图(同样图大,给地址)

    http:///ycf/ditu/images/dt33.jpg

    蜀汉建兴八年(公元230)年秋,大约是被孔明连番北伐折腾得魏国鸡飞狗跳,曹真终于雄起了一把,向魏明帝进谏伐蜀,当然曹大将军深知孔明的军事才能——上次祁山一役被孔明当猴耍的惨痛教训殷鉴不远,不敢托大,只好建议魏国数路大军并进,讨伐蜀汉。

    魏明帝派出的是哪几路大军呢?三路主力军团分别是:司马懿由西城出兵,溯沔水,曹真由子午谷出兵,再加上张郃一路[24]——看看,差不多可以说是魏国当时能派出的全明星阵容了,魏国与东吴交兵,东吴何时曾获此殊荣?加上从褒斜道、陇右武威进兵的其他诸军(即郭淮、费曜等军),可谓声势浩大,颇有“蜀汉不灭,何以家为”的气势,一时间,蜀汉黑云压城。

    然而结果却让所有想看蜀汉好戏的人大跌眼镜,孔明于城固、赤阪等要地严阵以待,曹真大军却走了三十多天愣是没能走出子午谷,主力一路吭哧吭哧的牛喘前进,其他几路显然也唯曹大将军马首是瞻。怎么竟会出现如此局面?原来大军前锋夏侯霸(夏侯渊之子)走的倒是不慢,不过刚刚出谷,立足未稳,就被严阵以待的蜀军奇袭,一顿暴扁,差点被打发去跟他死鬼老爸喝茶[25][八]。前锋兵败,挫动锋锐,结果是曹真大军进退不得,只好窝在谷里,此时正好天降瓢泼大雨,十数万大军给憋在谷里面美美洗了三十多天淋浴,不知曹大将军当时心里是何感想。好在魏明帝曹睿厚道,下诏令全军班师,曹大将军恨恨而还,其他各路人马也自是灰溜溜。声势浩大的伐蜀军事行动,就落了这么个虎头蛇尾的结局,想必蜀汉军民在睡梦中都会偷偷笑醒。

    此役还有一个插曲,孔明在汉中严阵以待的同时,还派遣大将魏延、吴懿西进羌中,深入凉州腹地,与魏后将军费曜、雍州刺史郭淮大战于阳溪,结果大破魏军。战后论功,魏延进位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封南郑侯[26],吴懿进位左将军,封高阳乡侯[27]。考虑到魏延是蜀汉大将,素有资历、战功,吴懿是蜀汉宿将,对手是魏国一后将军、一雍州刺史,皆为魏国名将,再加上战后蜀汉的论功行赏,可想而知此役战斗规模有多大[九]。遗憾的是魏延后来成为叛将,三国志对于此战记载语焉不详,难以详加考证,甚是可惜。不过从此战,也可看见孔明经营雍凉的战略意图。

    面对魏大军压境的危机,孔明沉着应对,驻险要严阵以待,充分显示了防守能力,又派魏延等袭击魏凉州后方,互相呼应,终使魏军无功而返,可谓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五、二出祁山

    孔明第四、五次北伐军事路线示意图:

    蜀汉建兴九年(公元231年)春,孔明第四次北伐,第二次兵出祁山,利用自己发明的省力运输工具木牛运粮,以解决蜀军运粮不济的问题。此次北伐,三国志.诸葛亮传里面记载极其简略,寥寥数语而已[27]。不过感谢史学家裴松之和习凿齿,在裴注汉晋春秋之中,我们可以管窥这次战役是何等的惊心动魄[28]。

    孔明再次兵出祁山,此时曹真大约是去年淋浴洗的太多,加上伐蜀虎头蛇尾实在窝心,结果一病不起、呜乎哀哉。魏明帝只好令司马懿率大军(约三十万[29])赴长安救火[30],节制张郃、郭淮、费曜等魏军名将。孔明亲率主力奔上邽,破郭淮、费曜二将,将上邽熟麦尽数割去。司马第一次与孔明正面交兵,多有试探,只是尾随孔明蜀军,若即若离,却不与交战,结果被部将讥笑为“畏蜀如虎”,司马听闻此言,显然心里不大痛快,加上诸将纷纷请战,自己又没尝过孔明的厉害,决定和诸葛村夫拼上一把。于是于五月派大将张郃攻打蜀汉将领王平于南围,自己亲率大军追击孔明,结果孔明命大将魏延,将领高翔、吴班大破司马,斩获司马军队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31]。司马只得归营拒战,坚守不出。此战又一次证明了孔明的军事才能——司马分兵二路,孔明则用南围王平孤军拖住张郃,集中兵力直取敌酋,打得司马抱头鼠窜。司马也算是领教了孔明的用兵,为日后缩头不出、又称赞孔明“天下奇才”埋下了伏笔。

    六月孔明粮尽,后方李严运粮不济,于是矫诏命孔明班师(事见李严传),孔明遂退兵。司马命张郃追赶孔明,张郃明知王双前车之鉴,但军命难违,只得硬着头皮去追。追至木门,中蜀军埋伏,蜀军万箭齐发,一代名将就这么成了蜂窝煤[32],倒便宜了司马营中安坐。

    孔明第四次北伐整个经过,单从本传来看,实难窥全豹,只有综合裴注汉晋春秋、张郃传、李严传、后主传等史料,方能明之。

    上面孔明大败司马的记载虽出自汉晋春秋,孔明本传并不载,然而考虑到陈寿为尊者讳的心态,加上魏末晋初司马一家的高压政治,本传记载得如此简略就不难理解了。不过,三国志王平传中却如实记载了第四次北伐王平镇守南围,张郃来攻,但不能克的史实[33],顺带记载了司马当时攻打孔明的史实——尽管未记载战况和结果。其他诸传又记载了张郃丧于追赶孔明退兵一役,两战之间的空白,用汉晋春秋孔明大败司马的史料填补,恰恰天衣无缝。

    何况汉晋春秋的作者习凿齿是晋臣,没什么史料证明他和孔明是亲戚,也没有司马懿得罪他的历史记录,显然他没必要造司马懿的谣——更何况司马懿贵为晋朝宣帝,习凿齿莫非是吃了熊心豹子胆?居然敢造本朝祖宗的谣,不想要脑袋了不成?一来无故造谣不合史德,二来在司马氏的高压政治下,嵇康写了封《与山巨源绝交书》就被司马昭喀嚓了,阮籍不敢得罪司马昭,只能狂饮至酩酊大醉,通过摧残自己来躲开司马昭通婚的请求。习凿齿怕是有天大胆量,也不敢无中生有,能如实记载已是难能可贵,再说上述记载与其他三国两晋史料对比,并无任何冲突之处,当为信史。

    附论:晋书《宣帝纪》记载司马大败诸葛,“俘斩万计”一事证伪唐朝官修二十四史之一的晋书,在司马懿的本纪《宣帝纪》中记载了孔明第四次北伐,退兵时魏军追赶,大破孔明,俘斩万计一事[34]。(注意,此处记载的数目是“万计”而非“万余”,换言之,司马俘斩蜀军,不仅仅是一万多那么简单,二万、三万、四万按字面理解都有可能[十])

    由于此事与三国两晋史料记载相冲突,考虑到晋书编纂从受命到成书,仅历时两三年。如此匆匆出炉,加上又是多位学者撰写,最后由房玄龄、令狐德棻统稿。故存在取材方面不十分注意史料的甄别取舍、书中有记事前后矛盾和疏漏遗脱等缺陷。“俘斩万计”这一记载便十分不幸的撞到了“取舍不当”这个枪口上。

    考虑到晋书是唐人所编纂,没必要再去刻意吹捧司马他老人家,并且房玄龄他们看来跟孔明也没啥深仇大恨,所以该史料是晋书作者们自个闭门造车编出来诬蔑孔明的可能性不大。显然是传抄前朝史料时,不加认真鉴别,囫囵吞枣,把不知是哪家的晋朝独家史料给顺手抄上了,结果却贻笑大方。

    该记载不见于三国两晋时期的著名史籍,三国志、汉晋春秋、华阳国志均不载。连因“极多时讳、殊非实录”而名声欠佳的魏书、魏略等都不见载。不仅如此,上述史书不但未记载此事,相反却记载了张郃殁于此役一事,不神吹魏国获此大胜,相反却记载大将之亡,太过不合常理。尤其是魏书、魏略,能神吹到曹操赤壁是自个烧船撤军,并非大败于孙刘联军之手,居然魏军在司马领导下的此等大胜连一个字都没提到。而且诸史料都可看出张郃是因为追赶孔明,中蜀军埋伏,被箭而死,要是能从蜀军区区伏兵里面连砍带抓几万人,也真难为司马用兵如神了。

    另外,三国志作者陈寿、汉晋春秋作者习凿齿、华阳国志作者常璩,皆为晋臣,本朝宣帝若真获此大胜,不加任何大肆鼓吹,仅仅如实记载已是颇为难得,可称良史,怎敢故意忽略不记?不是想试试司马皇帝的刀快不快吧?若说其中一位失心疯了还可言偶然,三位一齐疯了,这也太过玄乎。非但如此,汉晋春秋不但不记载此事,反过来却记载了孔明此役斩司马甲首三千级、获玄铠、角弩极多一事——不但不记载本朝祖宗狂胜,反过来却记载其大败——考虑到嵇康写了封《与山巨原绝交书》就给司马昭喀嚓了,这个习凿齿为何没因为对司马宣王造谣惑众给拖出去剁了捏?

    最后,孔明街亭一役战败,尚戮马谡谢众,自贬三级,为何蜀汉此次大败,全国上下一点动静也没有?蜀汉史料为何均不载此事?若说是官方消息封锁的好,按蜀汉此时户九十万、孔明出师十万,被俘斩二万计算,损兵五分之一,几乎蜀汉家家户户都有丧事,瞒得过来么?想来那被俘斩的n多蜀军都是到老的光棍,没家没业,往地里一埋就everything is OK的。再说后来孔明隔了两年就又出兵五丈原伐魏,横看竖看,也看不出蜀汉元气大伤的架势。

    事实上,比司马俘斩孔明万计更邪乎的记载还有,晋朝鼓吹曲《宣受命》居然说孔明是被司马吓死的,曹魏鼓吹曲中破马超一段《平关中》还说斩首马超“级万亿” [35]——乖乖,全地球人给曹操老大剁了都凑不够,还得拽上几个河外星系的——呵呵,可劲吹吧,反正不上税。可想而知,在中国素来成王败寇的前提下,这个“俘斩万计”的水分有多大。也不知是哪位晋朝臣子在自个写的马屁文字中意淫了几句,然后晋书某作者不加鉴别,顺手抄上,以至流毒至今。

    六、秋风五丈原

    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春,孔明联合东吴[36],最后一次出师北伐,以流马运粮,由斜谷出,与司马对峙于渭南五丈原。此次北伐,为解决蜀军运粮困难问题,孔明破天荒的采取了在魏国境内屯田的战略举措。

    看到蜀军竟然大咧咧的在自己眼皮底下屯田,司马心里之别扭,可想而知。然想到三年前自己曾被孔明认真修理一番,万丈怒火,却也不得不冷却冷却。无奈之下,只好坚守不出,甚至在孔明送其巾帼衣物、肆加羞辱之后,也只得玩了一套千里请战的把戏——先向魏明帝数次请战,魏明帝也是出于全局考虑,命令辛毗前往前线,制止魏军出战[37]——这样一来,司马更有理由坚守不出,又可借机弹压军中不满情绪,可谓一举两得[38]。后来蜀汉使臣使魏时,言谈中不慎泄露了孔明身体状况欠佳的军事机密(读史及此,颇有想扁了这个二百五使臣的冲动)[39],司马认定孔明已来日无多,更是坚定了固守的信心。

    有相当一部分朋友认为,司马这种做法,全是为自身考虑,务在保全自己,毕竟“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魏国重用司马,全因孔明西线的军事威胁,若司马击灭孔明,则自身即无利用价值,恐怕就要被烹了——说起来倒像是司马深谋远虑,其实不然。孔明殁后,司马不但没有被烹,而且还受命东征公孙渊,与魏明帝言谈间,颇为自信满满,哪有什么韬光养晦的架势——这时他怎么不怕被烹了?征伐期间魏明帝更是对其信任有加[40],后来更是和曹爽一齐成为魏明帝的二位托孤大臣。横看竖看,也没有司马要被烹的架势——毕竟此时天下远未平定,魏帝总不能因为刚去了某心腹大患就开始烹人。

    其实司马坚守不出,未必全是胆怯。孔明在魏军三路伐蜀时,也没选择主动出击敌军主力,不过呆在家里看着魏军美滋滋的洗了一顿淋浴而已。不过考虑到司马和孔明的交战史,司马一直没有占孔明上风,反而损兵折将不断,上面已经提到汉晋春秋记载司马被孔明斩甲首三千级,中军使用的高级防具、武器(玄铠、角弩)损失极多,后来司马派大将张郃追赶孔明,更是断送了张郃残生,一代名将就这么变成了蜂窝煤,如果当时是司马亲自去追的话——想来司马念及这一点,脊背都会直冒冷汗。这就客观说明了司马并非单单是出于战略考虑避而不战,也实在是有没把握与孔明交兵并战而胜之的原因在内。诸位不妨换位思考一下,若是在下率领同样数量的蜀军与司马对峙五丈原,司马还会同样避战不出否?恐怕是在下的脑袋早被扔到魏明帝面前了。

    因此孔明第五次北伐,司马缩头不战,的确是战略上的最佳选择,不过原因不仅仅是出于战略考虑这般冠冕堂皇,还由于司马用兵确实略逊于孔明一筹,观其之前对孔明的战绩,不难得出此结论。由于司马实在对孔明没什么获胜的把握,也只能用这一招慢慢拖了。

    最终天不与寿,瑟瑟秋风之中,孔明病逝于五丈原,享年五十四岁,一时天地同悲。

    孔明逝世后,还有一个插曲。孔明遗命由杨仪、姜维等率蜀军撤军,司马见蜀军退兵,结合前面自己认定孔明已经蹦达不久的判断,认定孔明已逝,遂率军出战,想捡个大便宜(这也从反面印证了司马确实没把握击败孔明),结果姜维也不是省油的灯,他命令杨仪挥师反攻司马,结果司马一下愣神了——莫非是孔明诈死,诱自己出战?眼前一下浮现了张郃那蜂窝煤般的凄惨之状,于是乎,撒腿跑的比兔子还快。后蜀军入谷发丧,司马方知孔明确实逝世,又听说当地老百姓嘲笑自己“死诸葛吓跑活司马”,无奈只好自我解嘲,打着哈哈说:“我能想到他活着,哪能想到他死了”[41]——不久前认定孔明蹦达不了几天了的那份从容和自信,通通飞到爪哇国去了。

    此次战役,司马曾在给他弟弟司马孚的家书里面一顿神吹:“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结果却是被死诸葛吓跑,想来颇为郁闷,于是视察孔明留下的营垒处所,终于发出发自内心的由衷赞叹:“天下奇才也!”[42]后来南宋思想家陈亮曾说司马此叹乃“恍然自失,不觉其言之发也,可以观其真情矣。”可备参考。

    七、孔明北伐对两国经济的影响

    孔明治国,强于用兵。在不断北伐魏国的同时,孔明也没有忽视对蜀汉经济的治理,从而为北伐打下了良好的经济基础。五次北伐,战争均在魏国土地上展开,蜀汉经济除去军费开支外,并未受到任何破坏。史载孔明“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於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黎庶追思,以为口实。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於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亮之治蜀,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43]

    孔明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杰出的政治家之一,该结论众皆无异议。因此孔明的治国在下无需赘言,上面所给出时人的评价,便可说明一切。由于孔明不断北伐的同时注重治理国内经济,整顿吏治,是以蜀汉百姓负担虽重,但是由于蜀汉政治清明,孔明及其继承人以身作则、廉洁自律,采取了一系列减轻农民负担的措施,从而使国内阶级矛盾得到缓和,国内经济运转良好,民众几无怨言[十一]。

    上面观点一个有力的证据就是孔明殁后,蜀汉百姓纷纷要求为孔明立庙,四时祭祀,由于这一要求不合礼仪(昭烈此时都尚未立庙),被朝廷拒绝,于是百姓冒着与朝廷闹翻的危险——这搞不好可是要丢脑袋的——私下祭祀,直到后来朝廷允许在汉中沔阳立庙,达成妥协为止[44]。试想,若孔明穷兵黩武,导致国内经济萧条,民不聊生,怎会有百姓提出祭祀孔明的请求?——历史上的独夫民贼,哪个曾享有此等待遇?蜀中百姓为孔明戴天孝的习俗流传千年,武侯祠至今香火不绝,拳拳民心,可知矣。

    孔明的继承人蒋琬、费袆同样继承了孔明治国的政策,蜀汉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势头,史书对二相也是赞不绝口[45]。即使在二相先后辞世十余年后,即蜀汉灭亡时,经过昏庸的后主和宦官黄皓努力地败家挥霍,蜀汉经济仍然令人羡慕的流哈啦子如庐山瀑布。史载蜀汉亡时,仍库存锦绮采绢各二十万匹[46],共八十万匹丝织品。三国币制崩坏,后期通行货币主要是粮食布匹和丝织品,三国统一时晋武帝发给吴主孙皓的工资,便是金属货币、粮食、丝织品并列[47]。八十万匹丝织品,可想而知蜀汉富裕到什么程度,也可以想象孔明及其继承人给蜀汉留下了何等的财富。总之,孔明北伐,并没有像某些网友想象的那样,给蜀汉经济带来了致命打击。

    反观魏国经济,倒是刚刚从中原战乱有所恢复,便在孔明不断北伐的打击下,出现了经济萎缩的情况。毕竟孔明把战场开在了魏国土地上,魏国为击退孔明,到处调兵遣将,军费开支浩大。司马征公孙渊时,仅仅出兵四万,诸大臣便认为难以支撑[48]。

    然而孔明每次进攻,边地驻军抵挡不住,魏国不得不调用大规模的中央军,名将张郃、司马先后赴西线救火,魏明帝曾对司马说西线局势非卿不可,司马的弟弟司马孚亦有西线局势需调遣中央军之言论[49]。至于调兵数量,张郃攻街亭时人马是五万,救陈仓时为三万,孔明二出祁山,司马督雍凉兵马更是高达三十万之多,晋书.食货志提到“于时天下未并,戎车岁动”可谓恰如其分。因此,魏国与孔明北伐开练的军事开支确实是国库开支的大头,消耗之大,可想而知。加上孔明北伐频频祸及魏关中地区,役供费巨,由于关中地区是魏国传统经济区,关中受累即牵一发动全身,难免会放缓魏国整体经济复苏的步伐。

    魏明帝在孔明北伐时,想修整一下宫殿都不行,孔明逝世后,洛阳工程立即上马[50][十二]。在魏臣辛毗、杨阜的奏章中,不止一次提到孔明北伐造成的经济困难[51],另外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